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支那」的歷史演變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13 15: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必須牢記:我國「國名」的變遷!

大清國——支那——中華民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19世紀我國國名是什麼?現在我國還可稱作「支那」嗎?……對於這些重要的問題,本文提供了答案。每個中國人必須牢記。

      最初,「支那」並不是歧視我國的稱呼。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人侮辱中國人的綽號是「豚尾奴」(把辮子叫做豬尾巴)。當時第一批留日學生十三人中有四人退學歸國,原因之一就是忍受不住「豬尾巴!豬尾巴!」之類的嘲弄和侮辱。
「清國」和「支那」並用

19世紀鴉片戰爭之後,國際上一般稱呼我國為「清國」、「大清國」或「大清帝國」。同時使用「支那」的稱呼。當時,中國人對於「支那」這個詞,還沒有產生什麼反感。因為「支那」這一詞乃是古代中國人用漢字音譯印度語而來,千百年一直沿用。

《辭海》解釋:「梵語謂中國為支那。」 在梵文的經典中以Shina稱呼中國;據說是來自於「秦」(chin)發音的轉變。《宋史·天竺國傳》:「天竺表來,譯雲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又例如:中印半島亦稱為「印度支那」。

西學東漸后,西語「China」傳入日本。1713年日本儒者新井白石在譯介荷蘭語地理書籍時首次將「China」對譯為「支那」。

甲午戰爭(1894年)以後,「支那」這個稱號,便在日本流行起來了。當時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日甲午戰爭稱為「日清戰爭」,而一般的民間報刊,則稱為 「日支戰爭」。

「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在日本的清國人走到街頭,總是聽到日本小孩子這類侮辱性的叫嚷,而日本警察卻總是視若無睹,袖手旁觀。
排滿情緒中改稱「支那」

戊戌變法失敗后,我國留日人士在排滿情緒中,往往不再自稱「清國人」,而改稱「支那人」。例如,留日學生髮行的《大陸》雜誌發刊詞,有這麼一句話,「善哉!我支那之大陸乎?…………陋哉!我支那之大陸乎?」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指「甲申年」明朝政府亡於滿清軍隊),喊出了「光復漢族,還我河山」的誓言;

同年楊度文章《支那教育》發表在梁啟超的《新民叢報》上;

1904年,宋教仁、黃興等人在東京創辦;題名為《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后成為同盟會黨刊《民報》;

梁啟超的筆名之一即為「支那少年」;他的著作《李鴻章》封面上用「支那之怪傑」作為題籤;

康有為次女康同璧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

日本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存有好幾冊畢業紀念題名錄《鴻跡貼》。其中第四冊(1907年度的一部分)共有95人執筆題名,有33人只寫名字,不附籍貫;但在附籍貫的62人中,其中有18人寫支那,12寫清國,7人寫中國或中華, 25人不附國號。留學生在這裡使用「支那」作國號,含有否定滿清政權的革命意義。

直到1911年版《普通百科大詞典》中,所收「支那」和「支那語」等條目,並不含有惡義。
中華民國與「支那共和國」

1907年7月5日《民報》第十五號上,章太炎發表「中華民國解」一文,提出以「中華民國」作為推翻滿清后的新國號。辛亥革命勝利,1912年初清帝退位,孫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華民國」。

孫中山的革命夥伴,日本人梅屋庄吉,1912年在日本發起成立「支那共和國公認期成同盟會」,呼籲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支那共和國」。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還沒有完全統一,處於軍閥割據混戰之下,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稱呼中國。

1913年10月,日本政府趁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際宣布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在給中方的中文文本中雖然使用了「中華民國」的稱謂,但在遞交給日本天皇的奏文中卻使用了「支那共和國」的稱謂。北洋政府發現日本對中稱呼不統一這一情況后,馬上指示駐日代理公使同日本外務省進行交涉。可是,交涉過程中,日本外務省自始至終堅持不肯放棄在日文文本中使用「支那共和國」稱呼中國的既定政策。

中國人經過艱苦奮鬥終於結束封建帝國、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並擁有了嶄新的國號時,作為近鄰的日本卻不立即予以承認,甚至單方面給中國取了一個「支那共和國」的漢字國號。對中國人來講,簡直沒有什麼事比這更令人難堪的了。

中國人民聽到日本人口稱「支那」而感到不快,是在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巴黎和會期間,日本帝國主義野心接二連三暴露之後。

「五四」運動中愛國師生們紛紛上書,抗議日本使用「支那」和「支那共和國」的名稱。中國政府為此專程向日本提出照會,認為「支那」一詞「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係,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  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大寫『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類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受」。
中日民族矛盾的標誌

而日本方面卻認為「中華」一詞暗藏著對日本的輕視。當時《東京朝日新聞》對中國政府要求日本使用「中華民國」提出不滿,認為:「『中』及『華』之語,是自古以來支那對夷狄傲慢的自稱……今日對外擬用『中華』之名,其實含有鄙視列國為夷狄之意,可謂無禮之極。故此,在討論使用不使用『支那』稱呼之前,實宜先行以適當文字,取代『中華』二字的稱呼。況且,支那政府並不能判明『支那』一語的起源。此語自遠古時代使用以來,並無包含侮辱之意。就法理而言,支那政府理論上可決議正其國名為『中華民國』,而不作支那。惟堅決拒絕一切習慣使用之稱謂,態度未免太過激烈。尤其中華民國本身寫做英文名稱作 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其中的  China,敢問難道不是支那嗎?」

本來只是音譯的中性詞「支那」,從此成為中日民族矛盾的標誌。先後留學日本的郁達夫、陳獨秀等人也在文章中對「支那」稱謂進行了駁斥。

1937年發生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但是日本侵略軍把七七事變叫做「支那事變」。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者一直把中國稱為「支那」,以表示對不承認抗日的中國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結束後,無條件投降的日本政府,1946年向全國發出《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後「支那」這個詞完全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書、報刊雜誌中消失。

由於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以「支那」稱呼中國,所以「支那」被視為對中國的一種蔑稱。日本戰敗後完全接受中國的外交條件,官方在公開場合不再使用「支那」一詞。
維護祖國尊嚴,廢除「支那」的稱呼

但是目前還有人認為將「支那」視為蔑稱是一種誤解。他們認為正如英語中  China 不是蔑稱一樣,「支那」只是對中國這一地域的客觀稱呼。然而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如果一個稱呼在聽者心目中是蔑稱,那就是不允許的!譬如非裔美國人(即美國黑人)中,很多美國公民在種族上屬尼格羅人種,但稱呼一個黑人是「尼格羅(Negro)」則被視為蔑稱。又如英語中 Chinaman  (中國佬)從字面上是「中國人」的意思,但現實中屬於貶稱。再如:日本自稱的 やまと 的漢字寫法可以是「大和」,也可作「倭」,但現代中文稱呼日本人為 「倭」或「倭人」往往有輕蔑的意思。

所以,現在若再用「支那」的稱呼,是對於中國尊嚴的侵犯,決不允許再使用「支那」的蔑稱!

by 陳明遠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9: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