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並不風平浪靜,既有突如其來的冷風,也有明媚的陽光,文化圈的事不像社會民生,影響你的吃穿住行,但如空氣和微塵,滲入你的神經、沾染你的衣襟。俯拾即是的幾個熱門辭彙,雖未完整,但也概括著2007文化事件中的陽光與微雨……
關鍵詞一:路遙
以此名為純文學吶喊
路遙是陝西當代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大氣磅礴也是中國文學的驕傲,這位去世15年的作家今年再次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今年5月,路遙好友在網上透露了路遙家人患重病無錢醫治的消息,網友自發為路遙家人捐款。隨後,陝西省作協聯合本報發起救助路遙家人活動,得到全國熱心讀者支持,榆林市委得到此消息后,出台三項措施,一舉解決了路遙家人的困難,為救助路遙家人的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路遙也再次讓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為人們創作精神財富的作家,很多人也才明白,作家過得並不像大家想得那樣好。
11月,迎來路遙的15周年祭日,除了文藝界的人士的祭奠活動,一群大學生走上街頭,以路遙的名義為純文學吶喊。

賈平凹
關鍵詞二:話劇
舞台藝術魅力重現
2007年是中國話劇誕生一百周年,百年歲月把足跡壓縮成一枚標本,我們今天再翻閱時,它仍然鮮活。今年北京、上海等地重新燃起了話劇熱,一大批經典的話劇重登舞台,讓人們再次領略舞台藝術的魅力,北京人藝的話劇百年「低價風暴」幾乎持續到了年終,幾乎場場爆滿,再次證明,人們不是不喜歡話劇,而是話劇的票價疏遠了觀眾和藝術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三:高興
賈平凹今年最「高興」
像《高興》中所寫的那樣,2007的賈平凹應該也是「嘴角上翹」著高興的一年,《高興》也讓賈平凹高興了一年:上半年,處於創作最佳狀態的賈平凹再次重拳出擊,新作《高興》問世;9月,當選陝西省作協主席;11月初,不知不覺地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雖然只是為榜單「墊底兒」,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2007年收入之可觀;同月15日,「身不由己」地在網上開了博客,僅一篇文章,點擊量就上了百萬,「賽過金庸,直逼瓊瑤」;月底,《高興》研討會召開,全國各路名家雲集,對新作讚不絕口;其主編的《美文》迎來15歲生日,中國作協主席鐵凝題詞「風華正茂,英氣逼人」……
《高興》中的主人翁原型劉高興也隨著他高興了,寫出了3萬字作品《我與平》,還走進了大學校門,圓了文學夢。

余華
關鍵詞四:井噴
陝西作家再次發力
年初,中國小說學會的「2006小說排行榜」中,威震一方的陝西作家集體缺席,2006年陝西的文壇是沉寂的,2007年,陝軍的作品就一部接一部呈「井噴」狀態湧現:賈平凹的《高興》、紅柯的《烏爾禾》、京夫的《鹿鳴》、葉廣芩的《青木川》、馮積歧的《村子》、張星海的《聖哲老子》、冷夢的《高西溝調查——中國農村啟示錄》等一大批上乘作品在2007年蔚為大觀地集中問世。評論界認為2007年的作品在藝術思想上的成就,不啻於陝軍東征時的作品,不能小看陝西文壇「井噴」現象。
關鍵詞五:符號
全面梳理陝西文化
陝西是文化大省,說起文化符號,數不勝數,要評選起來,似乎把誰淘汰都不合適,但是這次文化符號的評選卻讓大家都把心中的文化符號仔細地梳理了一番,當持續了一個多月的評選報道每天都響鈴般提醒您回想什麼能代表陝西文化時,文化符號評選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還是那句老話,結果並不重要,重在參與。

鄭小瓊
關鍵詞六:詩歌
詩人「惹眼」詩歌尷尬
今年的詩歌前所未有的吸引眼球:趙麗華的「梨花體」被網友競相模仿,雖然惡搞的成分居多,但仍讓人們在網路里看到了詩歌的影子;打工女詩人鄭小瓊的出現,不只說明了詩歌生動的存在,更為詩歌正了身,很多人這才發現,詩歌可以這樣有力量、這樣親切;在別人看來,「詩歌論斤賣」和「詩歌手稿拍賣」的策劃人蘇非舒兩次都沒成功,論斤買詩歌的大多是熟人,手稿也都內銷了,他卻堅定地認為成功了,因為他讓詩歌漸漸走進了生動的商業領域,以期重新煥發生機。
關鍵詞七:槍手
海岩是脆弱的韓寒是敏感的
「作家都很脆弱,文人都很敏感」,但是敏感和脆弱的文人們在2007年卻屢屢被「槍手」傳聞纏身。5月底,一名叫祥子的人報料:近年高產的著名作家海岩背後確有長期合作的「寫作班底」;一個月後,韓寒也被爆出槍手傳聞,稱他已經僱用馬日拉當槍手3年。
當遇到這種難以查明出處的槍手傳言時,「脆弱」的海岩沒有一個字的回應,只搬出了8個裝滿手寫稿件的手提袋,謠言不攻自破。但血氣方剛的韓寒表現就不一樣了,大喊:「別逼得中國的作者們以後只能在公證處寫小說啊!」
各種風傳一時的「槍手醜聞」都很快被澄清,海岩事後以「士可殺不可辱」表達對此事的憤慨,而出版界內部則認為槍手的出現與作家新作的問世不無關係,甚至有為新作品「炒作」的嫌疑。但不管怎樣,讀者認的只是作品。
關鍵詞八:抄襲
余華到底是贏還是輸
和僱用槍手相比,抄襲同樣是「要背很多年黑鍋」的醜聞,近年,從教育圈到娛樂圈,從學術界到文化界,到處「抄聲一片」,從花兒樂隊到郭敬明,從抄襲到「抄意」,每一樁案例都鬧騰得沸沸揚揚,一旦和作家沾上邊兒,可能就難以再翻身。2007年,「抄襲」卻給了深受敬仰的作家余華當頭一棒。
普通幹警王長征一紙訴狀將余華告上法庭,指控余華小說《兄弟》剽竊了自己的作品《王滿子》,然而,法院審判結果最終沒能給大家一顆定心丸,雖然原告指控被告余華剽竊不成立,但「《兄弟》一書在人物設計、部分段落描述上與《王滿子》有相似之處……」有人說,余華贏了官司,為作家挽回了面子;也有人說余華贏了官司,但還是輸了面子,讀者心裡那塊為余華懸著的石頭依然沒有落地。
關鍵詞九:榜單
作家也被娛樂了
實力榜、富豪榜、商業價值榜……圍繞著作家們排的榜單接連而出,一會兒郭敬明成了「首富」,一會兒安妮寶貝「最具價值」,這榜那榜看得人眼花繚亂,年終了,讀者回過頭來一想,誰是誰還照樣是誰,沒看見上榜的作家高出幾分人氣,更沒看見落榜的垂頭喪氣,說白了,作家也被這些排行榜「娛樂」了一把,但讓大家納悶的是,難道什麼都是能用名次來排的嗎?對無聊的制榜人不禁憤憤然。
關鍵詞十:轉型
「垮掉的一代」成熟了

韓寒
郭敬明不寫校園文學了,轉手寫起了年輕人的「社會事」,說話語調也愈發沉穩,沒了小孩子氣,和他一樣的80後代表作家韓寒、張躍然也都紛紛表示不願意再被貼上「80后」的標籤。
之前,80后的作品內容多以校園生活為主,因而被划入「青春文學」的範疇,文學評論界往往對其不屑一顧,認為缺乏社會閱歷的80後作家無緣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大軍,但是2007年這一格局被打破了:先是這群長大的「孩子們」統統抗議再被「青春化」;另外,他們也都紛紛拿出了轉型之作,用以證明「成熟」;而最重要的則是中國作協展開了寬大的臂膀,郭敬明、張躍然、李傻傻等一批人統統被「掛牌收編」,正式成為中國作協會員,能被中國作協認可,看來,80后的確成熟了。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7-12-21 18:21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