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2007年中國七大行業競爭力解讀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20 17: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濟觀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從2003年起,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專家為主體的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與中國經營報社一起開始進行企業競爭力監測項目,目前已經對中國企業競爭力進行了連續五年的監測。通過對企業競爭力的監測,發現中國企業競爭力的現狀和變化趨勢,以及同企業競爭力相關的重要現象和問題,從而能更好地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該項目的首期成果已於2003年發表,2004、2005、2006年我們也發布了企業競爭力項目的研究成果。

   本年度的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以2007年企業競爭力監測結果為背景,專註於探討企業盈利能力與企業競爭力的關係。企業競爭力研究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即企業競爭力表現的測評與企業競爭力源泉的探求。


·         金融行業企業競爭力與盈利能力分析
·         房地產行業企業競爭力與盈利能力分析
·         旅遊行業企業競爭力分析
·         批發和零售貿易業企業競爭力與盈利能力分析
·         化工行業盈利能力與企業競爭力分析
·         紡織行業企業盈利能力與企業競爭力分析
·         採掘與冶鍊業企業競爭力分析




金融行業企業競爭力與盈利能力分析

2006年銀行業改革、資本市場雄起、保險業擴張,金融領域內的大動作頻頻發生,速度之快、數量之多,都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料。特別是到2006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5年的過渡期已滿,12月11日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正式生效,根據該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將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對象限制,在承諾和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雖然這僅僅是銀行業的全面對外開放,雖然這件事發生在年底,但是雨未到而風先至,2006年我國的金融業早已是風起雲湧,因此要先對這一年中的金融大事作一個梳理。

    宏觀金融層面。2006年,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我國採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導向,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比率,兩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人民幣連續小幅升值,到2006年底國家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緩解了流動性過剩對我國金融體系的衝擊。在銀行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相繼完成股改上市,農業銀行改革尋求新思路,建設銀行計劃回歸A股,郵政儲蓄銀行即將掛牌,政策性銀行改革啟動,各家銀行不約而同針對其最核心問題——股權問題——開始大做文章。在證券業,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反轉,各家證券公司也走出了漫長的冬季。到2006年底上證指數突破2000點,結束了長達3年的熊市行情,走出了一輪強勁的上攻行情。滬深股市日交易量高達1000億元,這給券商的經濟業務提供了豐厚的利潤來源,使得證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出現逆轉。

    總之,在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領域勢必逐步對外開放,我國即將融入世界金融體系之中。在這盤棋中,我國的金融企業競爭格局將會發生哪些變化?我國的金融企業的表現又將如何?讓我們通過2006年的中國企業競爭力監測結果來窺其一二。

一、2006年金融企業競爭力檢測結果

    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共監測了10家上市金融企業,其中包括6家商業銀行、2家證券公司以及2家金融信託公司。與 2005年的監測範圍相比,商業銀行中新增了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刪去了深圳發展銀行;金融信託子行業中的安信信託替換了愛建股份。具體名單如表8-1所示。

    表8-12006年金融企業競爭力監測名單序號股票代碼股票名稱企業全稱子行業1600000浦發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銀行業2600015 華夏銀行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銀行業3600016民生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銀行業4600030中信證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證券業 5600036招商銀行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銀行業6600816安信信託安信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信託業7601398工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銀行業8601988中國銀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銀行業9000562宏源證券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證券業10000563陝國投A陝西省國際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信託業

    2007年的中國企業競爭力監測,共統計了1202家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增長三類基礎競爭力指標數據,以及300家上市公司的人氣指數數據。雖然其中只有10家金融類企業,樣本規模比較小,但是通過對這10家企業的深入分析,依然可以幫助我們抓住影響金融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並且應該看到,制約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股權分置問題現在已經基本解決,國有企業改革與資本市場健康運轉之間的關係也已經基本理順,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的大規模股改上市已經啟動,未來被納入監測範圍的金融上市公司必然會越來越多,因此我們對已有公司的逐年監測工作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與2006年的競爭力排名方法不同,2007年加入了人氣指數對於企業競爭力的影響。企業的最終綜合競爭力排名是經過基礎競爭力排名和人氣指數排名加權平均計算得出的。金融行業綜合競爭力監測結果如表8-2所示。

    表8-2中的人氣指數排名、基礎指數排名以及綜合競爭力排名,均為各家金融企業在300家進行了人氣指數調查的全行業企業中的排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2006年最具競爭力的金融企業為中國銀行,它的人氣競爭力得分為2、1,基礎競爭力得分為0、81,在全部被監測企業中綜合競爭力排名第 24位,而在金融行業中排名第一。雖然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以及中信證券的人氣競爭力都高於中國銀行,但是中國銀行良好的規模競爭力、效率競爭力以及增長競爭力使得其基礎競爭力得分遠遠高於這3家企業,強大的經濟實力為中國銀行成為最具競爭力的金融企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在監測範圍內,商業銀行類金融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依然明顯高於非銀行類金融企業。除了中國銀行排名第一,其餘5家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分別排第3~7位,同時,競爭力排名最後三位均為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

(3)人氣指數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加入人氣指數后的綜合競爭力排名更能全面反映企業真實情況。表8-3為人氣指數排名、基礎指數排名以及綜合競爭力排名的相關係數表。從中可以看出,人氣指數和基礎指數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力,它們之間的相關係數只有0、4,說明加入人氣指數后不存在與基礎指數重複計算的問題;同時,人氣指數與綜合競爭力的相關係數為0、64,說明人氣指數是基礎指數的有益補充,加入人氣指數后的綜合競爭力反映的信息更全面。

    具體到2007年金融企業的競爭力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氣指數對於企業競爭力排名的影響。工商銀行的基礎指數得分在金融行業中排名第三,但是由於其人氣指數排名較低,造成其綜合競爭力只排到第五的位置。相反,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基礎指數排名均在工商銀行之後,但是由於人氣指數優於工商銀行,使得它們最終綜合競爭力超過了工商銀行,分別占第三和第四的位置。

    此外,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與2005年相比,2006年金融行業的競爭力表現出現了一些新特點。但要注意到,2005年的企業競爭力監測沒有考慮人氣指數,僅僅把包括規模競爭力、效率競爭力以及增長競爭力在內的基礎指數,作為判斷企業競爭力高低的衡量標準。因此,在進行年度間比較時,只能選擇兩年同有的基礎指數競爭力作為比較的平台。通過比較基礎指數,我們同樣可以看出金融行業內部、金融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競爭力對比出現了哪些變化。通過考察表8- 4,對比金融企業新舊競爭力表現,可以將這些新變化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新的金融企業上市改變了企業競爭力排名格局。2006年7月5日「航母」級的中國銀行在A股成功上市。中國銀行是全流通條件下第一隻上市的超級大盤股,也是第一家在A股掛牌的國有商業銀行。之後不久,10月27日另一個「航母」級的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的A+H股同時上市成功。工商銀行是我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上市后它的總市值突破了萬億元。這兩家國內頂級金融企業一經上市,就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基礎指數競爭力上得了很高的分數,基礎指數競爭力的排名也分別奪得了銀行企業的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相比之下,2005年金融企業基礎競爭力排名前三甲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2006年的排名只能被迫推后,分別佔據了第六、第四、第五名的位置。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的上市,僅僅是國內金融企業大舉股改上市的前奏,未來將有大批的城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類企業陸續上市,被納入企業競爭力監測範圍的企業也將越來越多。新進企業與原有企業的競爭力強弱雖然不好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中國金融企業競爭力排名格局將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之中。

    第二,證券類企業的競爭力整體提高。在競爭力監測範圍內的兩家證券類企業(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競爭力排名,無論是在金融類企業內部,還是在全行業中,都有了大幅提升。特別是中信證券,在金融行業內的排名由第6提升到第2,在全行業中的排名更是由第711位提升到了第77位,一舉成為了百強企業,這與我國資本市場的長期反轉離不開。股權分置改革所實現的全流通方案,徹底消除了流動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利益矛盾,從根本上解決了阻礙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制度性約束,使得我國股市走出了一波長期牛市行情。上證指數從2006年初的1100多點一路上漲到年底的2500多點,指數翻了一番。證券市場的火熱,給證券類金融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三,商業銀行類金融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出現弱化。與證券類企業的競爭力大幅提高相反,同屬金融行業的商業銀行類企業的競爭力排名卻出現了大幅下滑。除去 2006年新上市的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無法與往年進行對比,2005年全行業競爭力排名均在前200名的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以及招商銀行, 2006年的全行業競爭力排名都下降到400名以後。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擔負直接融資功能的證券行業的繁榮,壓小了擔負間接融資功能的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更多的企業開始採用在證券市場上發行股票和債券的方式進行融資,減少了去商業銀行進行貸款的客戶數量。二是在股權分置改革中,這些商業銀行的股改動作小於其他上市公司。在股改過程中,很多企業都有做大做強上市公司的衝動,紛紛採用了增發擴股、注入新資產的方式,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規模。另外,還採用了調整集團內部關聯企業利潤留存比例的方式,使得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相對於這些背後有很強的經濟實力的母公司支撐的上市公司而言,商業銀行類企業背後沒有強勁的支持者,股改過程中也不可能在經營狀況上出現大的變化,因此相比之下競爭力出現了下降。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7-12-20 18:09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3 04: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