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林彪筆記中的官場策略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28 13: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在給雜誌編稿子的時候,看到了共和國歷史上正反兩個有意思的故事。一個是《安徽日報》前副總編黎洪寫的《我也批過彭德懷》,一個是《林彪與個人崇拜》。

  黎洪的短文讀來有一種痛徹肺腑的力量。他說,當年他仔細研讀廬山會議文件,對批判彭德懷的決定怎麼也想不通。他認為彭德懷說的都是實情,根本不是什麼反黨反社會主義。《安徽日報》的四個編委也找他發牢騷,很憤慨地質問憑什麼說彭德懷裡通外國。黎洪說,他和他們的想法完全一致,但是卻嚴肅地警告他們,這話不能到外邊說。黎洪說他不敢表達不同意見,還違心地批發了許多批判彭德懷的稿子,違心地表態堅決擁護黨中央的決定。四十年過去,黎洪已經是七十歲的老人了。回首往事,他在文章里痛切地責備自己,話也說得很重。他說:我在總的方面是奴性十足地服從謬誤的,沒有一次按照黨性原則去堅持真理,反對錯誤。他說,當時在黨員幹部中,像他這樣的至少要佔到90%以上。黎洪設想,如果情況反過來,90%以上的人採取堅決反對的態度,中國的歷史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樣子。

  我非常敬重黎洪先生的懺悔誠意和懺悔深度。但是我有一個疑問:當年他真錯了么?他的設想真有可能出現么?黎洪講得很清楚:個人甚至整個編委會的反對言論將給個人和報社引來滅頂之災。實際上他也寫道,有一個編委不聽他的勸告,忍不住在外邊說了些話,對批判彭德懷錶示懷疑,結果被打成了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我想,那90%的人與他的處境相似,即使他們有不同意見,也不敢有任何公開的表示。他們是沒有組織的,他們的不滿只不過是個人的不滿。沒有組織的千百萬不滿,其力量與一個人的微小不滿沒有多少差別,難以對實際狀況形成有效的影響。在這種情形之下,違心的表態,違心的擁護甚至參與,難道不應該看作人們合情合理的選擇么?彭德懷在廬山的遭遇是一種標誌。這個標誌表明:響應公開的號召,按照黨性原則說真話,講出億萬人正在因政策失誤陷入飢荒的真相,已經遭到了嚴厲的禁止。違背禁令的結果,就是被宣判為人民的敵人、黨的叛徒、國家的罪人,即使你的地位和功勞像彭德懷那麼高,也逃脫不了身敗名裂的厄運。與此相反,違背黨性原則去奉承最高領導,說他是正確的,將他的胡作非為吹捧為英明偉大,不僅毫無危險,還有升遷的希望。當然,這個標誌的這種含義是得不到公開正式的表達的,這只是一種潛規則。但這種真實的規則是如此清楚,真實的獎懲是如此分明,實際情形又表明這個潛規則在《安徽日報》社的周圍已經生效,在這種情況下,黎洪還應該拿自己的腦袋往花崗岩上撞么?當然,為了紙上寫的漂亮原則敢於以死相拼,敢於將自己的腦袋磕碎在巨石上,這樣的人是了不起的,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上的聖人,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不過人們似乎不應該為了自己不是聖人而責備自己甚至痛罵自己。真正應該責備的倒是那些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聖人的人。

  在1999年第10期的《炎黃春秋》雜誌上,刊登了馮建輝先生寫的《林彪與個人崇拜》。文章很長,分析得也很透徹。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倒是林彪自己寫下的幾句話。林彪寫道:「黨性遵命性也。」「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民主集中制——服從——紀律。」「勿講真理而重迎合。」「主席就是最大的群眾,他一個人頂億萬人,所以和他的關係搞好了,就等於對群眾搞好了,這是最大的選票。」「決議不好也同意——頭等意義,不然是書獃子。」

  文章責備林彪,說他是兩面派,為了個人得失不講原則。這種責備當然是正確的。以道德的是非標準評判,林彪的這些話很沒有廉恥。但是按照真假的標準判斷,林彪是否說出了一種真相呢?我認為他所說的正是一種制度運作的真相,他描述了專制制度下的官場潛規則,以及適應這種潛規則的最佳策略。潛規則是這樣一種不明說的東西:用博弈論的語言來說,它是一種納什均衡,在這種均衡之中,每個參與者都採用了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選擇了最有利於自己的策略。從個人生存發展的角度看,每一方都找不出比這更好的選擇了。所以這是一種最穩定的格局,儘管它未必是合乎理想的格局。無論任何人入局,從長遠的觀點看,他必然要採用這套策略,不如此行事的人將被淘汰出局。

  1959年夏天,在廬山會議上收拾彭德懷的時候,最高領袖決心已定。他要踢開前進道路上的一切絆腳石,在個人專制的體制下,他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這時候,無論是黎洪還是比他的地位高得多的中央委員們,合理的應對策略是不當絆腳石,因為絆腳石將被踢入監獄或勞改場。林彪的對策更進一步,他積極主動地幫助最高領袖清除駕前的絆腳石。他在廬山上當面對彭德懷說:「只有毛主席能當大英雄,你我離得遠得很,不要打這個主意。我有暮氣,但沒有這個野心。」林彪的策略深得最高權力的歡心,他本人也因此取代彭德懷,於廬山會議之後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並主持軍委工作。從個人的角度看,林彪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如果我們跳出道德評判的圈子,把這當作一局棋來評論,顯然各方的應對都是有道理的,但從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林彪的選擇比黎洪的選擇更積極主動,因此也更勝一籌。相反,永遠堅持真理的要求,以人民利益為唯一宗旨的黨性原則,則是一種註定被淘汰的自殺策略。當年宋襄公不肯向正在渡江的敵軍發動進攻,渡江完成之後又不肯向沒有列好陣勢的敵軍發動進攻,以為這樣的策略不道德,毛澤東對這種以道德操守為核心的策略嗤之以鼻,說那是蠢豬的道德。林彪用「書獃子」這個詞代替了「蠢豬」,不愧為毛澤東的愛將。不喜歡林彪是可以理解的,把林彪看成一個傻蛋則萬萬不可。正統黨史一直希望人們把林彪當成一個反面教員,的確,在這位反面教員身上,我們可以學到許多出乎意料的東西。

by 吳思 1999年8月23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3 23: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