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 5月, 國家圖書館舉辦「期刊在中國」展覽, 回顧期刊在中國走過的百年曆程。這個展覽, 還是下了一些工夫的。但是對於「文革」中紅衛兵、造反派組織自辦的數以千計的群眾刊物隻字不提, 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本文說的紅衛兵刊物, 是指紅衛兵造反派編印的名稱固定、裝訂成冊、按期發行的出版物, 不含報紙。 本文所說的紅衛兵包括狹義的紅衛兵(大專院校和中學紅衛兵)和廣義的紅衛兵(包括工人、農民中造反派)。
紅衛兵刊物出現的歷史背景
紅衛兵造反派刊物的出現,是中國當代史上一個奇特而有趣的現象。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大陸的刊物都是官方主辦,沒有私家刊物。進入1960年代中期,這些官辦的刊物引起黨的主席毛澤東的不滿。
1964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宣傳部關於全國文聯和所屬各協會整風情況的報告》上批示:「這些協會和他們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數,(據說有少數幾個好的)十五年來,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執行黨的政策,做官當老爺,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如不認真改造,勢必在將來的某一天,要變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樂部那樣的團體。」1966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發動文革的「5.16通知」,嚴肅指出 「資產階級反動思想」「多年來塞滿了我們的報紙、廣播、刊物、書籍、教科書、講演、文藝作品、電影、戲曲、美術、音樂、舞蹈等等」。
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對刊物嚴厲指責。「文革」一開始,大多數刊物就在劫難逃了。1966年5月,北京市委決定,市委主辦的理論刊物《前線》停刊。這是「文革」開始后第一個停辦的刊物。彷彿碰倒了第一枚多米諾骨牌,眾多期刊嘩啦啦紛紛停刊。到1969年,中國大陸只剩下《紅旗》雜誌等區區二十種正式期刊,為中國百年期刊出版史上之最低點。
紅衛兵刊物的噴涌
與國家正式出版物的凋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66年下半年到1969年間,隨著紅衛兵運動的興起,各類群眾(民間)組織大量湧現,「報禁」解除,紅衛兵造反派報刊開始出現。特別是隨著紅衛兵造反派組織不斷發展壯大,難以計數的紅衛兵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一時間,從油印傳單到小報小刊,出版手段呈現民間化的特點——這是中國報刊史上的一個奇觀。
紅衛兵造反派報刊的雛形是紅衛兵散發的傳單、大字報。後來發展為自辦小報、刊物。1966年8月22日,毛澤東題寫刊頭的《新北大》創刊,這是最早的紅衛兵小報。1966年11月北京大學主辦的《文化革命通訊》出版,這是最早的紅衛兵造反派刊物之一。北京著名的「五大高校」學生組織都有自己的刊物,如北京大學新北大公社的《文藝批判》、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的《井岡山》、北京地質學院東方紅公社的《東方紅》、北京航空學院紅旗戰鬥隊的《北航紅旗》、北京師範大學井岡山戰鬥團的《教育革命》等。
紅衛兵造反派刊物都是自行編輯印刷的,不到出版管理部門批準備案,無須刊號和准印證(1968年後,各地開始建立群眾刊物的報批制度),稿件也不需要主管部門審查,印刷出來之後,有的無償贈送,有的用於交換,有的定價出售,有的甚至可以通過郵局發行。
紅衛兵造反派報刊的大量出現與中央領導的支持分不開。毛澤東題詞的北大校刊《新北大》創刊,對紅衛兵造反派創辦報刊起到了示範引導作用。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曾多次動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學院的紅衛兵組織創辦刊物。在中央領導的支持下,在「革命」、「造反」的旗幟下,鬥爭激烈的各派組織紛紛創辦報刊,建立自己的輿論陣地,「愛造反派之所愛,恨造反派之所恨,想造反派之所想,急造反派之所急!為革命造反派直接提供用兵的戰場!」(見開封師院「八·二四」1967年11月《戰地黃花》創刊號),各地紅衛兵造反派創辦的報刊呈現萬馬奔騰的局面。
紅衛兵刊物的特徵
紅衛兵造反派刊物的特徵可以從刊物名稱、刊物封面、刊物內容三個方面看出來。
刊物名稱具有鮮明的「革命」和「造反」特徵。你看:《烈火》、《準備》、《點火》、《上天》、《大喊大叫》、《鋼二司》等,儘管名字千奇百怪,但皆有出處。有的是從毛澤東的詩詞和文章中找出的現成詞語,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萬山紅遍》;有的是使用「文革」流行語言,如《鬥私批修》、《大破大立》、《教育革命》;有的是以自己組織的名稱作為刊物的名稱,如《井岡山》、《鋼二司》,《八·二五》;有的是本行業的名稱與革命詞語相結合,如《紅色電影》、《外語紅旗》、《美術風雷》;有的是直接說明自己雜誌的主題,如《批翦戰報》、《批彭戰報》、《紅衛兵文藝》等。
紅衛兵刊物的封面多是紅色基調,主要構圖是毛澤東等革命導師形象、毛主席語錄及詩詞手跡以及高大的工農兵形象。封面總體上給人以大喊大叫、劍拔弩張的感覺。
紅衛兵造反派刊物刊登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刊登毛澤東的文章、語錄,特別是刊登了毛澤東未公開發表的早期文稿、毛澤東最新指示等。有的編寫了毛主席文藝語錄、毛主席關於教育革命的語錄,有的還刊登了一些民間抄傳的毛主席詩詞等。
二是刊登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指導「文革」的通知、通告。
三是刊登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的講話。這些講話是研究「文革」的珍貴檔案資料。
四是刊登大批判文章。刊登中央或地方及本單位「走資派」的「罪行錄」,以及批判所謂「黑頭目」、「黑作品」、「黑理論」的文章。這些大字報式的文章無限上綱、捕風捉影,從論點到論據皆無可取之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供批判用」的「黑講話」、「黑理論」,為我們保留了大量老一輩革命家的講話。
五是刊登派性鬥爭和武鬥的消息、文章。小報小刊既是各派紅衛兵造反派組織宣傳自己主張的陣地,又是攻擊對方的工具。
六是刊登「路線鬥爭」的歷史資料。那時,幾乎每個行業都編寫了本行業的「兩條路線鬥爭大事記」,這些大事記一般長達數萬字,多是通過自己編印的刊物發表的。
七是刊登本派組織學習毛主席著作、首長講話、中央文件的心得體會,分析討論形勢的意見。
八是刊登文藝、美術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樣板戲、紅衛兵編寫的大型歌舞史詩、電影劇本、歌曲、版畫、政治漫畫等等。比如北京大學造反派編印的《文化批判》曾在1968年9月出版了增刊《抗大的道路》(革命歌舞劇);中央戲劇學院紅旗文藝兵團編印的《紅旗文藝》創刊號上刊登了歌舞朗誦劇《紅衛兵戰歌》。這些刊物是我們了解、認識和評價紅衛兵文藝的主要渠道。
九是刊登照片,既有毛澤東、林彪、周恩來及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的照片,也有反映工農兵生活的照片,還有批鬥大會現場及批鬥對象戴高帽子、掛黑牌子、坐噴氣式的照片。像北京外國語學院紅旗戰鬥大隊主辦的《文革風雲》就刊登了批鬥陳毅大會的照片,包括陳毅「低頭認罪」的照片。
十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其他一些情況。
紅衛兵刊物的印刷與發行
紅衛兵造反派的刊物有油印的,也有鉛印的。
紅衛兵造反派「踢開黨委鬧革命」,他們出版的刊物用的是公家的經費。一般地說,一個單位都有兩個派別以上的紅衛兵造反派組織。掌權的一派,可以名正言順地用公款出版自己的印刷品;沒有奪得權的,要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與對立面論戰,要在社會上製造自己一派的影響,必須印刷自己的宣傳品,儘管他們也能從單位得到一些紙張、油墨和油印機,甚至少量經費,但更多的需要自籌資金、自己想辦法。
紅衛兵造反派刊物的發行渠道,不外乎贈送、交換、組織人員外賣等,有的還通過郵局發行。筆者收藏的紅衛兵刊物中,有的封面上蓋著「交換」、「贈送」字樣的印章。
為了擴大銷量和影響,一些報刊往往要求本單位"牛鬼蛇神"上街賣報。如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姬鵬飛都曾被勒令到王府井百貨大樓前廣場賣報。
由於群眾組織的報刊較多,一些城市的街頭出現了固定的材料交易點,各紅衛兵造反派組織在此交換自己的報刊和小冊子。
1967年12月,上海的紅衛兵要求把自己的《紅衛戰報》夾在《解放日報》中一起發行,遭到拒絕。造反派一怒之下,造了《解放日報》的反,逼迫《解放日報》發行《紅衛戰報》。此後,郵局開始發行紅衛兵造反派的報紙和刊物。
有名的紅衛兵刊物
紅衛兵造反派刊物具體有多少種,從來沒有準確的統計。1968年5月4日,謝富治在一次講話中說:「北京有五十幾種小報,期刊四十幾種,總共九十九種,快到一百,估計還有沒統計的。」他說的是「1968年5月」的數字。在此前後,紅衛兵造反派的報刊不斷地創刊、停刊,走馬燈似的。筆者收集到的北京造反派的刊物就達兩百多種。我估計全國的紅衛兵造反派刊物有幾千種。這裡列舉幾個有名的紅衛兵刊物,以窺斑見豹。
《文化革命通訊》。由北京大學《文化革命通訊》編輯部編印——它是「第一張馬克思主義大字報」的第一作者、處於北京「五大學生領袖」之首的聶元梓「執政」「新北大」時創辦的刊物。編輯部的地址在聶元梓起家的北京大學哲學系。這本雜誌1966年11月創刊,是全國創刊最早的紅衛兵造反派刊物之一。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北京大學、北京乃至全國「造反」的重大事件。何時停刊、共出版多少期,沒有資料可查。我手頭有一至十六期雜誌。
《文革風雲》。它是北京外國語學院紅旗革命造反團創辦的刊物。十六開本,每期三十多頁。刊物通訊地址:北京外國語學院教學樓一百三十九號。我保存有第一至十四期雜誌。何時停刊、共出版多少期,沒有資料可查。《文革風雲》的內容像眾多紅衛兵刊物一樣,刊登的多是大字報式的批判文章。較為突出的特點是,這本雜誌比較全面、系統地記錄了外交系統的紅衛兵批判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的全過程,也讓我們從另一個方面看到陳毅與造反派進行鬥爭的頑強風采。
《外語教育革命》。首都外語教育革命聯絡站《外語教育革命》編輯部編,月刊,十六開本。這是「文革」中比較少見的中、英、俄文對照的紅衛兵刊物。這本雜誌的特色是,用中、英、俄三種語言對照刊登毛澤東的一些文章和當時中國流行的政治口號。
《革命參考文獻》。上海東方紅編輯部編印,1967年3月創刊,不定期出版。我手頭有第一至十八集刊物。這個刊物的封面、封底樣式基本固定,每期都有幾個畫頁,刊登數幅彩色及黑白美術作品,其中的宣傳畫、漫畫很有特色。它屬於文摘類刊物,每期圍繞一兩個主題,將當時全國流行的批判文章、大字報一網打盡,基本反映了紅衛兵、造反派的批判指向和動態。筆者粗略地統計,這十八期雜誌中,共收錄四百餘篇文章,指名道姓地批判一百多名政界、文藝界知名人士。
《美術風雷》。紅衛兵美術運動、毛主席語錄歌和革命樣板戲,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文革」藝術的「三大神話」。刊登紅衛兵美術作品的紅衛兵報刊為我們欣賞和研究紅衛兵美術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條件。我收藏齊全的第一套紅衛兵刊物恰恰是一套美術刊物——《美術風雷》。《美術風雷》的主辦單位有中央美術學院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等十家之多,編輯部地址:北京東城反帝醫院前街中央美術學院內——協和醫院被紅衛兵改名為反帝醫院。《美術風雷》雜誌1967 年6月創刊,1967年9月下旬停刊,一共出五期,它主要刊登批判美術界權威的文章,顯示了紅衛兵文藝造反、決絕、顛覆的特徵。
《紅衛兵文藝》。由首都大專院校紅衛兵代表大會紅衛兵文藝編輯部主辦, 社址在北京交道口棉花衚衕的中央戲曲學院內。《紅衛兵文藝》的前身是《大破大立》, 從第三期改名《紅衛兵文藝》。它主要刊登小說、回憶錄、散文、詩歌、曲藝、歌曲及美術作品等。《紅衛兵文藝》是最具紅衛兵特色的雜誌之一。它第一個鮮明地打出 「紅衛兵文藝」的旗幟, 發起「紅衛兵徵文」, 發表了大量的紅衛兵詩歌、報告文學、小演唱等, 雜誌中還有許多插圖, 讓我們看到了紅衛兵「文藝」的模樣。《紅衛兵文藝》的另一大「貢獻」是發起並編輯出版了《在火紅的戰旗上———中國紅衛兵詩選》, 這是「文革」中出版的最著名的紅衛兵詩歌選, 是紅衛兵詩歌運動的總結。如今這本書在舊書市場上難得一見。
紅衛兵報刊受到中央的關注
對於紅衛兵造反派的小報小刊管理失控問題, 中央高度關注。
1967年5 月 14日, 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改進革命群眾的報刊的宣傳的意見》, 一方面肯定說: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 革命群眾編印的各種報刊、傳單, 在宣傳戰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指出存在的一些嚴重問題, 提出以下意見:
一、應該嚴格按照中央指示和社論進行宣傳。
二、毛澤東、林彪沒有公開發表的文章、講話、批示, 中央內部文件、內部談話, 一律不要擅自刊登、編印流傳。
三、報刊上不得發表反對解放軍的文章和報道。
四、必須嚴守黨和國家的機密。目前群眾組織報刊泄密相當嚴重, 透露了國防工程、設施、部隊調動情況、備戰計劃、措施及經濟、外交、機要方面的重要機密, 必須迅速制止。
五、不要搞「黃色新聞」及其他庸俗、低級的東西。
六、對國際重大問題的宣傳, 要按中央方針進行。
七、不要傳播「馬路新聞」、政治謠言。
事實上, 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 紅衛兵造反派報刊出版中的混亂情況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的。1967年 11月 18日, 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組發出《中央關於嚴禁在書刊、傳單上泄密問題的通知》, 點名批判中國科技大學東方紅主辦的刊物《科技革命》。這個刊物擅自刊登了中央負責同志對駐京國防科研單位的報告及有關批示, 造成泄密。
1967年12 月 23日, 中央文革小組發出《中共中央關於勒令福州〈北京〉刊物停刊的通報》, 指出: 「福州發行的名為《北京》的刊物上, 擅自大量刊登沒有公開發表的未經核實的中央負責同志的講話和中共中央文件。中央認為, 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此刊物應立即停刊, 並把過去已出版的二十九期送十套交中央文革審查。」
紅衛兵刊物的停刊
進入1968 年, 紅衛兵造反派文鬥武斗, 動槍動炮, 各地流血事件不斷。 7月28 日凌晨, 毛澤東召見北京「五大學生領袖」談話, 對武鬥現象進行嚴厲批評。隨後, 「工宣隊」進駐並接管大專院校,解散紅衛兵組織。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紅衛兵刊物有的停刊, 有的由「工宣隊」或「革命委員會」接管。民間組織爭相創辦報刊的局面結束。
目前, 筆者還沒有見到中央對紅衛兵造反派報刊停刊的具體指示, 但有些省革命委員會曾有過明確要求。比如,1969 年 3月, 浙江省革命委員會第三次全會(擴大)會議的決議, 提出群眾組織辦的各類報紙、刊物均應停辦; 5月 26日, 浙江省省革命委員會又作出《關於群眾組織的報紙、刊物一律停辦的決定》。
到了1970年, 已經基本看不到紅衛兵造反派創辦的報刊。
紅衛兵刊物的收藏與研究
十年文革夢醒, 大地煙消雲散。「造反有理」的喧囂已被歲月的風塵淹沒, 存世的紅衛兵造反派刊物已經不多見了。儘管在「文革」進程中, 一些新聞單位、圖書館和博物館不失時機地展開了對「文革」文物的收藏, 但由於時局的動蕩、人員的沉浮,加上「文革」后對「文革」宣傳品的銷毀, 紅衛兵報刊如今存留在世的並不多見。我從網上查到, 目前世界上收藏紅衛兵資料最多的四家單位是: 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美國「中國研究資料中心」。
現在, 國內外除了一些人收藏紅衛兵造反派小報外, 幾乎不大理睬紅衛兵造反派期刊, 藏書和讀書界也很少有人專門去收集研究紅衛兵造反派刊物。當2000年 3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期刊大詞典》(上下卷), 共收錄中國出現刊物以來的期刊三萬三千零三十六種, 是介紹中國期刊最全面的工具書, 可它對文革出版的眾多群眾刊物隻字不提。
我手頭千餘種紅衛兵造反派刊物, 是近年從各地舊書市場上一本一本攢來的。紅衛兵刊物是文革的語言事實和文字現場,是「活標本」, 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收藏並研究這些刊物, 對於研究紅衛兵、研究造反派、研究「文革」, 或許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