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近幾年來,國內逐漸成立了很多家進行美國股市操盤的公司,它們基本是以國外公司的中國分公司的名義來操作的,對外公開的業務都是投資信息諮詢,或者還會經營一些別的業務比如國內期貨投資。Title trading是從事北美股票、期貨市場、證券操盤的專業跨國公司,總部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它的分公司開始在我國境內開展業務是近一兩年的事情,而總部同在加拿大的SwiftTrade中國分公司已經操作了更長的時間。一位在深圳工作的美股即日交易員告訴我:「表面上是境外證券公司在中國設立的分公司,但實際上只是一些中國老闆在獨立操作。」實際是這些老闆,交一部分保證金給加拿大總公司,然後總公司就撥一筆資金來讓這些分公司來進行操盤。等於是把操盤這個勞動從美國搬到中國來。而在美國,操盤手的提成金有40%到60%,在中國的操盤手只能拿10%到30%左右的提成,基本上是30%的勞動力差價。老闆就從這個差價中得到利潤。
還有一點,中國的操盤手都要經過三個月無薪金的培訓,而且跟著美國股市走,所以要晚上上班白天休息。所以淘汰率非常的高。最後老闆真正用的人都是很有毅力很有能力堅持下來的人。操盤員負責買賣股票,公司負責風險管理,並實時監控操盤員的賬戶資金變動,如果賺錢了,操盤手就拿提成,會隨著水平的進步會增加資金量和提成比例;如果當天虧損太多,系統自動停機。這樣,老闆把風險減到最低。考慮到總公司撥給這些老闆的資金相當豐厚,所以對這些老闆來說,這是個暴利行當。不管他是獨吞全部的勞動力差價,還是和總公司分享,都是暴利。
這個現象此前沒有媒體說過,也沒什麼人關注。但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是用外資炒外股,和現在證券中的其他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想做個這個現象的報道。但是資料非常有限,因為這個行業里的人尤其是老闆,是不希望大家都來關注這個東西的。沒有老闆會接受我們的採訪。所以很多細節的東西我們無法把握。但我們還是有我們的疑惑。所以我們希望能採訪一下您,希望您能通過回答我們的問題來分析下這個事情。
新周刊:我們有五個問題,如下:
1,談談您對這種操作方式的了解?他們看起來一點也不張揚,處江湖之遠,甚至害怕太多人知道。
2,它算不算常規意義上的一種投資方式?
3,它看似一種資本投資,但它的利益驅動因素應該是中美兩國的勞動力差價,而不是股市本身產生的增值效應。您怎麼看這個驅動因素?
4,這種操作方式並不是個人直接進行境外投資,而只是在操盤外資。它有沒有鑽政策的空子?怎麼理解他們不太願意讓外界過於關注的心態?
5,從另一個角度說,企業老闆提供就業機會並培養熟悉境外投資的相關人才,是一個好事情。在未來,境內公民對外投資的大門逐漸敞開的話,這種模式(畢竟培養了大批對境外資本市場相當了解的人才)是否會有一個積極的影響?
新周刊:非常感謝您的合作。佔用了您的時間,我們很抱歉。希望您在這次採訪中能給我們一種解讀。再次對您表示深深的感謝!
沈思瑋:我對這個問題是這樣看:
1.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賭博。就是外國的證券經紀公司誘惑國內的一些公司進行短線交易,瞄準的是國內公司的保證金。這個事例在《股票作手回憶錄》中有完整地記載,在該書中被稱為「對賭行里的交易」,與目前國內期貨公司或者證券公司在權證上雇請操盤手「跑量交易」差不多的含義,所不同者「跑量交易」傭金幾乎是零,而前述交易應該不是零。筆者認為,交易傭金應是外國證券經紀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
2.這個交易的要點是高槓桿率短期交易,否則資金成本會比較高。而高槓桿率短期交易要求交易者對於信息與交易環境有超強的把握,但由於操盤手並不生活在國外,語言環境、事件環境、交易環境不可能很熟悉,風險是非常大的。由於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非常大,爆倉的風險就非常大。由於頻繁交易,交易成本也很高。因此,從長期來看,從平均來看,有輸無贏。
3.此外這個交易可以是實盤交易,也可以是虛盤交易。如果是實盤交易,經紀公司可以以對手盤的方式一起進入真實的交易系統。反正,從平均的意義上講,國內機構肯定是虧損的。虛盤交易就是構建一個模擬的交易系統,讓交易者誤以為是真實的交易,利用時間延遲的方式,安排交易價格,這樣國內交易者將面臨任人宰割的境地。這種情況與《股票作手回憶錄》描述的情況基本相同。
4.所謂的勞動力差價是這個騙局的精彩部分,就是給出一個經濟學的解釋,好讓人相信這不是一個騙局,而參與進來。我們知道操盤手的收益是提成,提成取決於收益。如果每年有100%的收益,50%的提成高嗎?而如果每年有10% 的收益,30%的提成低嗎?所以,以提成來看,並沒有勞動力價格高低的分別。
5.最後,這並不能幫助國內培養熟悉國際金融市場的人才。短線交易者叫操盤手,而不是投資專家。國際金融人才是能夠熟悉國際金融規則、國際金融市場,能獲得長期高收益的專家型人才。短期交易永遠只能是一個交易技術,就像一個掌管拍賣鼓槌的人不可能是鑒寶專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