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周末專題] 上善若水----水的文化與哲學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22 09: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水是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上分佈最廣的一種物質,浮天載地,無處不在;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水是生命之源,地球的血液,水給人類帶來的恩惠遠遠超過世間萬物。人作為自然的驕子,其生存和發展須臾離不開水,創造文化更少不了水的滋潤;同時,水也是一種載體,可以構成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自身並不能生成文化。只有當水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了關係,人們有了開發、治理、利用、保護、管理水以及觀賞水等方面的實踐,有了對水的認識和思考,才會產生文化;而人類也在不斷發展和進化自我的同時,通過多彩的文化內容表達對水的感悟和理解。一言以蔽之,人類的繁衍生息離不開水,所以水必然會升華為「文化之水」!文化者,民族靈魂之光也。中華文明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燦爛的文明之一。中華本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考察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水與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孕育、發展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中華文化中的許多方面都有水文化的光芒在閃耀。比如,人們習慣把黃河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中華文化的搖籃(考古表明,長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等江河同樣是中華文化生髮的基地),在一定意義上道出了中華文化與水之關係的真諦。

一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在討論人類文化的起源時,往往要從「人類的故鄉」、「文化的載體」——地球說起。談到「中華文化與水」,我們也不能不從地球上的生命之源——水說起。

水者,何物?水,天賜之物,地藏之源;水,佔領著天空,覆蓋著地面,深藏於地下;水,流淌在人類和動物的血管里,滯留在植物的根莖、葉脈中……我們人類所繁衍生息的星球,準確地說不應該叫「地球」,而應稱為「水球」。

「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列子·湯問》),這句話十分形象地展示了處於蒙昧階段的人類選擇居住場所的景象。水對於人類生命生存的重要意義自不必言,單就對於人類維持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產品而言,水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資源保障。江河湖海等水域蘊藏的豐富的水產品,一直是人類生存的重要食物之源;而糧食、果蔬等農業產品的生產,更離不開天水(主要是雨水、雪水)、地水(主要是江河之水)的滋養哺育。

在黃河、長江等江河哺育下發展起來的華夏民族,對水的崇拜之情相當濃烈。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記載殷人祭河神的卜辭。商周以降,「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后被列為古代的「八政」之一。從上至下,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崇奉的江河之神,如黃河的水神河伯、湘水的水神湘君湘夫人等。祭祀的儀式更是五花八門。在中國這個以農業立國的古老國度,水崇拜作為一種根植於農業社會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影響所及,遍布政治、經濟、文藝、哲學、宗教、民俗等多個領域。

水是農業的命脈。在農業社會裡,管水的神總會受到特殊的尊崇。在林林總總的諸多水神中,以龍神最為著名。在中華先民的觀念中,龍是一種能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的神獸。它神通廣大,不但能興雲布雨,而且能主宰江河湖海泉等各種水體。龍作為掌管雨水和各類水域的水神,十分符合中華民族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因而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接受和推崇。龍神在其漫長的傳承演變過程中,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以至於成為中國的象徵。

祈雨,是中華水崇拜的重要表現形式。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對祈雨活動充滿狂熱的宗教熱情。商代開國之君湯,因國之七年大旱,莊稼枯萎,民不堪命,不得不親行桑林之祈,以引咎自責、積薪自焚來感動上蒼水神降雨。民以食為天,農業社會農作物收成好壞,直接與雨水是否充沛及時有關。祈雨活動的頻繁舉行,源於古人對水的強烈依賴和自身生存的需要。

水除了給予人類以飲用、洗滌和灌溉、舟楫等物質恩惠外,還以獨特的性格、多姿的形態,給中華民族以認識世界、認識人生以巨大啟迪,並引發了不少先哲有關水的哲理思考。從一定意義上講,水是中國人智慧的催化劑。

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是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其時的文化思想在諸多方面已達到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峰。舉凡哲學、文學、史學、美學、政治學、軍事學乃至心理學,以及後來日趨細化的許多學科,都可在那個文化光芒四射的時期找到根源。那時湧現出許多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墨子、荀子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史上璀璨奪目的人物。有趣的是,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常常是從水裡獲得的靈感,而且他們大多喜歡用水的性格特徵闡釋對宇宙、人生(社會)和自我的抽象認識。

管子視水為「萬物的本原」,他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把水作為世界萬物構成的惟一元素。管子之後,中國古代許多先哲解釋世界的本原,都把水當成了十分重要的元素,如著名的「水、火、木、金、土」五行說,把水視為物質構成的五要素之首。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對水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嘗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月與人事,都如流水般地消失了!這是孔子站在河邊望著滔滔流逝的河水發出的巨大感慨。孔子還有一句名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種「比德」的山水觀,給山水打上了深深的社會文化意義,並被後世發揚光大。

有亞聖之稱的孟子對水更是情有獨鍾,他說:「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孟子這番議論是借水性將君子立身修道的過程充分表現出來。孟子還從水的形態、性質和功用中找出論據,論述了他的性善和仁政學說。

把水真正放在哲學層面上來看的當數道家學派的開山鼻祖老子,以至於有人說,老子的哲學就是水性哲學。老子眼中的水,充滿著人性色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高的「善」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並甘處卑下的地位,這就是「道」的境界啊!老子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性至柔,卻無堅不摧,老子從水的「柔弱」悟出柔弱勝剛強的妙諦,教會了許多人如何立身處世。

道家的另一位巨子莊子也愛以水論「道」。他說:「水靜則明,濁則混。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又說:「善游者數能,忘水也。」兵聖孫子則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又說:「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集儒、法等家之大成的荀子說:「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又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在這些充滿智慧的言論中,水已不僅僅是自然之水,而是升華為一種人格之水、哲學之水、文化之水。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7-12-22 09:54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3: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