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表兄的故事:一個中西部農民的縮影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12 05: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民生熱點|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的腦子裡有過鬥爭,寫還是不寫,拿不定主意。這些年,媒體上出現此類題材的文章太多,誇張點說,快要多到讓讀者無法忍受的程度。誰再想翻出點新花樣來,恐怕不比做到前無古人的註解《論語》,要輕鬆多少。從文章本身來說,近乎形而下的表述手法也很難產生文學效果。但又想到,新鮮事應該留給新聞,而文學效果則是美文的著力點之所在。我無班馬之材,又非倚文為生,手中這枝枯筆,只打算圍繞在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上,也就無須過多考慮文章能否傳遠、動人。喃喃自語,以解憂傷寂寥。


一個多月前,我給遠在瀋陽做瓦工的表兄去電話,電話那頭傳過來的聲音讓我感到很陌生。表兄雖不算健壯,但三十幾歲的人說話不至於衰到有氣無力的地步。難道是撥錯了號碼?接下來的通話才讓我明白,原來他前一天剛做了闌尾切除手術,還沒通氣,水飯未進,正躺在病床上打點滴。他說切闌尾是小事,花了五千多塊錢,過不了幾天就能出院。

切闌尾確實是個小手術,對高收入群體、對體質好的人來說或許如此,但他這麼說我想多半是為了讓我心安。

表兄為人誠實,瓦工活也很出色。一個人能把品質好和技能強結合在一起,放在多年前的社會裡,原本為人所稱道,但擱在今天,情形就是另一番景象。一個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交上好運,也許能在既琢磨人又琢磨事的人手下獲得重任;若是不幸,就會掉進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人所設計的圈子裡,回還往複被折騰得死去活來,還依然不明白個中原由。表兄這些年就一直活在這個圈子裡不能自拔,加之性格柔弱,不善於與人爭機會,不懂得倚才借勢,就只好聽任他人擺布。與他一同外出打工的老鄉們,在走進不講情面的城裡后,少數一部分人學會了城裡人的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套路。漸漸練就了聆音察內,鑒相辨色的本領,變得像泥鰍般滑溜,警犬一樣機靈,夜梟式的等待機會出現,人情味也就慢慢地寡淡起來。他們不再存有純樸的鄉村感情,講究相互依託、相互幫襯的情分,而是用「白眼」和「青眼」來看待窮人和富人,即使是當年的「總角之交」也不例外。如表兄那樣還抱著父輩們的思想不放的人,註定是要被這個「向城市進軍」的時代所拋棄。

應當說,性格像表兄這樣的人本不適合外出打工。但是生活在中國中西部的農民都面臨著同一種處境:在農村城市化的道路上,農民的心理比身體要先邁出一步。農村已成為城市的影子,越來越高的物價和強烈的金錢意識壓得他們連氣都喘不過來。在鄉下,除了年富力強的村幹部和老弱病殘外,平時若再能見到青壯年人,那也是為了計劃生育,剛從外地風塵僕僕地趕回來做體檢。孩子們讀書,雖免了中小學的學費,但不等於學校就不收錢。資料費,補課費,服裝費等名目眾多的費用,會消耗一年田地收成的三分之一還多。要是誰家有了大學生,做父母的心情就不平靜了,借央視名嘴白岩松的書名倒著用,「快樂並痛著」很貼合,人前快樂人後痛。四年大學下來少則要四五萬的開銷,多則七八萬才擋得住。就在去年,網上還出現過一位優秀的農村女教師為了讓弟弟上得起大學,不得不在晚上出去做暗娼。雖然這種行為引來爭議,招致罵聲,但有誰真正為她捨身處地的想過,如果有其他掙錢路子,能解決她弟弟的學費,能讓她年邁的雙親不為兒子上大學而老淚縱橫,她願意走上這條路嗎?為了家庭,她只能忍受屈辱,選擇讓自己沉淪而浮起弟弟。

大學畢業后若是回到農村,這不只是父母丟臉面的事,在學校里所學的專業恐怕一輩子也用不上(學農業技術和師範要好些),有知識的農民比沒知識的農民在精神上也更痛苦。在婚姻上也會有許多意想不到麻煩,這方面男孩子要比女孩子的困難尤為突出。因為婚前婚後的一應開銷都由男方家庭承擔,女孩子家有沒有經濟實力就顯得不重要了。再說女孩子更容易在城裡落腳,鄉下男女大學生比例就會失調。電視上常常播放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又回去創業的電視劇,這類故事若是發生在東南沿海省份,並不稀奇,因為這些地方的農村已經城市化,農民所持的也是非農戶口,日子過得比市民還要好。他們的孩子讀書目的,不過是為了不讓人說他沒文化、沒知識。而在內陸省份的農村,直到今天,上大學還不單單是為了掌握知識、學成本領,更重要的是要改變身份。「農民」這個稱謂在中國不僅是職業的界定,還是低賤身份的代名詞,做父母的和孩子本人都不想繼續再保留這個不光彩身份。然而,真的留在城裡,要完成從找工作到買房、成家這三部曲,不打算熬到兩鬢斑白的歲數就別指望。在農村娶個媳婦,房子蓋好了還得花費兩三萬。在城裡,僅房子這一項就夠他們受的。現在即使是一個不知名的地級市,商品房每平米均價都在三四千,一套兩室一廳的小戶型,沒二十幾萬拿不下來,更不要說在那些寸土寸金的一二類城市了。這對月薪才千把塊錢又已屆婚齡的農村娃來說,其內心的痛苦又能向誰傾訴?進了城的農村大學生,都巴望能找個家住市郊的姑娘做媳婦。道理也很簡單,城裡的姑娘見到有學歷的白領太多,只有鈔票才能迷惑住她們的眼睛,她們對農村來的窮學生已不再感興趣;市郊的女孩子和她的父母親還沒全部為金錢所化,擇婿首先看重的是學歷和人品。近幾年在政府主導下推動的工業化進程,在用地上主要是向市郊擴張,她們家都有機會做個拆遷戶,幸許能分到一兩套住房,這會讓一對年輕夫妻少奮鬥幾十年。

中國的教育制度先是向高等教育傾斜,不重視孩子的基礎教育。農家子弟懸樑刺股數載,一旦踏進大學門檻后,懵懂無知的鄉下娃從接到錄取通知書那天起,就成了天之驕子。從他(她)開始,往後子子孫孫都能吃上公家飯,住進公家房,一輩子再也不必為生存犯愁。其情形不免讓人想起早已消逝的科舉時代。現在的教育政策正好與過去相反,孩子上大學是父母對子女所進行的「教育投資」,有才無材就得掂量掂量這資能不能投。對這種不問地區差距、家庭貧富而搞「一刀切」的教育政策,不知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作何感想?

既然大學畢業后回鄉或進城都不容易,農村的孩子多數會無奈地選擇早點走上社會,學一門手藝,去城裡打工掙錢來得實在。城裡下崗的工人雖丟了工作,可還有買斷工齡費用和已存進社會保障局裡的「三金」、「四金」。就這樣,下崗工人對支付額度不滿意,還要上訪遊行。而農民呢,從來就沒人關心過他們,卻安之若素,默然無聲。他們生了病,要天南海北地往城市趕。醫藥費、手術費、住院費,會把他們逼到山窮水盡、告貸無門的地步。絕大多數農村老人都活得沒多少尊嚴。一是他們沒有養老保險,老來要靠子女贍養。兒女們自已的日子過得也不容易,孝順的還能勉強做到爹是爹娘是娘,不孝順的對待爹娘不比對待要飯的好多少。二是他們沒有醫療保險。人老病多,要是患了絕症,那就只能躺在家裡等著黑白無常前來索命。病中的老人都不想弄到後來人財兩空,拖累兒女。有的老人被病魔折磨得疼痛難忍,乾脆自我了斷。因學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在農村太普遍了。

農業稅的免除是讓他們減輕了一點負擔,但沒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困難問題,因為農民要是在鄉下干農活,工分值低到去城裡連公交車也坐不起。薄熙來部長說中國人用八億件襯衫才換來一架波音飛機,可一個農民的一年收入也換不來幾件襯衫。有點農副業的地區,譬如說有個漁圩或是林場、磚瓦廠的鄉村,這些產業又都被鄉村幹部牢牢抓在手裡,任由自已決定發包出去,所得租金和紅利與農民沒任何關係。農民每年要無償為集體勞動一段時日,卻享受不到一丁點由農副業帶來的收益,他們的手頭上幾乎沒有值錢的東西。中國的農業政策又不像有些國家那樣,農產品的價格高,農民享受國家補貼。所以生活在中國中西部的農村,農民要想在幾乎沒有工商業基礎的家鄉活下來,把身邊一應開銷辦得妥貼,過得像個人樣子,殊非易事。

表兄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迫於生計,才不得不外出打工,混口飯吃。他歷經多年,輾轉於好多個城市之間,蓋房子、搞裝修、通下水道的苦活臟活他都干過,每年年終回家,口袋裡還是揣不了幾個錢。而超強度的勞累和以大包菜為主的農民工伙食,讓他的身體過早的垮掉了,胃病、風濕、腰肌勞損等一些慢性病成了他的終身伴侶,天陰雨濕、四季氣候變化,身體都會有不適反應。每年花在醫藥費和歇工上,就佔去他收入的一半左右。沒有哪個部門因此而給他定個職業病名目,得到照顧。他家的房子還是姑父十多年前四處借債所建,至今未能還清欠款。可是禍不單行,他的岳母不幸又患上了癌症,醫療、營養費用有一部分還得由他來承擔。在這節骨眼上,就這麼一次小小的闌尾手術,給他攤到,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經濟上,都會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

然而,在內陸省份,像表兄這種處境的農民不在少數。他們背著沉重的經濟十字架走進城裡,把青春、汗水甚至是熱血和生命帶進城,但卻從來沒獲得過城裡人的認同。

小品演員常將農民工在城裡的生存現狀搬上舞台,每次都能獲得台下的陣陣掌聲。時間久了,觀眾心裡也明白過來,不是這類作品的藝術性有多強,感染力有多大,而是它總讓農民工在城裡人面前顯得沒教養,手足無措,醜態百出,人格被擠壓得扭曲變形,這才是讓觀眾發笑的「因子」。此類節目看多了,忍不住要問一聲:尊敬的藝術家,你們的工作是要塑造藝術典型,偶爾把憨厚質樸的農民工與心眼布滿全身的城裡人放到一起,運用藝術手法進行放大誇張處理,生髮出幽默,以此來達到預期的舞台效果,本無可厚非。但你們一次又一次選擇同樣的題材,拿底層民眾來開涮,社會效果就不只是讓觀眾發笑這麼單純了,農民工的形象已經被你們格式化成無知落後的固定面目。有一位送快遞的師傅說,他本來很喜歡小品,但有一次他給一家公司去送快件,當他滿頭大汗地走進這家公司的辦公大廳,一群下班后還留在公司看電視的員工,見他進來都在發笑。原來電視正在播放小品,他背著挎包,頭髮凌亂的樣子和小品里的農民工形象差不多,當時他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避羞。從此後,他就怕看這類小品了,更怕與城裡人一起看。

在這一群看著快遞師傅發笑的員工里,說不定也有個別是農家子弟。他們的身份曾經和快遞師傅沒兩樣,可一旦摘掉農民的帽子后,就會不自覺地背叛起他們過去所屬的那個社會階層。從道德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未免讓人有些心寒齒冷;但從城市和農村分配社會資源不等上來看,年輕的他們似乎又不必要為此承擔過多的指責,因為每個人的社會心理形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當前的社會崇尚、社會風氣所影響。

中國目前大約有兩億多農民兄弟進城,分佈在城市的各個領域裡。城裡人桌子上的牛奶,手上的報紙,是農民工風雨無阻地送上門;城裡人住的舒適寬暢的大房子,車輪下平穩的公路,是農民工頂著烈日所建;居民小區里的垃圾,公共廁所里的衛生,是農民工克服髒亂腥臭保持乾淨。然而,城裡人在視覺上、聽覺上都能感知到他們的存在,但在心理上卻沒有他們的位子,甚至把他們當壞人來看待。在工業界,構成人力資源結構圖的金字塔上,農民工已充當起這座塔的根基,儘管他們的位置和貢獻是如此重要,卻沒得到與之相匹配的社會回報。城市在對待農民工政策上所採取的方法是「忽視」,忽視他們的生存環境,忽視他們的社會保障,忽視他們的子女教育……。這幾年一直有人在說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帶血的GDP,細看之下不難發現,GDP所帶的血應該都是從農民工身上流出來的。煤礦塌方灌水,工棚牆倒頂摧,電子廠失火,化工廠爆炸,有哪一起事故發生,死傷的不是農民工?這些傷亡事故的新聞地點發生在城裡,而一家家呼天搶地、悲痛欲絕的場面卻分屬不同處的鄉村。

農民工無疑是中國今天的最下層民眾,他們的生存現狀才是社會面貌真實反映。公正地說,農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這一方面得益於農民兄弟的自我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提高;另一方面,政府也認識到如果不正面切實對待這個問題,包袱會越積越大,社會矛盾會越積越深。因此各地政府都陸續出台一些針對農民工的政策。但細究起來,這些政策所保障的範圍還不夠廣,保障的力度還不夠大。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聽到社會上還有聲音在為農民工爭論,農民工問題也就真正解決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20: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