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前戲
全中國沒幾個人會把「08奧運」只當成一樁體育賽事。誰要真這麼想了,肯定會遭到周圍人們的嗤笑。有人說,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奧運會是它走向世界的通行證,是重新被世界接納的標誌。於是,全中國人也都憋足了勁兒,要讓世界人民認識認識中國人民是怎麼回事兒,要讓全世界人民把咱中國人民的世界、咱們的夢想當成「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為了奧運會,8歲的海南女孩張惠敏跑了55天,從家鄉一直跑到北京。為了奧運會,46歲的河南公務員曹歡花200多萬請人把《孫子兵法》刻在了2008枚印章上,不光傾家蕩產,還成了「百萬負翁」。有人口專家預計,明年將會有1800多萬名「奧運寶寶」降生。這是一股其勢洶洶的「奧運嬰兒潮」,其中不少女性是專為迎奧運而排隊「借精生子」的。
即將到來的奧運會,還引起了全國各地新生兒的重名熱,家長們給男孩子起名叫「奧運」、「姚明」或「劉翔」,女孩兒則叫「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自打「解放」、「建國」、「抗美援朝」、「大躍進」和「文革」結束以來,咱國家多少年沒見過這熱鬧的起名場景兒了!可以預計的是,2030年前後,中國將會出現一波新的結婚潮,新郎分別叫姚明或劉翔,張奧運、李奧運或王奧運,新娘則是劉貝貝、趙晶晶、許歡歡、范迎迎和董妮妮。
據報載,國家體育總局的官員和教練們擔心首次在奧運主場作戰的中國健兒們患上「奧運焦慮症」,於是,各個集訓隊有的練瑜伽,有的請于丹,有的聘心理專家,有的提前安排假觀眾在隊員訓練時吹口哨、喝倒彩……或許我們更應該擔心這前戲過程中的「奧運焦慮症」會從運動場內蔓延到場外,成為全體中國人的心理疾病。
最牛釘子戶
記憶中「釘子戶」一直是政府部門用來比喻和羞辱那些不聽話的老百姓的詞語,因為他們的抗拒讓政府的為所欲為得不到順利實施。
在2007年的重慶,「釘子戶」終於被賦予了「英雄的意義」,並為《物權法》的頒布和實施塗上了濃重的色彩。當武林高手楊武舉著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孤島般的自家小樓頂,然後把一面寫有「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橫幅掛在屋頂,向外界展示保衛自家財產的決心時……許多人都被震撼了。在中國,很久沒有見到如此有勇有謀的人了。
當然,這個事件也讓全中國、乃至一些國外媒體極度亢奮,輿論幾乎是一邊倒,而對於法院「強制拆遷」的判決和重慶市市長「絕不遷就漫天要價」的呼籲不以為然,足以顯示出中國「官媒關係」的真實情況。
深圳版的「最牛釘子戶」在深圳羅湖蔡屋圍被媒體爆出:居民張蓮好位於深圳黃金地段、與深圳目前的最高樓地王大廈相隔僅百步距離的一棟私有樓房,由於3年來拒絕拆遷,發展商欲在此打造深圳金融區,並建設新的最高樓的計劃受阻至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而在北京海淀區甘家口也出現了「北京最牛釘子戶」,在武漢、長沙、鄭州和金華都不斷出現「最牛釘子戶」……至於那些沒有被媒體關注到,沒有被眾人所知道的被拆遷戶,那就遍及城鄉了。在這些曠日持久的爭執面前,莊嚴的法律經常不得不退後,等待民意與政商力量的對決結果。在「牛」字當頭的時代里,連空氣都是火熱的,灼傷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神經。
看來,只要敢於與政府對抗,就可能成為「英雄」,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時代悖論。那麼,究竟是政府和開發商「牛」,還是釘子戶「牛」呢?從各種事件的開始和結束已經可見一斑。
中國製造新形象
大概除了當年的茶葉、瓷器和絲綢,幾千年歷史中沒有哪一年像今年這樣,「中國製造」受到世界上那麼多國家政府的關注,與世界人民的健康那麼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雖然反饋來的信息以負面居多。
讓咱們吃驚的不是中國製造的產品有很多缺陷,這一點咱中國人早就習以為常了。人人都知道「便宜沒好貨」這條祖傳的家訓,可笑美國人和歐洲人到現在才明白。說實話中國人是熱情、實在和厚道的,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能像中國人這樣把好的東西盡量出口給別國,不太好的留給自己用(在今年7月份國家質檢總局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先後有中外記者就這一點提問,質檢總局的領導回答:「我們對出口的產品和國內的產品都實行一個標準,即國家標準。但作為出口產品,還必須要根據進口國的要求,要符合進口國的標準,或者根據協議的要求,根據協議的標準來執行。」言下之意頗耐玩味。
而且現在發達國家都把中國當成了「世界工廠」,把自己的製造業都遷來中國,把污染留給了中國,讓產品流向了世界。中國是典型的「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即使奶的質量不太好,有點兒變味,有點兒農藥殘留……還是比草好吃。
讓人吃驚的是,原來世界上80%以上的玩具都是中國製造的;原來沒有中國出口的商品,美國人連正常的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原來沒有中國製造的商品,全世界都沒法兒過聖誕節了;又原來中國出口的商品中50%以上都是按照外國訂貨商的要求和標準生產的,咱們只是加加工;而58%以上的出口總額都是外商投資企業替咱們做的,咱中國只是應了個名兒……所以說,「中國製造」今年遇到了危機,是好事兒,它能讓咱們更加看清自己,也更加看清世界。所以,感謝所有人吧,不管他們是想抹黑、炒作、推卸責任、轉嫁危機,起碼他們更能讓我們知道,「中國製造」的路子今後應該怎麼走。
粉絲社會
2007年3月,劉德華女粉絲楊麗娟的父親在香港跳海自殺,以示支持自己的女兒苦追華仔13年。事件通過各類媒體向人們撲面而來。
在中國新聞媒體對「不自由」的持續抱怨中,楊麗娟事件終於讓他們大大地揮灑了一把,因為有媒體可以出錢資助楊女去香港,去找德藝雙馨的劉德華的麻煩。在父親去世之後,楊麗娟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不是劉德華,而是她的父親。當然,在奇聞軼事屢見報端時,也有人指出:楊麗娟只有初中文化而且有精神病嫌疑。如此,那麼多的媒體,那麼多的記者,參與的整個過程又算怎麼回事呢?
在這樣一個極需個性與魅力的時代,歡樂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超女之後,中國粉絲的地位也一躍千丈,隨後又出現了快樂男聲,中國全面進入粉絲製造明星的時代,原因可能是被壓抑太久的慾望爆發了——人們開心大笑,人們自由仰望自己塑造的偶像。越是在壓抑的年代,調情的驅動力越大;越是在封閉的社會,調情的傳遞物也越多。張愛玲說:「如果你不調戲一個女人,她說你不是一個男人;如果你調戲她,她說你不是一個上等人。」
80后和90后們所追捧出的明星面目已經多元化,其選票來自粉絲,而不是體制與領導的圈點與內定,儘管非議不少,這仍不失為一種進步。兩相對照,同樣是80后,寫字的年輕作家們卻集體為時代譜寫了一曲新的娛樂與政治雙贏之歌。
2007年9月,中國作家協會新會員名單揭曉,400餘人成為中國作協新成員,其中「80后」作家10人,爭議最大的郭敬明也位列其中。他們自願從體制外寫作進入了體制內寫作,但關於「80后」商業化寫作的質疑,特別是郭敬明還曾有抄襲的「不良記錄」,他們是否有資格加入中國作協一直爭議頗多。幸虧有個韓寒,他誠實而尖刻地說:「被女人包養比被體制包養要好。」
盛世大工程
盛世才能建大工程。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都規劃了幾十年,三峽工程從提出設想至今更有近百年了,但它們只有在國運昌隆的今天才能變為現實。然而,工程越大,爭論也越大,今年尤其如是。而爭論越大,說明它將遇到的問題也可能越大。據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汪嘯風透露,溫家寶總理也認為三峽工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中,首要的是生態環境問題。
水利專家張光斗撰文說:「美國政府關心我國庫區生態環境和庫區人民福利,反對三峽工程,一反新中國成立前主動幫助國民黨政府,要修建三峽工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確實,現在的中國政府已不是那時的中國政府了,不過,現在的美國政府也不是那時的美國政府了,世界在變,寰球同此涼熱。
2007年9月25日,中國高級官員和專家學者在武漢召開研討會,表示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安全存在諸多新老隱患,如不及時預防治理,恐釀大禍。汪嘯風間接地承認三峽工程引發的生態環境安全問題非常嚴重,遠未得到根本扭轉。用外電的說法是:「中國政府高級官員罕見地公開承認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並警告說,如果政府不迅速採取行動,三峽大壩可能會釀成環境災難。」
南水北調,今年同樣值得關注。被稱為「萬里長城之後最龐大的工程」的南水北調,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是將長江水輸送到黃河流域。這項工程的核心是人為開通東、西、中三條巨大的水路。目前已經動工的中線、東線工程,中線工程的竣工日期已推延到2010年,東線沿途省份與在與嚴峻的污染抗爭,以避免「一江污水向北流」的窘境;未開工的西線則因多個環節缺乏科學論證,方案擱淺。
跟三峽工程是就地圈起個大水庫不同,南水北調是牽動全國兩大水系,涉及沿途數省,然而人們驚訝地發現它的調研與上馬過程竟然比三峽工程還要迅速,所以如今只好邊干邊學邊調整了。
信仰熱
上海的白領基督徒隊伍日益壯大,廣州的新富們把許多精力放到尋找心靈的歸宿——「禪」上,北京公園流行老年人合唱前蘇聯及「文革」前的革命歌曲,不少人希望通過唱歌的方式疏解心中的怨氣和鬱悶。曾經的著名演員、後來的富婆陳曉旭患乳腺癌去世不是新聞,去世前皈依佛門,成為法號「妙真」的比丘尼才是新聞。同樣,昔日紅透中國的大寨村搞起市場經濟、推銷「大寨核桃露」不是新聞,虎頭山上造了座價值3000萬的大廟才是新聞,儘管大寨的掌門人郭鳳蓮更希望公眾關注前者而不是後者。
陳曉旭稱其出家是「不惑之年終於走出了人生最重要、最正確的道路」。她在出家前說,自己曾經很專註於財富的積累,但之後發現自己「變得越發忙碌和煩躁,很少有時間和父母相處。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父母不知何時開始悄悄衰老、虛弱了,好像隨時都有離開我的可能。而我給了他們什麼呢?這一切他們又能帶走什麼呢?這種心痛使我從喧鬧中安靜下來。我開始想到: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我該怎麼辦?」
對於命運虛無、迷惘、掙扎甚至絕望的感覺,普遍存在於急劇變遷的社會洪流中的中國人之內心。據衛生部統計,中國13億人口中,患有嚴重精神和心理障礙疾病的患者達1600多萬,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更達1.9億人。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國只有不到2萬名精神科醫師,其中受過專業訓練的不到4000人。即使這樣,他們的工作還是相對清閑的,因為中國人誰都不願承認自己得了精神病,更甭說去看精神科醫生了。不談信仰,似乎不夠時髦,而談論信仰的文字里要加一段關於精神疾病的內容,無論如何,這仍是中國多數心靈的現實狀況。
自從改革開放,心中的激情燃燒和激蕩了20多年的中國人,現在想要追求內心的安寧了。但願人們不再視信仰領域為一處陣地,我不佔領你就要佔領,搞得杯弓蛇影的;心靈那點事兒,鉗制已被證明無效,無論想飛的還是想回家的,既然世界是物質的,就讓心靈自由吧。
教育亂
1958年「大躍進」時中國人「趕英超美」的熱血夢想,以一場全國範圍的大潰敗而告終。然而那些曾經投身於壯烈「躍進」的父輩們,你們不必感到遺憾,因為你們的夢想在今天終於由教育部率全國各大高校實現了!當然這一次玩的不是「大鍊鋼鐵」,而是大學在校生規模,已經趕英、超美,榮登世界第一!我們的在校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數量也同時達到世界第一!我們實現這個目標只用了8年時間。
8年!一場抗日戰爭的時間,中國的大學在校生人數由340萬飛速增長到2400萬。沒有槍,沒有炮,銀行給我們造!這幾年中國高校貸款規模已逾4000億,赤字運轉的高校凸顯破產危機,沒有哪個校長真想還錢,反正都是國家的錢。
大學擴招了,學費也翻倍了。全國有300多萬來自困難家庭的大學生,他們每天吃饅頭、鹹菜,有的甚至要去賣血。今年,教育部要對師範生試行免費教育政策,有農業大學的老師和學生說,我們農大的學生畢業后,工作、生活比師範大學畢業生更苦(農業部曾有統計:從解放初到2003年,農業大學畢業的學生有150多萬,至少一半已改行了),更應該免收學費!
從今年新學年開始,國家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為此中央財政支出將由上年18億元增加到95億元,明年將安排200億元,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增加支出了,要讓那幾百萬貧困學生能夠上得起大學、接受得起職業教育。這是抱納稅人之「薪」,救高校、職校高收費之「火」,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悲。
一頭是高唱凱歌,債多不愁的「高校大躍進」,另一頭是背負著鄉村學子的重託苦苦前行,卻要被教育部清退的40多萬代課教師。清退了代課教師,誰來接替他們成了大問題。接班的人選是重新開始接受免費教育的師範生嗎?免費師範生必須承諾在中小學至少執教10年的政策究竟是好是壞,這又是一樁目前還無法定性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