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為何總妖魔化央視?
「一個央視人的抱怨:網路為何總妖魔化我們?」這是最近比較受關注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作者是央視的鄭根嶺先生。這篇文章舉了三個例子,說明包括網路在內的「各種媒體」如何不顧事實,「想當然」、「見風就是雨」、以訛傳訛。一個是網民批評主持人海霞在播報洪水新聞時說「老百姓像過年似地」,作者認為這是一個誤會和歪曲;一個是央視清理臨時人員,和「紙餡包子」假新聞事件並沒有直接關係,不應該把二者扯到一起;第三個是央視員工收入,「普通央視職工的收入」還比不上別的城市一些報社編輯記者的收入。
有人跟作者辯論這三件事的真偽,比如傳言央視人收入高並非說的是「普通職工」,文章在玩偷換概念的遊戲。不過我在想,就算這三件事都搞錯了,又何至於「妖魔化」了呢?如果作者要談的就是這三件事,那麼應該用更平實一點的「誤解」、「失實」等詞語,否則也難免有「見風就是雨」的嫌疑;如果作者本意就是要談「妖魔化央視」,那麼舉的例子不應該是這些,這顯然有點避重就輕了。
網路有沒有妖魔化央視?我想是有的。比如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說:
「做人不要太CCTV了。」這句話的大意是,做人不要假模假式、欺行霸市、阿諛奉承、見利忘義等等。這些顯然是抽象的表達,跟央視的某個具體的節目或具體的人的形象未必相符,甚至完全相反。作者認為海霞被妖魔化我是不同意的,有人認為海霞說錯了,但是沒有人認為她就是妖魔。以我個人的見識,央視有很多好人。話又說回來,就算海霞是天使,也未必能改變有人妖魔化央視的衝動。就像我說專制愚昧是中世紀黑暗時代的一個特徵,而你非要跟我辯論說那時候也有很多好人一樣。
「網路為何總妖魔化我們?」對央視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好就好在它可以用來反躬自省:央視有沒有搞假大空?有沒有搞壟斷?有沒有利用權力資源去賺錢?這些問題未必全是央視人的問題,但一定是央視的問題。假如有一天央視沒有這些問題了,還是被妖魔化,那麼也還是應該先問自己:誤會是怎樣發生的?是不是自己太封閉了,讓人了解不夠?
一般性的誤會、失實甚至謠言並不是妖魔化,妖魔化比這些要嚴重得多。既然視之為妖魔,那就是非我族類,難以溝通,無法共處,一旦發生衝突,必欲除之而後快。在歷史上,有過很多一個人群妖魔化另一個人群、一種文明妖魔化另一種文明的事實。但是,現在有人動輒就說自己被妖魔化,則有些誇大其詞了。當 「妖魔化」被用來喊冤叫屈的時候,它往往脫離了事實層面,直達情緒的峰巔,成為誅心反擊戰。就現代「政治正確」的觀念而言,把對方視為妖魔,無論如何都是不對的。所以,當我說你妖魔化我的時候,在討論事實之前,我就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宣布你的動機可疑。
這種做法的流行,始於十年前的一本書《妖魔化中國的背後》。該書說的是美國出版和新聞業中對中國的不實描寫和報道,不過老老實實研究這些描寫和報道有多麼不實、中國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我們可以從這些批評中思考什麼並不是作者的本意,很多讀者也不在意這些,甚至根本不用讀這本書,從書名中就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也正是作者想要傳遞的一切:他們竟然妖魔化我們!太壞了啊!是可忍孰不可忍!顯然,這本書所激發的民族情緒遠遠蓋過它應該討論的事實。更糟糕的是,它使「妖魔化」成為一個喊冤叫屈的流行詞,成為被批評者拒絕反省、倒打一釘耙的最順手的借口。所以,如果想要認真討論問題,還是少用「妖魔化」這個詞為好。
作者: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