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國家統計局正式對外發布了今年十一月份的CPI指數,數據顯示,今年十一月份的CPI指數達到了6.9%。從今年八月份以來,CPI指數連續第四個月保持在6%以上的較高位置。
「CPI」 的概念,指的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面對CPI飆升,專家、媒體說「在居民可以接受的範圍」。電視採訪居民,被採訪人表示「還行」,近似一幅 「喜迎物價上漲」的樣子。央視一套和四套的節目似乎在唱對台戲,一套這裡說中國居民可以承受,央視四套那邊說台灣也在漲價(漲幅低於大陸),但台灣人表示 「忍受不了」了。
貧富懸殊不小,這點都知道,對漲價的承受能力是不是也很懸殊呢?對這個問題專家和媒體就糊塗了。我肯定地說,這方面的承受力絕非「高度一致」,各階層人群的反應與感受,在這裡不可能不被「物質基礎」所影響。低收入者的心理承受力,會因低收入而強於富裕人群嗎?回答是否定的。
希望專家和媒體想想我提出的問題:怎樣才算「不可承受」?跳樓、喝葯、抹脖子?判斷「不可承受」和「尚可承受」,你們有什麼明確的概念、標準沒有呢?
說可承受就可承受,不可承受的只要沒死也在承受。個人和家庭的可忍不可忍,很多情況下是個言論表達機會和權利問題。百姓的應對受各自條件限制,根據各自掌握的社會資源,對國家而言,也是如此。
有的經濟學家說現在還不是通脹而是「結構性漲價」,有的說這就是全面通脹。我說,描述和叫法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平抑物價的「調控」行為;在行為中,力度也不是首要的事,這裡的關鍵是國家沖著那個地方下手。
「經濟過熱」,說到底是「人過熱」。有的人樂於大熱,因為能在熱潮中利用既有特殊利益和渠道大獲其利;而許多人在經濟熱中卻感覺寒風刺骨,冷得咬牙打顫。
說中國承擔了世界的通脹,似乎重在批評政府貿易、外匯政策的失誤。不管「主流」的通脹之源是否在此,就其調控對象而言仍然是國內大宗資源及其掌控者。作為普通國民,理解所謂的由外部而來的「輸入式通脹」是困難的,但對國內的「劫貧濟富」性質的「輸入式通脹」,卻有直觀感受。
抑制措施無須多,控制住那些掌控了國家和社會資源的部門、國企以及特殊的小群體,冷一冷他們的貪婪熱情和熱力,這一條就足夠了。壟斷國企帶頭漲價,基礎性的生活、生產資料和服務漲價,其他方面不漲也挺不住。國企在國際市場上油、糧價格上揚時抓緊時機賺一把,然後再以「市場國際化」為由將國內漲價歸結於「國際背景」,這樣國內的油糧當然要上揚,而同時國企賺錢又和民生無關,國內民眾就為國企創匯付出了代價。
如此情況下,發改委不批准國企漲價,國家限制國企有害國內市場的國際市場投機行為,問題就解決了大半。再加上政府收斂一下從地產房產獲利的行政衝動,問題就能基本解決。國家,不該難為無奈的「小經營者」和「低級消費者」。「抓大放小」,把抑制對象確定到壟斷者和操縱者身上,就等於扼住了通脹的咽喉。
「賊錢」暢通,特權膨脹,謂之「中國式通脹」,這和媒體所說的「世界性通脹」或「國際市場上物價普遍上漲」是有著許多不同之處的。或許,在中國抑制通脹最得力的措施並非「緊縮銀根」,而是「緊縮特權」。
by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