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中文互聯網很熱,她不再那麼虛幻而更加貼近中國網民的現實生活。她承載著我國主流群體的訴求、期待與希望。
從開春的「兩會」到秋天的「十七大」,從這兩次舉世矚目的大會上,網民獲得最切實的熱點關鍵詞,莫過於「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2007年,中國人中的主流群體,基本上都集合到了互聯網上。
他們被統稱為「網路公民」。
中國人的表達慾望從來沒有象在中文互聯網上表現得那麼充分;中國社會的主流群體通過互聯網對社會公共事件的關注,對政治生活的參與也很少象2007年這般積極熱情。以至它被評論家天馬稱為「公共事件元年」。網路群體就在網路信息大潮的潮漲潮落中,增強了對「互聯網政治」的敏銳度與適應性。
2007年的中文互聯網,她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動態與社會活動交織互動,其實舒緩了現實社會中的尖銳矛盾;在社會不斷的熱點事件中,互聯網社區總是趕在信息前端,將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甚至將要發生的事情及時顯現。「人肉搜索」與「實時發布」,構成了中文互聯網上的壯觀奇景,讓「假醜惡」無所遁形,讓「真善美」熠熠生輝。她對促進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的現實意義已得到充分顯示。
其實無須對2007年中文互聯網上反映的重要事件做詳盡的回顧,能銘刻在網民心裡的都是熱點。
2007年度網路英雄,無疑是被2006的《時代》封面人物選上的「YOU」,即千千萬萬的網路大眾。2007中國的「YOU」初顯力量,「你」實在太偉大了(魚刺)。
那個「你」,就是「我們」。(楊恆均)先生於是說:在中國的幾千年的歷史上,什麼時候能像2007年一樣,成千上億的網民突然登上了以前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舞台,記錄歡樂,寫下痛苦,發生聲音,呼出吶喊……2007年有最牛的股市,有最牛的房市,還有最牛的釘子戶,以及很多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最牛」的人物……但最牛的風雲人物卻非「我」莫屬——屬於和「我」一樣千千萬萬的在這個虛擬的空間行使當家作主公民權利的網民,中國的網民。
「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似乎不再那麼遙不可及,而對中文互聯網的言論環境,無論大俠與小俠,實在都有太多的期待。
「有禾入口,人皆能言」,方謂之「和諧」。「經濟工作為中心」不可忽視分配公正,言論自由與生存權同為基本人權,並無官民之別。「壓倒一切」未必穩定,誠信的社會必然和諧,人人講真話並一直講下去的制度氛圍不可或缺。(章立凡)
民主政治說簡單的確簡單,就是「放開說話的嘴,管住吃喝的嘴」。嘴巴兩大功能:一是吃喝,二是說活;國人強化了嘴巴的吃喝功能,忽略了嘴巴的說話功能。民主政治卻重視嘴巴的說話功能,「民主社會是一個講話的社會,十分重視交流的藝術,講話比子彈更重要;力氣大不如能說會道,靠說話功夫,是一種以智慧取勝的文明。(劉力榕)
僅僅說「讓領導人聽到真話是大事要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在沒有真話傳播的環境中,社會上已經形成了說真話真難的真實環境,你就是再重視,再認為是「大事要事」,其實你還是無法聽到真話的。聽不到是因為沒人敢說,都沒人敢說的情況下,想通過真實的情況進行無論什麼樣的重大決策,都是不可能的。欲聽真話,須先能言真話。(阿賽爾)
「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最能體現現代政治文明的象徵。落實它們,卻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現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是由於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人性是不完美的,沒有「人皆可以為堯舜」一說,誰都有可能在誘惑面前犯罪,人人都是潛在的貪污犯。而「領導」們因為擁有權力,就更容易被權力腐蝕,干出濫用權力、欺騙損害人民的事來。所以,西方人民對「領導」們的心態跟中國順民的完全不一樣,基本上是一種猜忌提防心理,把他們視為隨時有可能欺騙人民的異類,必須時時刻刻處在人民的監督之下,決不讓他們享受普通公民享有的隱私權和名譽權。(蘆笛)
理性告訴我們,漸進的制度性改革是代價最小,因而也是最可接受的。我們願意,並正在為此承受巨大的代價。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應當站起來,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推動改革的進行,把命運攢在我們自己手裡,不然,我們就永無法擺脫生存恐懼。(還是過客)
但凱迪社區上也有不同的聲音,(圍棋一)網友回顧說:「2007年4月,一代民主領袖葉利欽逝世。他欽點的接班人普京又欽點了接班人。葉利欽沒有留下民主遺產,但他卻為他的外孫女留下了212億英鎊的財產,成為俄羅斯第一富婆。這212億英鎊的財產都是他在高喊民主的時候取得的。可見,喊民主是一本萬利,可以空手套白狼,他的行為深化了人們對民主理論的認識,必將成為永恆的『民主』典範。」
當然,尤其在中國,「民主」很可能成為野心家或利益集團手裡的一種工具。海峽對岸的台灣正在為華人世界展示一個可悲的範例。但願台灣具有良知理性的政治家有足夠的智慧不給大陸人民樹立一個壞榜樣。
在民主道路上對「民主忽悠家」保持警惕,應該跟厭惡「反民主」叫囂一樣成正比。
通俗地說,民主的目標就是讓百姓過上精神自由與物質豐富的好日子。民主不是搞運動,無視「國計民生」的政治絕對不是對人民負責的政治。對此網路公民有言簡意賅的論述與精彩的爭論。
中國的財政收入多年來均以可怕的30%多的增長率增加,今年將達到3萬多億元。只要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款出國、公款投資失敗以及往私人腰包揣的錢得到控制,國家的收入能更多地用於教育、醫療和社保等基本民生事業,同時減少企業和個人稅收,促進經濟發展和提升民眾的購買力,打破壟斷。那麼,中國的通脹就只不過是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感冒、拉肚子等小病而已,解之極易。但,如果中國不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斬斷壟斷集團的貪婪慾望,那麼很顯然,這一場病則極可能向癌症和艾滋病方面惡化。(解放動物莊園)
利益分配的過度不均衡,導致劇烈的價值分裂和價值對抗,正是當下中國的一個隱憂。(笑蜀)
圍繞知名經濟學家茅於軾提出的「為富人說話,為窮人做事」的爭論,反映了中國公民在文革結束三十年後依然還沒有能夠完全擺脫文革「階級鬥爭理論」思維模式的束縛,在思考任何社會問題時候,總是習慣性將人群劃分為兩個對立的群體。只有徹底告別「零和」思維模式、不再將人群分為不同的對立群體,才能真正實現所有公民的和諧「多贏」。(a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