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任何企業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企業的這種不同的階段,其命脈之側重點亦不同。創業時的生存,發展時的持續,衰退時的二次創業等等。從一個小團隊作戰成長為大中型企業,企業面臨著和所有企業一樣的成長中的痛。管理者無法完全掌控全局業務,業務銜接出現由於人員分工模糊而導致的真空,規範化和靈活化之間出現嚴重衝突,個人利益與團隊利益矛盾加大,幫派現象開始抬頭......在企業,管理就象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樣,是一種探索,是一種冒險,是一種思維,更是一種博弈。
在多年的企業變革導入和企業管理推進過程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這種差異。企業管理本身就是一種博弈,在不同階段過程中,選定一種平衡點,在相對模糊的模型中,就存在了這種差異。
在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持續發展過程中,任何管理者都必須正確地理解企業內部的這種博弈,動態地把握這種博弈,企業才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才有可能做到基業常青。根據實際和最終目標,在企業內部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企業運作之根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水平的博弈追求是不應該有止境的。
業務 VS. 管理
任何企業在創業時,絕大多數的目標都是原始資本的積累,所有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的行為或活動都是企業管理者所追求的,這種思維將伴隨企業的管理者向下傳遞,在高額的利潤面前,任何管理者都是很難抉擇的。但隨著企業原始資本積累的完成和企業生存危機的淡化,這種思想同樣被作為良好的傳統被繼承,這也成為創業者們可以炫耀的資本。在筆者多年的管理諮詢中,體會得非常清晰,企業管理者們內心也非常清楚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管理的重要性,因為企業內部的支撐力已經變得可無可有,人員之間的溝通變得障礙重重。然而,在過去經驗的影響下,當業務和管理髮生矛盾時,往往就變得猶豫不決。在這個時候,管理和業務之間的博弈顯得特別重要。我們都清楚麥肯錫兵敗實達,很多人將失敗歸結為「水土不服」,而實際上,在企業業務(包括人員)和管理髮生矛盾時,真正退卻的確是實達;同樣的,我們看到了三九董事長趙新先的魄力,在業務和管理髮生衝突時,寧願捨棄短期的利潤,也要順利完成管理的變革。因此,業務與管理是每個管理者需要把握的博弈,任何管理者都必須正確的理解這種博弈。
量化 VS. 定性
量化和定性本身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大管理方法,本身都具有實際意義,在企業創業時,我想定型是關鍵性的,而量化相對薄弱的,從而使得企業內部魅力四射,靈活性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睦,大家都為一個目標而奮鬥。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博弈就開始變化了,這對企業本來是件好事情,可是我們多數看到的是這種博弈的持續不平衡,在沒有完全徵兆的前提下,極端的強調量化,極端的實行量化,企業內部似乎所有的活動和行為都必須量化,即使不能量化的內容,也採用諸如5分量法進行量化。這種極端的量化對企業到底帶來的是什麼?我想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在推行管理的過程中,其體會應該非常清楚,企業內部員工的抵制和不配合,致使管理的推進成為了一種擺設。我記得著名管理專家勞克斯曾經說過:量化和定性是企業應該應用的,量化的未必好,定性的未必不好,關鍵是看我們要強調什麼和關注什麼。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需要不斷的加入量化的成分是應該的,但是要掌握這個度,否則這種量化不過成為企業內部發獎金的重要手段而已,而不為成為企業管理的一種應用方法。
自贏 VS. 多贏
現在我們經常聽說雙贏和多贏,說句白話就是:有錢大家賺。現在很多企業都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其實這種雙贏和多贏背後邏輯是企業在社會上的價值鏈的整合。企業經營以自身為主,別人為輔,我想是正常的,尤其在原始資本積累時期,這種思想就更加明顯,我曾經同一個小企業的老闆聊過,他講難得做一次「甲方」(多數指利益付出者),所以要充分的做一次「甲方」,他的這種想法,筆者是能夠理解的,但是不會苟同。企業創業時期,所有一切都圍繞利潤,可以打破行業規則,可以不遵守社會誠信等等現象非常突出…… 這些在將來都會付出代價的,所以在任何時期,都要相對的看到這種雙贏和多贏。現在很多企業,都願意拿出大量的利潤給代理商或銷售商就是這個道理。否則就會像北京普爾馬斯特一樣,自己最終落得破產的命運。所以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同樣應該對內部和外部的這種利益進行充分博弈:應該首先站在外部的位置上,再考慮內部的利益。
個體 VS. 團隊
我們應該承認企業內部的確存在英雄,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國多數民營企業,企業在充分利用這種英雄而取得社會回報。 企業一旦失去了這種英雄,其未來就變得模糊不定,甚者毀於一旦。所以企業應該尊重和關注英雄,尤其在企業發展不穩定之階段。在這個明星倍出的年代,多些英雄,對企業的原始資本積累是有好處的,然而,企業的持續發展絕對不能夠依賴哪一個英雄,企業的持續發展更多應該依靠體系,依靠團隊,否則我們只要希望我們的英雄們能夠不倒下和不倒戈。所以個體和團隊之間就會存在著相互的博弈。企業管理者應該正確理解和掌握這種博弈方可。「陸華強倒戈事件」、「愛多胡志標事件」應該給我們一種啟示。企業應該既考慮個體,更應該考慮團隊,在必要的時候,寧願犧牲短暫的利益,也要保持團隊的威力,團隊最終才是企業發展的支撐。但是在個體和團隊過度過程中,不能夠一蹴而就,而應該循序漸進,否則企業將會受到重創甚至倒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想任何管理者都不希望自己辛苦運作的企業成為「巨人第二」吧?
局部 VS. 整體
註冊一個企業容易,做一個賺錢的小公司並不難,做一個高度集權化的企業可以使得管理更加容易,去把每個局部作為獨立的戰場「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式管理也不難。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內部實現資源重組共享,信息流動創造1+1〉2的效應卻是一種挑戰。在這一點上,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夠做到的,因此才有了企業發展的不同命運。盲目的擴大似乎是企業成熟的標誌,然而沒有做好局部的工作,整體又如何能夠實現?GE的成功給國內企業一個強心劑,似乎多元化才是企業發展的方向,於是,一時間,聯想開始做手機,巨人涉足房地產和保健品,萬科涉足服務等等,可是幾年下來,聯想以收購IBM全球PC業務而回歸專業,巨人集團破產,萬科重歸房地產等等。為什麼會是這種命運?讓我們看看GE韋爾奇的策略吧。韋爾奇在公開的媒體上講:GE所有的企業都必須要做到行業前三,否則就要賣掉和砍掉。這就是不同,這就是差距,企業管理者應該充分理解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係,正確的平衡他們之間的關係,在相輔相成之間做到一個相對平衡,也只有這樣,企業的發展才能夠看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