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易中天演講錄:中國文化的精神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10 07: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首先,我們先要弄明白為什麼要研究文化的精神。如果是在1978年,我的回答是文化和 發展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為什麼呢?當時,我們的國門剛剛打開,很多新鮮的事物湧進來。其中就包括喇叭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問題青年的典型裝束。那個時候的問題青年的標準打扮是,上身t恤,下面喇叭褲,鼻子上架個蛤蟆鏡,手裡提著收錄機,放著鄧麗君的歌曲。所以,當喇叭褲出現在我的校園裡的時候,引起了領導們的緊張,他們認為對這樣的現象必須予以糾正,但是他們的做法比較人性,沒有開大會批評批鬥,而是在學校交通的主幹道上立了一個大牌子"喇叭褲能吹響邁向四個現代化的號角嗎?"。過了幾天就有學生在下面貼了個小條子"請問什麼褲吹得響?"。沒有褲子能吹得響,所以我那個時候認為文化和發展是沒有關係的。

十年後,我的觀點改變了。在開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10年,廣東成為了當時中國發展最快的地區,福建比廣東次之,上海則是基本和10年前一樣。我當時去那裡都找不到旅館住,只能住在那種防空洞里,還是睡上下鋪,要買一包香煙還要煙票,那可是1988年了啊。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呢?是文化使然的。當時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中央對地方的管制放鬆了,可以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個時候,廣東人看到的是中央睜著的那隻眼,福建人看到的是閉著的那隻眼,上海人在琢磨下次要睜哪隻眼,北京人則在討論該睜哪隻眼。

這是由各地的文化不同造成的。廣東這個地方歷來是山高皇帝遠的。清朝的時候,從北京到廣東的官方行程是多少天呢?56天!即使是按照八百里加急,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特快專遞。那是一種什麼情況呢?人背著信,騎著馬,一天內走八百里,馬歇人不歇。即使這樣,也需要27天。這麼遠,中央政府怎麼能管的了啊?連語言都是不同的,有一回雍正皇帝把一個廣東的官員叫來問話,結果一句聽不懂。他就覺得問題嚴重了,於是下了命令,凡是要當官的人必須學官話,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不是有句話這樣說的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要廣東人說官話。有一次一個廣東人到北京來,找了家餐 館吃飯,想吃水餃,就問服務員:"小姐啊,'睡覺'多少錢'一晚'啊"。小姐一聽就罵"流氓!"廣東人說:"六毛?好便宜的啦,來兩'晚'"。再加上廣東這個地方歷來是通商口岸 ,有做生意的傳統,所以一旦有了發展的機會,他們是不會那麼多顧忌的。他們當時的口號是"看見綠燈你就直走,看見黃燈搶著走,看見紅燈繞著走"。他們看到的和關心的是中央沒有明令禁止的事情,那就可以做。

福建人和廣東人不一樣,福建人比較聽話。你看福建的地名,很多什麼安啊,什麼平啊之類的。福建有個地方叫詔安,意思是詔書一到就安靜了,都是好孩子。所以福建人關心的是中央閉著的那隻眼,不要越雷池。

上海人的特點是愛管別人叫鄉下人。這也是有文化淵源的。上海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起來的城市。它是完全按照當時先進的城市規劃建立的,迄今為止它仍然是中國城市化最高,國際接軌程度最高的城市,所以他們那裡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城市人,說別人是鄉下人。他們的商業發達,做生意要盤算啊,所以他們就愛琢磨中央要睜哪隻眼。
    北京人的特點是叫"外地人"。為什麼?因為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已經很久了,住在這裡的人們都有一種自己是中央的感覺。你看北京人如果和外地人吵架,最愛說的就是"你們外地人"怎樣怎樣。我在開16大的時候來北京辦事。路上就跟那個的哥聊天,他問我"您是代表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15: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