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火車登場:中日不同的開國歷史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13 10: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大凡西洋器物來到東洋,總先是爭斥的奇技淫巧,到後來則成為爭食的香餑餑。這一點,既同屬東洋,中國和日本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問題總有個度。度的不同,導致近代以來兩個亞洲國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其標誌就是明治維新。

  其實,西洋人的堅船利炮一來,大家都知道是擋不住的,也得要洋人的那玩藝。但是中國為什麼只有洋務運動,就沒有明治維新呢?

  講講兩國的開國故事——火車登場。

  日語裡頭管火車叫「汽車」,初學日語的學生經常被老師提醒,日語很多詞跟漢語同形異義,如「手紙」是書信的意思,「汽車」也是一個。

  不管叫「火車」還是「汽車」,它都來自西洋。馬克思說,19世紀的兩大事件是火車的發明和美國的淘金熱,日本文豪森鷗外稱19世紀的兩大發明是火車跟哈特曼的哲學。不管第二項是什麼,但是對於火車在近代登場的重要地位,大家都毫無異議。

  但是這麼一個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的龐然大物,其在東洋的登場也非一帆風順。

  1853年美國海軍佩里提督的黑船汽笛一響,不僅送給日本一個《親善條約》,也送來了一個火車模型。立刻,隨著這位被刻畫成妖怪具有偉大力量的大鬍子美國人在江戶風傳,儘管日本人還沒有見過真正的火車,但江戶的畫家們已經憑著這個模型和自己的想象描繪火車這個龐然大物了,牟利的商人開始出售繪有火車機車的「錦繪」。

  明治維新后的新政府,作為富國強兵的國策之一,開始考慮修築鐵路的計劃。但是當時的新政府實在沒錢,修築鐵路就必須向英國借錢,開國諸公遂以為「國恥」,而將此計劃擱置起來。

  明治2年(1869),日本的東北和九州地區大米歉收,而北陸地區則大米豐收,這個時候修築鐵路的重要意義就顯現了出來。在英國顧問的建議下,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左右兩大臣決議修建鐵路,但是反對之聲依然甚強。尤其是日本陸軍,因為鐵路計劃通過陸軍用地。無奈之下,老謀深算的伊藤拋下大隈一個人收拾難局,自己則巡遊歐洲去了。愛拼不輸的大隈重信居然頂住了軍方的壓力,強行徵用陸軍土地,成功修建了日本第一條鐵路。伊藤回國后,看到大隈居然修成鐵路,驚嘆萬分。

  明治5年(1873年),新橋到橫濱的第一條鐵路開通。

  火車的登場立刻引來無數好奇的日本民眾,人們紛紛爭購車票坐一坐火車,於是火車票也成奇貨,其價格要比其他物價高出許多。即便如此,即使沒事,大人孩子也都來體驗坐火車的感覺。

  「汽笛一聲別新橋,我的火車要出發——」

  這是日本當年有名的《鐵道之歌》,被編入小學課本,廣泛傳唱。

  還有一則笑話。

  火車剛在日本開通時,有一號稱全日本跑得最快的怪僧聽說火車跑得很快,十分不服氣:「拙僧從不相信會輸給夷狄發明的機械。」

  於是一場滑稽的賽跑在怪僧和火車間展開。

  汽笛一響,火車跟怪僧從橫濱車站一起出發,漸漸的,怪僧的路徑和鐵道分開,看不到鐵道了。怪僧絲毫沒有鬆懈,保持最高速度,一路向新橋跑去。

  日頭西斜,怪僧終於跑到了新橋車站。回頭一看,一列火車正向站台駛來。怪僧頓時舉手歡呼:「看吧,火車跑得沒有我快!」

  其實,怪僧是跟早上第一班火車一起出發的,等他跑到終點,看到駛進站的列車,已經是最後一班了,這段時間,火車已在兩地間跑了45回。

  笑話和頌歌獻給巨無霸的火車,這就是日本民眾的態度。

  我也想講講火車在中國登場的歷史。

  其實,火車在中國的出現要比日本還早,但也更複雜的多。所以,關於中國第一條鐵路誕生在何處,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官方民間,沒有定論。

  如同明治政府的英國顧問一樣,在北京的英商集團也極力向清廷推薦修築鐵路的好處。1865年,他們甚至在北京宣武門外修築了一條1華里長的試驗性鐵路,向清廷推銷。但是,「英明」的清政府「敏銳」地洞察了洋人妄圖通過修建鐵路達到控制我內地,掠奪我資源的險惡用心,嚴詞予以拒絕。這一下,就落到了日本的後頭。

  1876年,中國第一條真正用於運輸的鐵路在上海誕生了。這就是由英國怡和商行修建的從上海到吳淞的長約15公里的營業性鐵路。然而,這條鐵路僅經營了一年,就被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贖回並拆除了。理由是未獲政府批准,採取種種蒙蔽手段擅自修建,屬於私接亂造,並且機車竟妄稱「天朝號」。如此名不正言不順的鐵路,當然要清理門戶。要建,也要我們國人自己建!

  五年之後,1881年,在清政府的批准下,在北洋大臣李鴻章支持下,在他的地盤裡,為了運輸煤炭,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的鐵路。這回該揚眉吐氣了吧。熟料鐵路的出現卻沒有吸引來像日本民眾那樣好奇的目光,而是從鄉紳到百姓的一片反對。火輪車隆隆作響,怪模怪樣,狀如妖怪,此等蠻夷怪物,攪擾了先祖幾千年了的安寧,這還了得!可憐李鴻章雄心一片,卻自嘆連伊藤博文都不如,他又怎敢有大隈重信的膽量?無奈,吞雲吐霧,面貌可憎的蒸汽機車被卸了下來,換上擅馱重物,又會鳴唱動聽自然之音的騾子到鐵軌前拉車!好個似驢非馬的中國式火車!

  1887年,在遠離北京的不毛之地台灣,巡撫劉銘傳獲朝廷恩准修建基隆經台北到新竹的鐵路。經歷千辛萬苦,1893年鐵路終於完工,但是好景不長,兩年以後,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時代變了。

  現在,在日本,曾經的「國鐵」不堪虧損重負,解體民營。

  而在中國,修建鐵路被視為政績和獻禮的象徵,象徵著昌盛和進步。中國還維持著龐大的鐵道部。據說當年朱總理當年剛上任時改組部委,在拆分鐵道部的問題上遇到的阻力最大,所以,電力部都沒有了,鐵道部還在,誰敢砸我鐵路飯碗!

  如今,中國已經成長為名副其實的第一鐵道大國,但是,運營列車的時速只有日本新幹線的一半。

  初次乘坐日本的新幹線時,讓我徹底改變了從幾十年前母親帶我返鄉頭回坐火車時就樹立起來的對「火車」的種種成見。

  23年前,鄧小平同志訪問日本時也曾乘坐新幹線,當被記者問到有何感覺時,老人不露聲色。但是一趟美日之行回國后,老人更堅定了改革的路線。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3: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