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當今學術十弊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22 06: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索|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學術研究本來是極高尚的事業,其有補於世道,有功於千秋。人類社會與歷史的進步,正有賴於這種不斷承繼的基礎研究。尤其是社會科學與人文研究,承擔著指引人類前進方向的使命。但是,近幾年來,學術界出現了諸多怪現象,過去有《儒林外史》,今天甚至可以演一部《學林外史》來現現「家醜」。自然科學方面,我不甚了解,現在我就人文研究方面集中說一說。其實,學術弊端既多且濫,正阻礙著中國學術的健康發展。我是沒有能力完全呈現給大家的,這裡就舉其大者而言之,湊成「十弊」條陳如下:
  
  一弊學術路徑的西方化
  
  近代以來,中國的學術體系大大改變了,在借鑒西方的科學化研究進行學術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的、優良的學術路徑日漸式微,最終沒落。學術研究開始朝著三個方向變化:
  
  第一,西方理論著作代替傳統的中國聖賢書,成為這些中國學術的哲學與觀念的指導。由此造成的結果是,我們的學術研究被徹底納入到西方的思想體系、概念界定與話語表述當中。就歷史學而言,最突出的表現是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分期爭論,中國真的存在過奴隸社會嗎?中國的「封建」時期是否可以表述為「封建社會」?我們跟著西方呀呀學語,西方人談國家、民主、平等、自由、民族、市民、城市,中國人也跟著談,而且把這些概念隨意地套用在中國傳統社會當中。實際上,概念演變、話語表述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命題,隨意套用概念是對史學研究極不負責任的一種做法,它只能使研究越來越混淆紛亂。事實是,傳統的中國社會,有「王朝」而無「國家」;有「百姓」而無「市民」;有「夷狄」而無「民族」;有「治所」,有「城」,有「市」而無「城市」。至於那些古代的「和諧社會」、「先進文化」等玩弄簡單比附的應時研究,更是謬題千里了。
  
  第二,學術創作形式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學人做學問,崇尚「通變」,形式活潑多樣,有專著,有隨筆。而今,學術研究被行政模式與獎評機制限定在一個狹隘的框架之內,學術研究似乎只能以一副艱深的、晦澀的、古板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出現,像前輩學者那樣的「平議」、「疏證」、「札記」、「條辨」以及簡短精悍的雜文、隨筆類文字,以今人眼光看來,都屬於泛泛而論,缺乏深度的「研究著作」,已不能算作研究成果。這裡就有一個辭彙在作祟,這就是「科學」。我們參照西方,把引證煩瑣、套路清晰的學術論文撰寫當作「科學」以後,甚至再配合上「科學化」的腔調與口吻之後,那些零碎的、活潑的、無須引證出處的「筆記」、「札記」文字就被先入為主地看作是「不科學」了。實際上,傳統學術研究雖存諸多弊端,但其優點也很突出,即開門見山,就事論事,以闡發主旨為首任。至於多數沒有明確出處的引證,乃是由於傳統學人信仰學術為天下之公器,於世有補即可。而今的學術研究則以大量的鋪陳、材料堆砌(美其名曰「論證」)以及不厭其煩的介紹前人成果為能事,反而導致論文觀點雲山霧罩,破碎支離。
  
  第三,學術研究的環境與機制「與國際接軌」,失去了傳統學術的一些獨特魅力與健康氛圍。傳統學術研究雖有門戶師承,但無學術衙門。中國仿照西方體制,建立高校與專門研究機構,這是一大進步。但今天卻多演變為學術衙門。傳統學人沒有所謂的「科研費」、「工作單位」之說,雖然有文字獄的存在,但學術研究也體現了某種靈活性。食宿自理,研究由人,完全不必為發多少論文犯愁,由此產生許多積二三十年之久才完成的不朽著作。而今學者頭頂上有學術衙門,看著領導吃飯,要完成多少指標,結果是大量粗製濫造的所謂「學術專著」紛湧出世。實際上,學術研究群體跟作家群體多少相通,作家協會之類的單位本無必要存在,而高校也可完全「與國際接軌」,增強其民間性、自主性因素。
  
  我在這裡,倒像是發思古之幽情,開歷史倒車。說白了,鄙人正是多少為現代學術弊端推波助瀾的史學工作者中的一員,對傳統學術弊端的認識還算清楚,在這裡只是要尋一個比照對象,才說那麼多傳統學術的好話。
  
  二弊學術研究畫地為牢
  
  如今學科分類過於細化,且不合理。就歷史學而言,有古代史、近代史,甚至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斷代史分法;還有經濟史、民族史、社會史、文化史、婚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等各種各樣的專門史分類。或許這無可厚非,因為社會分工日益精密,需要各種「專門人才」。然而,對專門人才、專家的培養卻是人文研究機制的一大失敗。
  
  斷代史分法容易忽略歷史的縱向聯繫,變成馬路警察,各管一段,不免讓人有抽刀斷水之嘆;專門史分類則常常不顧社會共融共處的空間聯繫,是戶籍民警,各管一片,又犯線性思維的毛病。所謂「紅學家」等「專家」稱號,聽來都無地自容,還要乞食於象牙塔內,真是匪夷所思的事!如今,中國人過去提倡的「通家」早已蕩然無存,改頭換面的是所謂經濟史專家、文學史專家、民族史專家、歷史文獻專家等等,更有甚者是紅學家、魯迅學家、《春秋》學家、徐霞客研究專家等等。不禁要發一番「人心不古」的腐儒牢騷。
  
  雖然,如今各學科強調「多學科交叉合作」或者 「跨學科研究」等等,多數倒是一張狗肉幌子,反過來還要強調本學科的「獨立性」、「體系性」的。一個問題、一個事件、一段歷史,不是靠某一個學科就能解釋清楚的,我們應看到的是:它首先是一個問題、一個事件、一段歷史,而不首先是應該屬於哪一學科的研究範圍,假設性的、先入為主的研究根本配不上其「科學」、「客觀」的聲明。故而,學術研究切忌「方隅之見」,不應該先設藩籬,然後自投羅網。
  
  三弊學術成為私器
  
  傳統學術認為,學術乃天下之公器。資源互享,避免重複研究。自然,學術公器論也被誤解或歪曲,其流弊也不少。例如不尊重知識產權,偽作雜生,剽竊風烈等等。不同的是,「古人好以己之著書假作他人,今人好以他人之書假作自己」。古人崇尚學術公器,以傳道為首要目的,因此借重他人之名;而今天則信奉學術為私器,專著可以為自己帶來聲名利祿。這種剽竊之風在明清已經十分盛行了,今天的學術剽竊則是傳統的延續與現代學術機制的促發。
  
  現代學術自然是號稱為天下之公器的,有些也的確體現了這種特點,例如圖書館資源的公享利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等。但這同樣有流弊。我不止一次聽說過考古工作的利祿之途:發掘一個墓,終身就靠它吃飯了;學術圈裡流行的說法:「霸佔一個專題,霸住一個人物」,別人的研究就無法繞過你了。聽起來都是技巧性的發家致富的心得,確實是相當管用的招術。試問:秦始皇、劉知幾、林則徐這些歷史人物你能霸得住嗎?他們倘若活到今天,是否也被閣下囚禁起來,專供你研究?很多學人佔有了一批材料,秘不示人,等自己的研究成果陸續問世了,再公布出來,後繼者們只能拾人牙慧了。這難道就是學術為公器的態度嗎?
  
  保護知識產權是為了大家更好地把學術當作公器,資源共享的同時又可相互尊重。但是,對以往研究成果借鑒的形式不能因為知識產權而困死掉。這話怎麼講呢?這涉及到濫用知識產權的問題,這有兩個表現:一個是以引證格式為焦點的學術規範問題,有些知識已經成為人類共有的知識,沒有必要過多強調它的出處。現今學術論文,開篇介紹一堆研究現狀、回顧背景性知識、陳述一些不必要的旁支末節,似乎意在不埋沒前人,但這影響了問題的深入與直接展開。說到底,觀點表述與論證其實僅僅佔了一半,其餘的則都是「水份」。這一點便沒有過去採用的讀書札記、摘抄段落性的平議、考證形式活潑。另一個表現則是將個人研究成果完全據為己有,似乎別人進行合理的參考與借鑒,都將是剽竊、抄襲——這真算是「霸佔」了——但由此學術已經不再是公器,既然不是公器,就失去了知識的傳播性、應用性、借鑒性,其價值何在呢?
  
  四弊研究生擴招與濫招
  
  目前,教育體制遭遇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應對擴招帶來的一系列難題。學術研究是基礎研究,尤其是人文學科,很難要求它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或者說,人文學科的基礎研究如果能帶來大把鈔票,也是值得懷疑的現象。而今,反常的現象是,「學術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生」的頭銜如功名一樣,對相當多的青年學子具有十足的迷惑性、誘惑力。似乎只要是「研究生」,就能謀得一個好差事,獲得一份高薪水。殊不知,人文學科下的「研究生」本來就是要守住平淡搞研究的,或者說屬於「尖端科技」,是少數人的行業。而產業化的高校不管這些,大肆擴招文科類研究生,大量為「混文憑」、改善生活待遇的學子矇頭轉向地考進來了。博士生的招生也是大問題。名義上博士生沒有擴招,實際上博士點與博士生導師在逐年增加,這等於是變相擴招。
  
  在學校,可以創收;在個人,似乎短期內也能找到較好的工作。然而,這種教育模式的 「粗放式經營」終究要付出代價,即學術研究隊伍素質的整體下滑與學術研究的心態浮躁。尤其是為完成學校發論文的指標,亂投亂寫,付一筆版面費就可搞定。甚至,助長了抄襲、剽竊之風。拿歷史學科來說,歷史系大可不必招生那麼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做研究的,或者是懷著滿腔學術熱情入行的。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培養?如何安頓後事?我實在不知道我們的教育到底是不是真的對他們負責?研究生擴招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師生比懸殊,過去一個導師只有兩三個研究生,可以手把手指導,其培養效果自然是比較好的;而今呢,帶研究生一年多了,有些導師甚至無法叫出學生的名字。你還敢期望什麼?!
  
  擴招是其一,濫招是更要命的。前幾年聽說過有多位研究生導師不再招收研究生,原因是學生素質太差。就我個人的體會來看,這個問題是突出的。目前的研究生考試,重外語而輕學術,外語分數過線了,被錄取的幾率就佔了八九十。有些學術研究能力很強的學生,因為外語差,不能得到深造的機會。更嚴重的問題是,外語過線法也使得很多擁有同等學力但缺乏專業素養的學生進入學術圈。拿歷史學專業來說吧,有些學生是歷史系科班出身,讀到博士時,已經有七年專業訓練,讀完博士,就是一個受過十年專業訓練的歷史學者;而有些學生或學計算機專業,或學外語、醫學等等,因具有同等學力,直接考上博士,到他畢業時,總共也只有三年的專業訓練,這是何等懸殊!雖然說,我們蠻可以理想地看問題:假設這個「中途出家」的學生有過人的天賦;有很強的研究能力;抑或是可以結合其原所學專業,發揮自身優勢等等。但遺憾的是,我看到的大多並非如此,而是混文憑的嫌疑最大。誰又該為此買單呢?
  
  研究生是未來的學術研究力量,不注意下一代的培養,就是對學術研究本身不負責任。我們還是要改掉「短視」與急功近利的老毛病。
  
  五弊門戶夤緣
  
  中國學術向來有門戶而無流派,今天仍舊大體如是。一個學術團隊往往同出一個師門,同門兄弟姐妹之間彼此感情深厚,有一個共同景仰的「神」時常活在他們心中。大師的話如同「兩個凡是」,面對來自別人的「商榷」與「駁難」往往會集中火力,群起而攻之。細察其門戶內部,則一盤散沙,各自畫地為牢,早已喪失了前輩大師的完整體系與「通變」氣象,剩餘的是,竭力保住門派的招牌與地位,蠅蠅苟利,為存一個吃飯的地方。這叫做什麼學術界?什麼學術流派?明明就是一個學術的江湖!一個學術門派!
  
  在學術會議上,鄙人曾經見過學術門派之間為了一個學術觀點肆意詆毀、漫罵的場景;鄙人也曾經見過某學術團體因長期被某門派把持,換屆爭吵的情形;有些弟子對師父稍微提出不同意見,即被指斥為「師門叛徒」的事情,我也是聽說過的。總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那種直腸子、愣頭青,在中國是很少能見到了。因此,長期以來的中國學術發展規律,就是在大師的陰影下難成為大師的。
  
  秉承學術傳統是一件好事,尊師重教同樣是美德,但社會希望看到的是「尊師」,而不是「遵師」。有些學科、有些門戶謹守師教,做了大量的重複研究的工作,除了進一步挖掘材料外,並沒有在老師的成果基礎上有所突破,甚至不願面對老師的錯誤。殊不知,事過境遷,學術研究在不斷更新,一味「遵師」很難走得通了。
  
  六弊學術指標制訂
  
  中國的學術體制鼓勵像小說一樣多產,「成果」越多,資歷越深。有些學人有二十多部學術專著,可謂著作等身。想一想都覺得汗顏,這是一個大多數小說家都難望其項背的數據。如今,名學者就是「名士」,出書是不成問題的,這倒是學術浮躁的表現。我們的獎評機制正是鼓勵這種多產行為的制度環節。有些學校規定教授、博導三年內應該在核心期刊發表幾篇論文;出版幾部專著(多數自然要求一部,再多就實在不像話了);完成幾個課題;等等。而且不能相互抵充,出版兩部專著,但沒發表論文,不行,不達標。這種學術指標規定尤其令人好笑,比公安局完成抓小偷指標還要荒謬。它必然滋生多重弊端,如粗製濫造、剽竊他人成果、重複發表、拆東補西,等等。這些都是「學林」中值得諷刺的「外史」,已經司空見慣了。
  
  七弊學術禁區重重
  
  如今,學術禁區林立,一不小心就有觸礁的危險。一些是關乎國家利益與安全;一些是關乎別人的飯碗;更有一些,什麼利益也不牽扯,僅僅是由於觀念守舊。上個世紀,關於性的研究是不折不扣的禁區,似乎一觸到人類的「出口」,就變成色情狂了。這幾年雖然好得多,李銀河、劉達臨等人的性研究成果為大家認可。但偏見總是有的,一談性,大家就色變。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我就親眼目睹過一位沒有正式研究機構的美籍學者談論道家性文化,被請出會場的事。似乎只要涉及到性研究,就像傳統時期看待「小說」一樣,視為「壞心術」、「有傷風化」的東西,研究者的學識與素養都不入流,可歸入野狐禪一派。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想象與推理神經非常強勁,某人一公開談性,講什麼性文化,那麼其人就一定有問題:言同性戀者必為同性戀,說變態者似乎皆變態。總有些「敬而遠之」的意思。
  
  有些研究相當不深入,大家有目共睹,但因為有前輩學者早已「霸住一個專題,霸住一個歷史人物」(這兩句話是有些教授、導師喜歡講給研究生聽的研究心得),出於一團和氣的考慮,還是不要得罪人的好。這樣的學術禁區自然是人為設障,如何能夠進步?
  
  八弊學術八股文盛行
  
  過去有科舉制,要寫八股時文的。今天雖然不用根據四書五經寫時文了,卻冒出了更多的學術八股文。就本質而言,學術研究是極其私人的事——雖然關乎國運民生——寫學術文章也是極其私人的事。如何寫在個人,把觀點表述清楚即可。傳統學人的學術文章有札記、條辨、筆記,形式活潑,文字不論長短;別人說過的盡量不說,避免重複;別人提出的,但沒有寫透徹,就摘抄下來進一步引申說明,意在學術為天下公器,不是個人私貨,只要大家了解這一觀點就可以了。
  
  近代以來,受西學影響,中國人漸漸會做學術論文了。不過,看看民國時期前輩的論文,形式同樣活潑、寬泛得多,並不遵循一定的程式。跟八股文發展的軌跡相同的是,學術論文也開始向某種程式化的傾向發展。八股文開首破題,之後承題,再後起講等等,最後有一結論。如今學術論文的撰寫像極了這種作法。學術論文開首陳述研究內容,之後引申論述,再後分段、分節論證,最後加一結論。其形式化的東西漸漸大於內容,僵化與教條已經呈現,最終束縛了思想與觀點的表達。
  
  我們蠻可以不這樣寫,把它寫成《古史辨自序》那樣洋洋洒洒的幾萬字散文如何(民國時期很多文學家是把該文看作一篇絕妙好辭的)?或許導師不樂意,一定要指導你寫新時代的八股文;或許學術期刊的編輯們也看不習慣,這也能叫做論文?論文是什麼樣子,恐怕是後天界定的,這一點很多人就忘記了。
  
  再者,學術論文的發表有字數限定,學術期刊規定「×××字左右」、「以×××字為宜」。一般的學報,少至五六千字,多至八九千字,超出字數是要被刪的。 「刪」固然無可厚非,編輯有一定的權力,但五六千字的論文還算論文嗎?能夠說明什麼問題?我們可以扭頭瞅瞅我們的樣板——西方的學術論文,動輒要上兩三萬的,這一點何以沒有學習來呢?說到字數限制,又想起八股文。清初順治年間,八股文定為450字算滿篇,康熙時改為550字,后又改為600字。字數少至 300以內,多至700以上都不及格。針對這一點,學術八股文倒沒有「與國際接軌」,反同科舉八股文合流了。
  
  九弊學術變成生意經營
  
  過去讀書是治國平天下的大抱負,現在讀書做學問,對多數人來說,或許就是一個飯碗。不是有教授們反覆勸導研究生:做學問是發家致富的捷徑嗎?博士畢業,自然有高校提供120平米的住房,20萬的安家費,10萬的科研費。如果博士論文做得好,還有機會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勵30萬。這樣看來,一個青年若能坐幾年「冷板凳」,待「三十而立」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有房有車的百萬富翁了。的確是成家立業、揚名立萬的好途徑,比舊社會沒有定數的科舉考試有保障多了。從現在博士增長率大大超過中國人口增長的形勢看,今天能提供的住房、安家費、科研經費已經不是上述的數字。優秀博士論文就別想了,年年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都是少數權威機構瓜分的結果。這就意味著你辛辛苦苦讀出來,社會上又多了一個無產的知識分子、一個窮酸書生而已。即便把做學術看作是做生意,無疑也是一門虧本生意。
  
  十弊買賣文章
  
  我們知道學術期刊缺少創收途徑,版面費就堂而皇之地轉嫁到了作者的身上。據反映,近來還出現一種怪現象:有兩類人的文章很難發表,一是研究生的文章。學術圈子不是年輕人的世界,這一點不像娛樂界與體育界。一種關於年齡的慣性思維是,年齡的積累似乎就是學術的積累。小子!你還嫩了點!多少期刊會認真對待研究生的文章?自然,個別的青年才俊文章也有被期刊看上的,那麼好!拿版面費來吧。研究生的學術生意剛剛起步,小本經營,怎能經得起這種榨取?相反那些學術「富翁」們發文章,多數是不用自掏腰包的,即便掏幾兩碎銀子也無妨,畢竟手中還有幾個課題,可以用課題費抵充。反過來問:又有多少研究生有自己的大筆課題經費呢?這第二類人是教授。教授的文章不好要版面費,這等於斷了編輯部的創收途徑。試想: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一個年輕人讀碩士、博士,無車無房無工資,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兩百多的生活補貼是有的,這是低保水平),要有大量的經費投入到資料費方面,還有錢去供編輯部創收嗎?我們習慣了說做學問是坐「冷板凳」,事實是恐怕連這條冷板凳都沒的坐了。
  
  說不完的話
  
  如此審思一番,發現中國的學術本身就是一種畸形的東西。上有學術衙門,中有學術門派,下有乞食門徒。在上者有行政命令、學術指標;在中者則禁區林立,學術成為私器;在下者既為受害者,又是推波助瀾者,為這不那麼顯要的「功名」熬得頭白汗青。我不知道別人的感受如何,我覺得這樣發展下去,中國學術是沒有出路的,至少正在向一個不可知的、錯誤的方向在前進。
  
  如今,學術研究追求尖新的概念與話語表述,旨在悅人耳目,幾於文學創作同等;追求科學化發展路徑,一味在「拿來主義」的手掌心裡翻斤斗,潛移默化地為西方所同化;重複研究的、毫無新意的、粗製濫造的學術垃圾,從出版社出來幾乎直接轉移到舊書市場,大學成了圈養幫閑文人的「翰林院」、「文史館」,其所謂的研究,說白了,大多是文字遊戲:發發思古幽情,憑弔一下歷史人物,聊慰一下自己的心靈。顧炎武說:「人要先除三見:門戶之見、方隅之見、書生之見」。「門戶之見」已經談過;畫地為牢的學術研究正是「方隅之見」;大學里的幫閑文人何嘗不是個個有書生之見,平日擅發思古之幽情的。
  
  在這個「污濁」的學術圈裡,大肆剽竊者有之;熱心從政者有之;充當蛇頭、皮條客者有之;奔忙於各種場合瘋狂帶課者有之;縱情於聲色犬馬者有之;醉心於炒股、炒房者更是大有人在;唯一缺少的是真正靜心做學問的人。這到底是誰的問題?我們不能指責某一個人。說到底,只有不道德的社會,沒有不道德的人。學術機制的不完善與整體氛圍的惡劣使得做學問偏離了個人能夠控制的軌道,變成了某種畸形的、不健康的東西,如此才有了「教授如禽獸」這種聽來刺耳、看著羞愧的言論。
  
 by 張軻風 2007-12-6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0: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