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再復:中國文化的原始精神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21 13: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到香港已整整兩年了。兩年裡我給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作了大約二十次的講座,講的題目多數是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文學文化,而開講的第一篇便是「中國文化的原始精神」。

   開篇中我就告訴年輕學子:三十多年前,我天天讀的是「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現在則天天讀「老三經」、即《山海經》、《道德經》和《六祖壇經》。這三經是中國文化精華中的精華,讀懂讀透了真的可以「受益無窮」。用於個人,則個人的生命質量與生命境界一定會提高;用於社會,則社會將更加健康、和諧,而且也將更有活力。

    老三經中尤其讓我傾心的是《山海經》。《山海經》是神話,不是歷史,但它卻是中華民族最本真的歷史。它所代表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文化,又是最本然最重要的文化。以往研究《山海經》的著作不少,但都側重於考證,缺乏文化闡釋,於是,也未能把《山海經》所凝聚的中國文化的原始精神充份開掘出來。

    那麼,《山海經》所凝聚、所體現的中國文化精神是甚麼呢?這裡,我必須用非常決斷的語言說,它體現的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等,全是這種精神。天可以補嗎?海可以填嗎?烈焰可以追趕嗎?太陽可以射落嗎?都不可能。但遠古的英雄卻偏偏說:能!偏偏把不可能的事當作可能去爭取,去奮鬥。這就形成一種大精神。精衛是一隻小鳥,它嘴上所噙的樹枝那麼細微,而滄海卻那麼深廣浩瀚,這是何等巨大的反差,但是堅韌的生命不在乎這種反差。因為他們有一種原始的天真,不知計較成敗,不知計較得失,只知一往無前地進取。進取的過程是最重要的,結果倒在其次。生命的精彩全在爭取另一種可能性的過程之中。

    我國古代的神話英雄,不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且其所作所為的一切部是建設性的,都是為人間造福的。要麼是為世界填補空缺,要麼是為生民創造綠洲,要麼是為天下贏得安寧,要麼是為百姓治理洪水。這與後來《水滸傳》、《三國演義》中那些殺人英雄和玩弄權術陰謀的英雄完全不同。中國人常誤認武松為英雄,忘記他濫殺無辜的暴虐行為。他「血洗鴛鴦樓」,殺了十八個人,除了蔣門神、張團練、張都監三個仇人帶有某種理由之外,殺戮其他無罪的丫環、馬夫等都是沒有道理的,更為嚴重的是他殺了人之後,還理直氣壯,在牆上寫道: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可是,中國人卻把武松當作大英雄,至今仍然謳歌不止,沒有批評。現在電影電視連續劇又把武松及其他水滸英雄、三國英雄推向銀幕,用他們的面貌塑造年輕一代,而遺忘《山海經》式的英雄。其實,真正的英雄是救人和為人類造福的英雄。

    魯迅先生在《拿破崙與隋那》一文中批評過英雄崇拜的混亂與顛倒。隋那是牛痘疫苗的發明者,救活了無數孩子,而拿破崙則侵略大半個歐洲,殺了無數人,也把自己的國民當作炮灰,但人們總是不斷地讚頌拿破崙而忘記隋那。所以魯迅批評說:「拿破崙的戰績,和我們甚麼相干呢?我們卻總是敬佩他的英雄,甚至於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隸,我們還在恭維成吉思汗」,「自從有了這種牛痘法以來,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雖然有些人大起來還是去給英雄們做炮灰,但有誰記得這發明者隋那的名字呢?殺人者在毀壞世界,救人者在修補它,而炮灰資格的諸公,卻總是在恭維殺人者。」《山海經》中的女媧、精衞、夸父、后羿等都是世界的「修補者」,全是救人英雄。他們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全是修補世界的創造行為。

    中國的人文學者如錢穆先生等,不斷思索、研究一個問題,這就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為甚麼不會滅亡?世界上有些古老文化早已滅亡了,如美洲的瑪雅文化,非洲埃及的法老文化,亞洲的巴比倫文化都已灰飛煙滅,可是中國文化卻仍然健在,中華民族也仍然強大地站立於世界之林,這是為甚麼?有的學者認為是因為中國有儒家思想支撐,有的則認為是因為中國有統一漢字,這些可能都是原因。然而,沒有人指出,中國之所以數千年不滅不亡,關鍵是中國文化有一硬核,或者說有一個強大的「文化基因」,這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正是這種拚命硬幹、不屈不撓的韌性精神,使得中國人獲得永不枯竭的精神能源,從而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生生不息地傳承、發展下來。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最根本的差別是西方文化是兩個世界(人與神、此岸與彼岸並存的文化),而中國則是只有一個世界(人、此岸)的文化,因此,中國一直沒有嚴格意義的宗教。但是,這也造成中國人的一種基本理念:在風雨交加的大地上生存搏戰,不能指望神的肩膀與手臂,而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肩與雙手自強不息,也就是要仰仗自身的力量尤其自身的內在力量實行自救和爭取美好的前程。而中國原始時代就形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正是一種通過人自身的力量開天闢地、創造世界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就打不倒,任何艱辛的命運都無法把它擊垮。

    加拿大的華人文化團體加拿大卡爾加里中華文化中心成立十五周年,何銘思先生要我寫點文字,我敬重何先生和遙遠的父老兄弟,便想到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 「復歸於仆」四個字,覺得在物質潮流席捲一切的時候,人倒是應當回歸到原初的質樸與天真,也回歸到中國最本真、最本然的文化精神。《山海經》中的「仆」,正是我可以奉獻的贈品,略作闡釋,也算是一種慶賀。



    二00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香港城市大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17: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