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2007年新書印象記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28 13: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美]弗朗西斯·福山:《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黃勝強、許銘原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15元。

  福山原本在康乃爾大學跟隨斯特勞斯的大弟子—艾倫·布魯姆學習政治哲學,他和新保守主義代表人物沃爾福維茨一直過從甚密,在1998年,他甚至參與連署,要求柯林頓政府對伊拉克政策採取強硬態度。不過事過境遷,2004年,福山發表《新保守主義時刻》一文,公開與新保守主義派決裂,反對與伊拉克的戰爭。本書則是福山繼反思美國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之後的思考所得,在他看來,今天世界秩序的混亂,並不是自由主義所反對的強政府太多,而是因為很多國家的政府治理能力過弱,導致美國過多的介入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從而開啟了干涉主權的先例,但是美國政府一方面卻又擔心那些政治秩序失序的國家,會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因而福山認為,軟弱無能的國家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安定的根源,這一點或許也會讓我們了解當今世界秩序,有了一個新的視角。



  [美]安·蘭德等:《商人為什麼需要哲學》,呂建高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22元。

  蘭德的書如今已經出版很多了,我一直對這位流行哲學家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在當代哲學家的行列當中,無論是分析哲學、語言哲學,實用主義,更不用說以斯特勞斯為代表的美國保守主義,哲學思想似乎都更為深邃和縝密。但是為什麼她能在美國掀起追隨旋風,甚至這股浪潮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輕視之餘,我還是試圖去了解這位陌生的哲學家,一讀之下,雖不至於嘆為觀止,但也有某些敬佩之意。本書是蘭德與他的追隨者的文集,討論的主題乃是關於現代美國商業發展中最為基本的公眾信念,她也讓我了解到最接近古典自由放任主義的現代版本。美國信念中的這樣一股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潮,不僅獲得了公眾認同,也獲得了類似格林斯潘這樣的精英的讚許,這和我們所常了解到的美國社群主義,保守主義有很大的區別。或許正是因為蘭德這樣支持商人的主流思想,才會有那麼多學院思想家,要對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進行不遺餘力的批判吧。

  毛彥文:《往事》,羅久芳、羅久蓉校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定價:25元。

  知曉毛彥文之名者,大多是通過上世紀那位浪漫才子——吳宓,他與毛彥文之間有著多年而複雜的交往,並曾寫下「吳宓苦愛毛彥文,三洲人士共驚聞。離婚不畏聖賢譏,金錢名譽何足雲」的直白詩句,但後者卻最終嫁與大她33歲的民國前總理熊希齡,這也成為吳宓的心結所在。不過對於毛彥文而言,她和吳宓的交往並不是一件值得多提的事情,在這本回憶錄中,她客觀的評價了吳宓:「吳君是一位文人學者,心地善良,為人拘謹,有正義感,有濃厚的書生氣質兼有幾分浪漫氣息。」這本回憶錄的價值並不在於她和吳宓之間的文人情事,而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女性的一段某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毛彥文早年經毛子水認識胡適,后得胡適提攜,留學密西根大學,后回國後於1935年與熊希齡結婚。毛彥文個人並算不上大學者,但是由於其特殊的經歷,使得她和民國那段歷史的一些知識分子人物有了非常密切的關係,特別她與胡適之間的交往史,在書中就有較為詳細的描述,無論如何,這本《往事》,與趙元任的夫人楊步偉的《雜記趙家》一樣,雖無轟轟烈烈之事,卻有細膩之歷史紋理,值得品嘗一二。

  [法]:特呂弗:《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鄭克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39.8元。

  特呂弗的「安托萬五部曲」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經典,我至今深深折服於《四百擊》的表現力。而喬治·薩杜爾就曾經說道,該片最為接近特呂弗的心。但是同為電影大師的希區柯克,與特呂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曾擁有童年恐懼的陰影,對電影藝術擁有強烈的激情。這造成了這兩位電影大師數十年的友誼,彼此惺惺相惜之餘,希區柯克對特呂弗的電影也不吝讚美之辭,比如稱讚《美國之夜》乃是最好的電影之一。在本書中,特呂弗通過數百個問題來試圖探究希區柯克內心的私密,通過討論他的電影代表作,如《後窗》、《三十九級台階》等等,希區柯克詳細的回答了這些影片的導演和製作過程,對於特呂弗而言,本書也是為希氏辯護的重要武器。因為希區柯克當年成名時,美國與歐洲電影評論界是一片詆毀之聲,特呂弗試圖為希氏這位他心目中的大師辯誣,因而有就有了本書的誕生。值得一提的是,譯者鄭克魯是法國文學研究的專家,此次移譯這本文化類的讀物,頗讓人驚奇。

  [美]希爾斯:《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李家永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1月,26元。

  希爾斯在美國社會學界自然鼎鼎大名,對於國內學人而言也不陌生,甘陽早年在芝加哥求學時就受教於其門下,多得耳提面命。其《論傳統》一書也早就在大陸出版發行,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這位著名的社會學家,一生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資本主義興起之後,幾乎所有的西方一流知識分子都以反對這個資本主義文明為目標?也正是如此,他的「知識分子研究」也自然以這一問題意識為中心。而這本討論大學教育的論文集,雖不是希爾斯的完整論著,但是卻表達了希爾斯對大學的所有期待。在他看來,今天學術的生產雖然大多數並無獨創性,但是卻不能因此而放棄了學術的標準,這一標準就是學術上的誠實,你必須誠實的說出你的發現,學術誠實是如此之重要,以至於學術自由的真正目的其實就是為了保障這一目標。

  [秘]德·索托:《另一條道路》,於海生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2月,38元。

  本書的作者可不是等閑之輩,從世俗名聲來看,《財富》雜誌曾把他評為1990年代影響世界與人類的50位領袖與思想家之一,《福布斯》雜誌則將他稱為重塑人類社會未來的15位創新者之一。從他的資歷來看,他曾經擔任過任秘魯中央銀行行長,併入圍過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本書和另外一本他的成名作《資本的秘密》分析了秘魯廣泛存在的地下經濟狀況,開創了發展中國家非正規經濟研究的風氣之先。不過德·索托並不滿足於此,他認為宣揚激進武裝游擊的 「光輝道路」並無出路,秘魯的出路仍然在於市場的制度化,因此他提出他著名的論斷:「窮人有住房,但沒有房契;有莊稼,但沒有地契;有生意,但沒有公司章程。」因而要真正發展經濟,得首先要承認窮人的財產權,從而將窮人的資本重新納入國家經濟體系之中。

  [美]安樂哲:《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彭國翔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58元。

  在有安樂哲這個名字的著作上,常常陪伴有另外一個名字:郝大維,可惜後者不久前去世,也讓安樂哲本人唏噓不已。安樂哲是美國哲學界的一個異類,怪異之處在於,他對美國學院內西方哲學獨斷論的態度從不順從,而認為哲學必須要向其他文明的智慧敞開,而儒家的文化就理應得到西方哲學家們的高度重視。這樣的看法也使得他只能蝸居在夏威夷大學從事著述,因為在美國其他大學里,很難容納他這樣的學者。不過想想,連號稱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位歷史哲學家之一的沃格林,在當年也抵擋不住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傳統,只好在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教書著書,可見思想的深度在美國不一定是和學校的招牌相連。本書是安樂哲系統討論儒家思想中自我的論述,他從「道」的解釋入手,從而比較儒家的「自我」與西方思想中的「自我」之間的思維視角差異,從而不僅是從詞義上,而是從基本思考方式上來審視這兩種文明傳統的獨特性。

  [英]瓦萊麗·肯尼迪:《薩義德》,李自修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14元。

  薩義德的著作包括訪談回憶錄國內已經出版的不少,不過他的影響倒一直還是局限在學院里,在我看來,他文章的可讀性,不亞於蘇珊,桑塔格,這一點看看他和巴倫博伊姆關於音樂的對話就可以深刻感受到,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很多問題也頗能給國人一些啟發。如果要對薩義德有一個全面的快速瀏覽,本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引路者,基本將他賴以成名的《東方學》以及由此發展出來的后殖民理論,都有了詳盡而精到的概括。尤其重要的是,書中也將他與其他一些后殖民論述者,如斯皮瓦克以及霍米巴巴等人之間的差異相同,都有了簡明的概括和和論述。在作者看來,薩義德堅持為理論寫作要對現實世界產生作用,這一點將薩義德和其他后殖民學院論述者區別開來,從而不至於讓后殖民理論只成為學院里自我繁殖的理論遊戲,而是有著強烈介入現實的熱情。也只有如此,我們才會理解,為什麼薩義德會站在巴以邊界上向以色列一方扔出石頭來表示抗議,對於他而言,只有實踐才讓理論充滿了生命力。

  [美]托馬斯·莫里斯:《帕斯卡爾與人生的意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15元。

  總有一些思想家看上去容易,閱讀起來卻覺得困難重重。帕斯卡爾應該就屬於這樣一個思想家群體中的一員,一方面他對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尼采就明確表示對帕斯卡爾的崇敬,並且明確將他作為畢生的對話者。但是一方面,帕斯卡的那本《思想錄》並沒有最終完成,留下的只是一些短章殘句,頗有格言體的意味。雖然很多名句已經讓我們耳熟能詳,比如「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等等,但是對於帕斯卡的思想,我們其實所知甚少。根據我的了解,對帕斯卡作過系統研究和介紹的著作,似乎只有何懷宏先生的一本小冊子《生命的沉思》,而關於帕斯卡的思想史地位,國內學界也似乎並不清楚,缺乏進一步的研究。本書雖然並不算研究帕斯卡爾的專著,但是它似乎表明對帕斯卡爾的興趣開始出現,如果將本書看作是一個開端,我希望還有更多的人來認真讀讀這位魅力無窮的思想家。

  [德]諾貝特·埃利亞斯:《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德]米歇爾.史洛德編,呂愛華譯,林瑞校訂、導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20元。

  描寫莫扎特似乎是一股永遠無法停歇的潮流,除了汗牛充棟的關於莫扎特的傳記、小說以外,很多思想家們也將莫扎特看作是精神史上的一個奇迹,從而苦苦的感受和理解,比如瑞士著名的神學家巴特,就對莫扎特不吝讚美,寫過《論莫扎特的自由》,而另一位神學家漢斯昆也以超驗的經驗為線索,研究過莫扎特的音樂世界。這本由著名社會學大師埃利亞斯所描述的莫扎特,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理解莫扎特的新維度,他將這位偉大藝術家區分為內心心靈與受環境主宰的兩部分,考察了偉大藝術家在面對社會時的複雜關係,雖然藝術主要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成果,但是它同樣也要受到社會需求的限制,這種社會接受力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藝術家的創作,甚至成敗。偉大的藝術家從來就難遺世獨立,他們的藝術從來就是植根於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之中,而我們後來的解讀者,或許常常忽略了這點。



  徐慕云:《梨園外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12月,28元。

  最近民國與京劇題材的書頗受優待,一邊是章詒和的《伶人往事》激發起許多並不看戲的書迷們關注京劇,另一邊是陶菊隱的《武夫當國》則成功的把民國作者重新推向了當下的閱讀視野中來。結合此兩者,徐慕雲的這本《梨園外紀》倒是一個以民國視角觀察京劇圈的好的典範。徐慕雲其人,自然是民國戲曲界的重要人物,不僅跟隨過著名京劇樂師陳彥衡學過戲,要知道陳乃是京胡伴奏的高手。徐自己後來長期從事的是戲劇的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擔任過上海戲劇學校和中華國劇學校的教務長和校長,可謂是民國京劇界的骨幹人物。由其來書寫民國那段梨園傳奇,自然有其入木三分的特色,不過由於年代久遠,當年的很多評論如今看來如無一定的京劇常識,恐難體會文中描述的奧妙精義,不過考慮到如今京劇逐漸在年輕人中擁有更多的戲迷,此書的出版,無疑會增添很多有趣的歷史談資。

  [丹麥]基爾克果:《或此或彼》(上、下),閻嘉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69元。

  如今對哲學的大眾看法,要麼是深奧難測,要麼則是如神龕上的教條,乾癟但是具有某種神秘的權威。而基爾克果則是一個被我們不斷提及,卻很少認真對待的哲學家,在我們所常見的哲學教材中,他被歸到存在主義哲學先驅的脈絡里,也使得我對薩特膩煩后也對這位丹麥的基爾克果產生了偏見,什麼存在主義,分明是現代人自戀、自憐的病態偏執。但是重新閱讀尼采讓我又發現了基爾克果,他的隨筆式的文風,那狂野不羈的思路,那種種日常生活的主題,讓我們看到了哲學乃是日常性的思想與語言實驗,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行話。比如他探討的婚姻的審美效力,又比如他寫的「勾引者手記」。以至於有些圖書分類竟然將他歸結到婚姻家庭類作者之中,如果真有關心婚姻家庭主題的讀者,誤打誤撞讀到了他的書,並且由此獲得對婚姻以及家庭的某些不同的看法,我覺得也是善莫大焉,畢竟在這個時代,深刻的反面並不一定是和寡,基爾克果有著成為暢銷書作者的潛力,這也是我在這裡不厭其煩,鼎力推薦的主要原因。

  陳嘉映:《哲學 科學 常識》,東方出版社,2007年2月,32元。

  曾經有讀哲學的朋友認真的說,中國學院里有很多哲學史家,卻沒幾個真正的哲學家,屈指算來,陳嘉映算個中翹楚。當陳辭職北大來到華東師大,引得「粉絲」陣陣歡呼,報告廳中席地者眾多,只為一睹偶像風采。我也曾選修過陳嘉映講授維特根斯坦的討論課,儘管我如今仍然對日常語言哲學一派持保留態度,但是毫無疑問,陳深得語言哲學之精髓,並且具備一個真正哲學家的氣質。他知道如何引導學生漫無邊際的提問,並將之納入到一個細微的哲學論辯之中,這樣的訓練,的確讓我們深為受益。這本《哲學 科學常識》乃是回應今天哲學世界中的一個重要議題,那就是常識與科學體系之間,存在著怎麼樣的張力?哲學回歸到語言之後,是否就能抵消掉宏大話語的能量和影響力?維特根斯坦宣布哲學問題已經解決,而今天種種前古典以及後現代的哲學此消彼長,顯示問題尚未一勞永逸的解決,陳嘉映信服維氏,或許他也深知道維特根斯坦方案之不足,寫作此書,或許也是對維氏的現代哲學方案作一個更為周全的解釋。

  嚴鋒:《感官的盛宴》,上海書店,2007年1月,18元。

  如今文科博士碩士已經泛濫成災,個中大部分讀成了「兩腳書櫃」,對生活已經失去了基本趣味,好以書本知識來框套現實生活,實在是讀書人的一個厄運。本書作者嚴鋒可說是讀書人中一個異類,雖然讀的是文學博士,但卻寫的是些異端題材,比如關於電腦遊戲,西洋音樂等的評論。並且常常取以簡單直白的題目:「好聽」、「好看」、「好玩」。當然,這可能也要歸功於他那位「骨灰級」音樂發燒友的父親——辛豐年,從民國的黑膠唱片玩到21世紀的DVD,這段發燒史也足夠讓人驚嘆的了。嚴鋒的文字與其父親一樣,生動而不學究,有知識性卻又不盲目掉書袋,是真正的「玩中學,學中玩」的典範。本書主要以當今流行風靡的電腦游、電子音樂為主題,探討它們與現代文學之間的微妙關係,從而拋棄了學院文學理論的窠臼,是一次真正面向生活的研究實踐。當然,這和那些枯燥無味的學院論文相比,可讀性之高不知超出幾何。或許,那些一頭扎進書本海洋的博士碩士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學術了吧。

  [美]路易斯·梅南德:《哲學俱樂部(美國觀念的故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25元。

  關於美國哲學,皮爾斯、杜威的大名當然為人所熟知,尤其是後者,20世紀初的中國之行,讓他的實用主義哲學名聲大噪,更由其弟子胡適在國內引介,使得實用主義一度被國人所熟悉。但是實用主義的思想脈絡,直到由一個後現代主義者羅蒂重新闡釋才獲得國人的重新認識。如何看待美國這個歷史並不悠久,也並不深邃的哲學傳統?為什麼對於德國古典哲學更能擁有如過江之鯽的擁躉?如果翻翻本書,我們或許可以從哲學史的角度來了解,美國這樣一個看起來文明史並不長的國家,所信奉的哲學來自什麼樣的歷史傳統和問題根源。如果從哲學角度上來說,美國哲學儘管卑之無甚高論,但是卻奇迹般地整合了美國人的公共觀念,使得這個國家,在短短數百年的開國史過程中,獲得了一致了現代化認同。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審視美國哲學的意義。

  林達:《西班牙旅行筆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月,49元。

  林達的名字無需再多費舌介紹,他(他們?)的書已經成為「有思想的暢銷書」的代名詞,從他耐心的一本本介紹美國民主制度開始,我們就開始饒開無數晦澀難懂的文字,與美國開始親密的接觸。有意思的是,林達同樣是很棒的遊記作者,《帶一本書去巴黎》就曾經讓我讀得手不釋卷。這本《西班牙旅行筆記》應該屬於他(他們)的遊記系列作品,儘管這裡面並無那麼多民主、政治的內容,文字也顯得極其私人化,但是還是可以看出,林達對一地的歷史文化的關注,常常結合著對這個國家社會政治文化的整體演進的關懷。我們從什麼樣的歷史文化傳統出發,經過什麼樣的歷史事件,最終這些歷史潮流又將我們帶往哪裡,不僅是林達,也是我們無數讀者共同的問題。正因此,我們儘管讀的酣暢淋漓,但是背後總在嘀咕一個問題,那我們中國該何去何從呢?估計這也是林達夫婦一直在嘀咕的問題吧。


by 成慶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7-12-28 13:52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