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但由於生當末世,社會黑暗,始終鬱郁不得志,晚年歸隱山林,潛心修學著書。他通曉佛學,同時也熟諳儒學和道學,《菜根譚》便是熔鑄三家思想而成的一部傳世名著。在這裡,我們不僅可以讀到儒家自強不息的精神,還可以讀到佛家寬忍宏大的氣度和道家超脫玄妙的思想。
菜根,語出朱熹《小學》,其中有「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之句。此外古人還有「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之語,近人壽鏡吾(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也說:「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從書名中的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洪應明安貧樂道、不求聞達的人生志向。「譚」即是「談」,作者以語錄的形式綴文,主要談的是如何修身、如何為學、如何處世等問題,內容宏富,讀後引人深思。
《菜根譚》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問世以來,尤其從近現代開始,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並 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像其中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和「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隨天外雲捲雲舒 」等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本文輯錄了十則,希望對大家在為人處事、求學交友方面有所幫助。
1.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巧機械 ① ,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註釋 ① 機械:《莊子·天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此處即指心計權術。
譯文:權勢利益,不去追逐者可以說是高潔的,本來容易獲得但不以為榮者可以說是尤其高潔的;心計巧術,不去了解者可以說是高尚的,知道使用它們能帶來好處而不去用的人可以說是尤其高尚的。
2. 攻人之惡毋 ① 太嚴,要思其堪 ② 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註釋 ① 毋( w ú ):不要。 ② 堪:忍受,禁得起。
譯文:指責別人的過錯不能過於苛刻,要考慮到他是否能接受;教導別人行善不能期望過高,應考慮到他是否能做到。
3.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 ① 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註釋 ① 叔季: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這裡叔季並用,特指衰亂將亡的時代。
譯文:在天下大治的年代,做人應當保持正直,在天下大亂的年代,做人應當隨機應變,而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則應既講原則又善於變通;對待善良的人宜寬鬆,對待惡毒的人宜嚴厲,而對待平凡大眾則應寬嚴結合。
4.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須防失意之悲。
譯文:心情苦悶時要學會自我解脫,經常去尋找一些樂趣,春風得意時要保持頭腦冷靜,避免發生那些不順之事。
5.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 ① ,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註釋 ① 參勘:檢驗,驗證。
譯文:經過痛苦與快樂的不斷磨練,最後達到幸福的境地,這樣的幸福才會長久;經過懷疑與確信的反覆驗證,最後得到的知識才是真知灼見。
6.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譯文:環境安靜時的寧靜不是真正的安靜,在動蕩中保持心態恬靜才是最可貴的天性;氣氛歡樂時的樂趣不是真正的樂趣,在艱難困苦中保持樂觀情緒才是最可貴的人生態度。
7. 毋偏信 ① 而為奸所欺,毋自任而為氣所使。毋以己之長而形 ② 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註釋 ① 偏信:輕信片面之辭。司馬光《資治通鑒》:「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② 形:比較。今有成語「相形見絀」。
譯文:不要偏聽偏信,以免被壞人矇騙,不要剛愎自用,以免被個人感情驅使。不要用自己的優點去比別人的缺點,也不要因自己的不足而嫉妒別人的才能。
8.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譯文:相信別人的人,哪怕別人說的話不一定全都可信,但起碼自己是誠心待人的;猜疑別人的人,別人不一定有著欺詐的行為,而首先自己已經成為虛偽奸詐之人了。
9. 責人者,原 ① 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於無過之內,則德進。
註釋 ① 原:推究,考察。
譯文:責備別人的時候,要從他的錯誤中看到積極的一面而從寬處理,這樣才能讓別人心平氣和地改過;反省自身的時候,要從沒有過失中找到不足,這樣才能增進自己的品德。
10.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譯文:繩子能夠鋸斷木材,水滴能夠滴穿石頭,所以做學問的人應該加倍努力;水到自然渠成,瓜熟就會蒂落,因此學有所成的人能夠左右逢源。
by 鄭義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