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管清友:石油的政治經濟學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31 14: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政解讀|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2007年12月31   中國經營報

  公元1095年,沈括去世。這位與王安石同時代的北宋官員已經無法得知,他在晚年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生於地中無窮」的石油果真如他所料「(后必)大行於世」。

  沈括去世后的第764年,185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世界能源版圖的「墨西哥灣時代」來臨。從此以後,在150多年的時間裡,石油工業已經改寫了人類歷史和世界政治經濟的版圖。

  2007年伊始,國際能源領域的衝突層出不窮,且有擴大趨勢,如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天然氣之爭;非洲在能源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提高;朝鮮核危機、伊朗核危機、北極地區的能源衝突等都給能源市場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12月 8日,伊朗正式宣布全面停止使用美元進行石油交易,並聲稱美元是一種「不可靠」的貨幣。隨後,俄羅斯魯克石油公司也宣稱,可能考慮在兩年後以盧布進行石油交易。一場新的權力交鋒正在拉開帷幕。

  權力的交鋒

  產油國第一次走上歷史舞台是20世紀70年代。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由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對以色列表示強烈支持,結果導致一些阿拉伯的原油出口國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禁運。此前石油輸出國已經下決心要提高油價,戰爭的爆發給他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認為在這種形勢下,無須與石油跨國公司及其母國政府談判油價,直接決定提價就行了。10月16日,歐佩克的六個海灣成員國決定單方面把油價提高70%,使沙特基準原油標價從3.01美元/桶,提高到5.12美元/桶。這一決定對石油輸出國組織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收回了油價決定權。10月18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也召開會議,決定用石油減產作為武器,支持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的戰爭,宣布每月削減5%的產油量,直到以色列撤出1967年戰爭中攻佔的領土,並同意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權利。

  西方石油消費國沒有實現國際合作來共同抵禦油價上漲的風險。由於內部分歧嚴重,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不但沒有促成集體行動,而且出現集體行動的難題,付出了「傻瓜的代價」。儘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處力圖為各國提供信息,甚至提出緊急計劃,但終究未能有效的合作。主要石油進口國都採取了狹隘的利己政策。美國、日本、德國公司則在現貨市場上哄抬油價以獲利。英、法及大多數歐洲國家則力圖安撫阿拉伯方。1973年11月初,歐共體通過一項親阿決議,使石油匱乏得以緩解。

  1974年初,美國在華盛頓召開國際能源會議,制定了「國際能源規劃協議」,同年11月國際能源機構(IEA)成立。國際能源機構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發達石油消費國之間合作,削弱歐佩克的談判能力。

  1978年11月,伊朗發生了推翻沙阿政權(巴列維國王)的革命。1980 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這兩大政治事件把第二次石油危機分成了兩個階段。由於西方國家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經歷了普遍的恐慌心理,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前各石油消費國已經發生了在現貨市場爭搶石油的「石油大戰」。伊朗和伊拉克發生的事件放大了這一恐慌,並導致又一輪油價上漲。

  幾年之後,兩伊戰爭的爆發使國際石油市場再次陷入恐慌。在戰爭爆發初期,伊朗的石油出口迅速下降到100萬桶/天,到1980年第四季度石油出口就完全停止了。伊拉克的石油產出也隨之下降,到1980年底,產出從350萬桶/天降至50萬桶/天。但IEA成員國的有效合作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所以,儘管在1980年秋,現貨市場原油價格急劇上漲,從戰前的每桶31美元上漲到 12月中旬的每桶40美元,但到年底又降到每桶35.5美元,然後繼續一路下跌。到1981年7月,原油價格僅比戰前高出5個百分點,而且這一價格水平繼續保持了下去。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聯合國隨即宣布對伊拉克及科威特石油出口全面禁運。國際市場的即時供給每天將減少470萬桶,佔全球總需求的7%左右,這一比例已經達到IEA設定的嚴重短缺的標準。因此,國際油價出現大幅上漲。三個月的時間原油價格從每桶14美元,突破40美元(10月9日)。但供給短缺很快被OPEC國家增加的產量所彌補,油價很快回落。到1991年 1月,國際油價反而出現大幅下跌。紐約商品交易所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油2月份交貨的收盤價,在海灣戰爭的第一天下跌了10.56美元。同期在歐洲、亞洲和其他地區的石油期貨、現貨市場上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所以,此次油價的波動並未對世界經濟造成實質性影響。

  2001年以來,國際油價的上升趨勢開始非常明顯。原來的相互依賴關係正在瓦解,新的秩序正在形成,美國與其盟國以及其他能源消費大國正在從優勢轉為劣勢。

  從世界範圍來看,能源領域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變動。近年來,一些國家分別建立了石油交易所,並改變或者正在準備改變石油貿易結算貨幣。伊朗早在1999年就開始宣稱準備採用石油歐元(Petroeuro)計價機制。2006年3 月,伊朗建立了以歐元作為交易和定價貨幣的石油交易所。伊朗還向俄羅斯建議成立一個類似於歐佩克的天然氣聯盟。在總統查維斯的領導下,委內瑞拉用石油和 12個拉美國家(包括古巴)建立了易貨貿易機制。

  俄羅斯建立獨立的石油交易所也正在被提上議事日程。目前,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市場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所佔份額分別達15.2%和25.8%。石油貿易是俄羅斯近年來經濟增長的引擎,如果貿易的標價權始終掌握在美國手裡,俄羅斯就會受到很大制約。前蘇聯的垮台就與國際油價持續下跌而導致的財政收支狀況惡化有直接關係。俄羅斯副總理梅傑耶夫根據俄羅斯轉型經濟研究所進行的計量經濟模擬分析指出,若2009年石油價格每桶為25美元,則俄羅斯聯邦政府收入減少9%;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將達到GDP的7%;穩定基金為零;通貨膨脹達到40%。為此,俄羅斯很可能首先推動獨聯體各國之間的石油天然氣貿易以盧布結算,並把盧布結算擴展到與亞洲和歐洲的石油貿易,之後爭取伊朗、阿爾及利亞與委內瑞拉以及墨西哥等產油國組成以盧布作為結算貨幣的石油聯盟。

  世界能源格局正處於異常深刻的變革當中,兩大國家集團的力量對比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暴漲的石油美元

  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后,歐佩克國家考慮擺脫石油美元計價機制,因為美元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穩定的價值。由於認識到美元地位的下跌將會危及國際貨幣體系的信心、流動性和國際收支相應的調整機制,時任美國財長和尼克松總統特使的西蒙數次飛往阿拉伯地區,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並於1974年與沙特貨幣當局達成了一個秘密協議。該協議規定沙特中央銀行可以購買在競拍機制之外的美國政府債券(美國政府並保證這些資金的安全),但沙特必須確保以美元作為石油的計價貨幣。這個協議在西蒙的繼任者邁克爾任職期間,又從沙特拓展到了整個中東地區。

  由於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因此歐佩克其他成員國也接受了這一協議。美元與石油「掛鉤」成為世界的共識,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不得不把美元作為儲備。正是這一系列協議奠定了美元在國際石油交易計價貨幣中的壟斷地位。這實際上保證了沙特的石油收入以資本流入的方式重新迴流到了美國本土,為美國巨額的貿易逆差融資。該協議的實質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美國正是通過美元壟斷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媒介地位來維繫和鞏固美元的霸權地位。由於原油貿易以美元作為計價貨幣,1973年以後國際原油價格就與美元走勢呈現較強的相關關係。石油價格和美元匯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關係。根據Weller&Lilly的測算,石油價格和美元匯率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7。也就是說,美元貶值和油價上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從年度平均價格來看,2001年~2006年美元指數下跌13%,同期國際原油名義價格上漲了170%。2007年以來,美元指數更是持續下跌,根據美聯儲最新公布的數據,美元指數從年初的95.0584下跌到了11月份的 86.9197,跌幅達到9.36%。國際油價(NYMEX原油期貨價格)從2007年年初的50美元暴漲至超過90美元,漲幅達40%。

  出售石油而獲得的美元收入或是以石油收入中的美元和美元資產被稱為石油美元。根據IMF的數據,按2005年不變價格計算,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1973年~1976年)凈石油出口增加額(石油美元)為2390億美元,占當年該組國家GDP的27.8%。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1978年~1981年)石油美元規模為2180億美元,占當年該組國家GDP的14.5%。而 2002年~2005年間石油美元規模更是達到4370億美元,占當年該組國家GDP的33.2%。英國《經濟學家》估計,2005年石油輸出國石油出口中的總收益達7000億美元。這些輸出國不僅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而且也包括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石油出口國俄羅斯和挪威。沙烏地阿拉伯的盈餘甚至超過 1000億美元——高達GDP的32%。中東石油輸出國經常項目的平均盈餘達到GDP的25%。俄羅斯為13%,挪威為18%。而2005年中國和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經常項目盈餘總共只有1880億美元。美國學者MatthewHiggins,ThomasKlitgaard& RobertLerman則估計,2006年石油出口國的石油美元規模約為9700億美元。

  中國的高成本

  由於中國能源需求增長迅速,中國在本輪油價上漲中承擔了巨大的成本。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最新統計,2006年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佔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5.6%,一次能源消費增長率大大高於世界一次能源消費增長率。2006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費增長了2.4%,低於2005年3.2%的增長率,略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除了核電,各種燃料的消費增長都有所下降。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增長了8.4%,佔全球能源消費增量的51.5%,煤炭、石油、天然氣均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消費增長率。在2006年全球石油和煤炭消費增長當中,中國有三項指標引人注目:一是中國煤炭消費佔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例達38.6%;二是在新增能源消費當中,中國的石油和煤炭消費分別佔世界消費增量的77.3%和71.7%。三是天然氣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增長最快,2006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增長率達21.6%。

  世界能源價格的高漲導致中國大量國民財富溢出。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測算,單純由於漲價因素,2005年一年中國就有相當於1200億元人民幣的國民財富轉移到產油國和國外石油巨頭手中。可以估計,近年來的能源價格暴漲使得我國國民財富凈溢出達到數千億元人民幣。

  根據IEA《2007世界能源展望:洞察中國和印度》的預測,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費模式,如果沒有相關政策措施出台,中國的能源消耗還將進一步增加。在參考情景中,2005年~2015年,中國初級能源需求年均增長5.2%; 2005年~2030年年均增長3.2%。中國的初級能源需求將翻一番多,2005年為17.42億噸油當量,而2030年為38.19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3.2%。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2010年之後不久,中國將會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

  中國能源進口的對外依存度(凈進口量佔總需求比例)不斷提高。中國在 2007年上半年成為煤炭凈進口國。在IEA《2007世界能源展望:洞察中國和印度》的參考情景中,2030年中國的煤炭凈進口量將佔到煤炭總需求的 3%,佔全球煤炭貿易的7%。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自此以後,中國石油的凈進口量不斷增加,生產和消費缺口不斷擴大。

  在2010年初,中國的常規石油產量估計會達到390萬桶/日的高峰,隨後開始下降。因此,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量將從2006年的350萬桶/日增長到2030年的1310萬桶/日,而凈進口在總需求中的比例將從50%上升到 80%。根據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預測,雖然中國目前還不是天然氣的凈進口國,即使到2010年中國天然氣進口在總消費量中也僅佔9%。但到 203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27%。到2030年中國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凈進口比率將達到82%。其中,根據IEA2004年的預測,中國石油進口量在 2030年將達到美國2004年的進口水平,占進口總需求比重為74%。

  可以說,中國實現崛起的成本很高,而且大大高於二戰後實現崛起的德國和日本。能否成功地化解高油價帶來的風險,保障能源安全已經成為中國崛起過程中不得不嚴肅面對的嚴峻課題。

  世界能源版圖的未來

  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縱觀人類能源利用的歷史,每一次能源利用轉型都引起了整個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動。石油工業影響了整個世界,只要世界對石油的依賴沒有消失,中東地區就不會改變世界政治版圖上最熱點的板塊地位,產油國和消費國之間的權力交鋒與財富流動就不會停止。對石油工業和產油國最大的挑戰將來自清潔能源的廣泛使用。二十一世紀的能源消費,將是清潔、高效、高科技的能源消費。低碳經濟將為世界經濟發展和能源利用帶來新的機遇,人類將面臨一次重大的能源利用轉型。當前的石油時代有可能轉變為未來的氣體時代,屆時,整個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將再次出現重大變動。而筆者預計,中國未來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技術市場、最大的低碳經濟體系、最大的低碳製成品出口國。在能源利用領域發揮「領跑者」的作用,將大大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軟實力,也將為中國創造一個綠色能源市場和高科技市場,而這也將成為中國崛起的重要能源路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22: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