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經濟事務評論員陳旭敏
慢慢接受這種現實吧!
如果你現在還不能接受目前是食品價格推高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那麼再過二至三年,更高的CPI指數可能再次光臨你的生活。
這正如你在2004年7、8月份還不能習慣CPI指數5.3%的漲幅一樣,而你現在還得接受11年新高的漲幅,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公布的數據,11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9%,月環上漲0.7%。
道理很簡單,如果中國目前不能從源頭上根除推動CPI指數上行的壓力,那麼雖然CPI的上行動力會在中國短期的行政措施面前低頭,但只要環境一有好轉,這種動力又將會重新抬頭。就象現在中國的CPI上漲,就是2004年的一個翻版---都是由食品價格推動,而核心CPI都保持相對穩定。
在短短三年內,中國食品價格波動導致的CPI反覆顛簸,表面上,大家都將此歸咎於寬鬆貨幣環境下的物價衝動,但事實上,這是被過度消耗的「農村紅利」在向中國過去的發展戰略「用腳投票」,並用「憤怒」的CPI宣誓中國農村地位要理性回歸。
很顯然,不管中國如何用消費結構升級、全球化、城市化、人口紅利、改革開放等眾多因素來粉飾近年來「低通脹、高增長」的成就,但有一點絕不可忽視:正是中國農村數億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土地、廉價的農村生產資料、相對工業品廉價的生活產品,為中國經濟高增長無私「奉獻」著低通脹環境,否則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可能這麼太平。
而這種奉獻,卻是一種無可奈何。雖然近兩年中國農民被免除農業稅,但微薄的糧食價格、高漲的農村生產資料,以及種殖的高風險,加上近年來城市化進程下的耕地流失,驅使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都在「世界工廠」的車間中生產價廉物美的「Made in china」,而留守在農村的農民多是老弱殘孤。本應在農村生產糧食的多數中國農民,現在反過來要和本已非常龐大的城市人口爭一口飯。而且更為離奇的是,在大多數農村,多數農民也加入了購買糧食而不是自產糧食的行列中,加上近年來全球的糧價上漲,中國糧食價格上漲自是必然,而這種上漲,在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頻頻告急的情況下,對中國未來的物價更顯得有警示意義。
也許,明年的CPI指數會因為今年基數的較高走勢趨向回落,也許明年CPI指數的其他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會因為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制而暫時蜇伏,但是,如果中國政府如果不對食品價格因勢利導,而採用霸王硬上弓的辦法來管制,那麼,食品價格的報復性反彈將指日可待。
很顯然,如果中國政府為了壓制住目前上漲的CPI,強行管制糧食和食品的價格,最後的結果,將是驅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從而使中國的糧食壓力繼續加大,糧價將會進一步上漲,當然,作為CPI的最大權重項目,CPI指數也會繼續水漲船高。
這對於中國政府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在目前CPI指數已被食品價格「附體」的情況下,一些新的漲價因素也正在抬頭,從CPI的先行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PPI看, 11月PPI從10月的同比上漲3.2%升至4.6%,創下兩年來新高;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也從10月的同比上漲4.5%升至6.3%。而在 CPI指數中,值得注意的是,非食品價格的增幅也從10份的1.1%顯著上升至1.4%。
但是,不管如何,現在應該是中國城市經濟開始回報農村的時候了,每隔幾年就開始「憤怒」的CPI就是一個明顯的警告,否則,要麼中國將來把這些本應回報中國農村的錢拿到國外進口糧食,要麼就等著飢腸轆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