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明清小說的顛峰之作,每部小說中涉及酒的內容數不勝數。史料記載,名著的作者們都貪杯,孰真孰假無需考究。重要的是他們給後人留下不少精彩的酒段子。
先說《西遊記》,這是一部相對少沾酒的名著,可能這與佛家戒律有關。但在其第五回「亂蟠桃大聖偷丹"中,酒醉的大聖率性而為,大鬧天宮,把整個天庭攪亂得像一鍋粥。猴王的秉性表露無遺。內斂於大聖心中的正氣和反判精神終於被上界的玉液瓊漿完全激發出來。這一回,大聖「誑騙赤腳仙,回身赴瑤池。變出瞌睡蟲,放倒運酒仙。自個開懷飲,帶醉胡亂撞。誤闖兜率宮,偷吃老君丹。酒醒惹大禍,潛逃花果山。不忘老朋友,再偷仙酒回。及至後來,大聖「東窗事發」,玉帝調遣十萬天兵下凡擒猴,從而引發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戰。讀罷,感覺就如烈酒灌胸后策馬飛奔,縱情放歌那般豪邁。我的心情一直圍繞大聖的舉動起伏跌宕,開始責備大聖做事過分、胡鬧頑皮,隨後則認為他可愛、勇敢。最後大聖被圍花果山時我竟不自覺為他的命運擔憂,同時也佩服大聖,為他擊節喝彩。
我想,大聖喝酒喝出了真性情。美術片《大鬧天宮》把猴王酒醉的鮮活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經典,難怪我百看此片不厭。
後來,猴王出家,法號悟空。重任在肩的他再沒痛飲佳釀,故事也就由高潮滑向平淡。要我說,悟空喝醉酒時才堪稱「美猴王」,大鬧天宮一章才是《西遊記》的華彩。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不過是《水滸傳》中那群血性男兒的家常便飯。《水滸傳》中酒味瀰漫,可以設想,已經少了脂粉味的《水滸傳》如果不再兌些酒,水滸中的那幫男人真要去自殺了。以酒會友、貪杯誤事、借酒發揮、酒後闖禍的細節和段子比比皆是:像三碗不過江、醉打蔣門神、智取生辰綱都是有名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宋江很少喝酒,一但放飲,總出亂子。第三十八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就是一例。潯陽樓上,宋江倚欄獨斟,一杯兩盞,愁緒上涌。這位鄆城學吏,總惦記他日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但現下卻被刺配江州,和一群草莽弟兄混,不覺感恨傷懷。借著酒興,這位失意的「老大」於潯陽樓上塗鴉。他自比荒郊猛虎,無法出人頭地的壓抑心情溢於言表。意猶未盡之際,宋江酒性大發,題詩四句「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牢騷發泄后還題名壁上,帶醉而歸。後來宋江遭小人誣告題反詩,身陷江州大牢。那頓酒飯不僅讓他吃足苦頭,還連累了好友戴宗。幸虧他的梁山同胞大鬧江州,勇劫法場,才撿回一條命。從此,宋江只好勉為其難地當起了山大王。真所謂,「藍橋美酒十數杯,害得公明險喪命」。
《三國演義》裡頭的酒更多勾兌了血腥、欺詐、勾心鬥角、殺伐。《三國》中的酒是罰酒多於敬酒,酒里不是有毒,就是暗藏殺機,每次酒杯子一摔總有人人頭落地。像關雲長出戰前熱好的慶功酒還沒冷卻,華雄就已身首異處。像曹丞相赤壁船頭對酒當歌之際,楊馥一句忠言就招來殺身之禍。《三國》里的酒總飲得人心驚肉跳。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兩位未來的政敵──曹操和劉備竟在青梅成熟時節喝起了酒。劉備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多疑的曹操邀劉備共飲,欲觀其心。酒至半酣,操借故問備誰是當世英雄。劉備東拉西扯,亂點鴛鴦。曹操單刀直入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手中匙盞驚落。適逢驚雷爆響,推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一問一答間兩人心機算盡。足見酒桌之上險惡深藏。兩巨頭這個回合的較量,玄德藉助運氣逃過一難。
與《三國演義》不同,《紅樓夢》里是敬酒多於罰酒。雪芹先生筆下的《紅樓夢》中的人物多出自知書達禮的宮宦世家,他們飲宴當然中矩中矩,講求雅興。文人雅士飲酒自然以行令作樂,其模式有對詩、對對聯、猜謎等。書中酒令情趣盎然。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在馮紫英家的酒宴上,寶玉獨出心裁地擬出一個新鮮酒令:「如今要說出悲、愁、喜、樂四個字,卻要說出女兒來,還要註明這四個字的緣故。說完了,飲門杯(各人用的酒杯)。酒面上(即飲完酒後)要席上生風(就眼前的東西即興說出)一樣東西,或古詩、舊對、《四書》、《五經》成語。」除了薛蟠外,席上眾人均能出口成章。雖然言辭多為淫腔濫調,無實際意義,但也各自切合不同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和教養。作者同時也揭示了當時與上層階級生活聯繫著的都市中淫靡逸樂的社會習俗,仔細玩味,這些曲令還隱喻了書中多數人物後期的命運──「悲」和「愁」的結局。「喜」與「樂」猶如曇花一現。
倒是薛蟠的酒令與眾不同,滿口污言穢語,相當搞笑。字字句句皆伏筆,這才是作者高明之處。即便寶玉唱的《紅豆曲》中也可依稀辨出情人黛玉的倩影。《紅樓夢》第四十四回中鴛鴦開出的酒令就更複雜難懂了,不過,「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違者受罰」的平等理念卻深為人們所接受。即便現下,也是如此。
酒在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中好比一位隱姓埋名的主角。它既能為小說增添樂趣,也能「興風作浪」,給情節推波助瀾。如果沒有作者們筆下的「好酒」,四大名著就像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