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要持續崛起還缺什麼?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12 12: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政解讀|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在20世紀的最初20年裡,世界各地出現了普遍的社會動蕩,但美國卻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平穩崛起。回溯百年前的世界局勢,特別是美國國力持續提升的歷程,人們也許會聯想到正走在振興途中的當代中國。

  就經濟和社會轉型的特點看,現在的中國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有很多可比之處。這並不是說中國依然落後美國百多年,而是說中國現在所面對的一些現狀、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在美國崛起過程中也都曾出現過。

  中國社會和經濟轉型期遠未完成,各種嶄新的課題還在紛至沓來。當前和今後,中國政府必須正視的核心課題,就是確保轉型期平穩不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美國當初向工業化大國過渡的經驗和教訓中,也許能夠找到可資中國借鑒之處。

經濟膨脹帶來相同的社會問題

  美國在1880年前後進入城市化階段,經過大約40年的持續高速發展,終於在20世紀20年代完成了經濟和社會的轉型過程,主要標誌之一就是絕大部分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以此為界碑,美國繼英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以城市化為主要特徵的國家。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異常艱難而漫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至今30年,但現代化步伐不僅沒有跨越「三農」問題,而且還長期被這個問題所羈絆。中國政府不久前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願景,雖然給人以希望,但曙光依然渺遠。

  儘管如此,中國財富積累的速度,與美國崛起之初頗為相似。從1897年至1911年,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兩倍;1897年至1912年,美國的全國儲蓄增加了五倍;1900年至1912年,美國全國的財富總量翻了一番。而與此相似的是,至少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收入和外匯儲備等等,都連續大幅度增長或者翻番。如同美國當初一樣,中國也展現了大國崛起時的磅礴之勢。

  然而,經濟規模的膨脹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和政治問題,它們反過來會對經濟增長構成巨大威脅,使現代化進程陷入不可預測的狀態中。美國曾經經過了這個階段,並且經受住了考驗;中國目前正在被考驗之中,能否平安渡過,正是中南海領導人為之寢食難安的問題。

  美國在崛起之初,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了眾多而龐大的問題,其嚴重程度恐怕不次於現在中國的情形。少數人控制了國家的大部分財富,多數人陷入了窮困狀態。工人們在危險的環境里超時勞動,報酬低廉,前途不保。而與此同時,大企業與政府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某些地方政府甚至被企業所操控。

深入人心的社會進步運動
  針對這種局面,從19世紀末開始,直到20世紀前十多年,美國掀起了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進步運動,史稱「進步主義」 (Progressivism),目的是扼制大企業的權力,結束商業壟斷,剷除政治腐敗,尋求社會、環境、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改革,以便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值得提出的是,雖然這場社會公平運動持續很長時間,各領域和各階層都捲入其中,但卻沒有帶來社會的震蕩,而是真正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其中主要原因,一是這場運動深深植根於美國特有的務實哲學中,運動者希望訴諸政府的力量來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而不是試圖顛覆既有秩序;二是政治領袖參與其中,包括威爾遜、西奧多·羅斯福以及塔夫特都曾親自主導和推動。

  中國社會現在面對著幾乎完全相同的問題。政治腐敗、貧富差距、社會不公以及環境惡化等等,都對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成了極大挑戰。胡溫體制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與美國當年的社會進步運動非常相似。這是一種歷史的巧合,但其結果又會如何,既要看當政者的決心,也要看整個社會是否配合。

  美國那場進步運動的最為可貴之處,不只在於緩解了社會矛盾,更在於把「進步意識」變成了宗教般的全民信仰。「進步的教育」、「進步的醫療」、「進步的企業」、「進步的工程」、「進步的資本主義」、「進步的美國主義」、「進步的社會科學」,如此等等,這種無孔不入的思想普及運動凝聚了全民的意志,增強了全社會的向心力,更使美國人增強了歸屬感。

  假若中國的「和諧社會」也能成為宗教般的全民共識,那麼,當前的種種社會矛盾也就有可能得到化解,官民之間、貧富之間和不同階層之間也就能夠和諧相處。

對制度的信任不可缺少

  美國從開始崛起到屹立不倒,這個進程中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原因,就是整個社會有一個不變的進步理想,並且對現行制度堅信不疑。在中國,雖然近代以來的強國之夢從未改變,但迄今為止卻沒有出現一個使人民堅信不疑的制度。這是中國追求持續發展目標時必須正視的最大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範圍內千瘡百孔,但美國卻是另一番景象。資本主義在歐洲陷入艱難困境,並非僅僅是因為戰爭期間積累了大量債務,而更是因為人民對民主制度下的社會秩序失去了信任,對政府的誠信和能力沒有信心。

  而在美國,股價在上漲,消費需求在膨脹,但消費品價格幾乎沒有波動。這一方面體現了美國人對「美國進步」理想的堅信不疑,另一方面也表明,美國人對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活力與穩固充滿信心。

最典型的事例,應該是1929年的股市風暴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蕭條」。本來,那場全球性的經濟大動蕩源自美國,但在美國和歐洲的結局卻是截然不同。在歐洲,民主政治遭受致命的打擊,政治和社會發生劇烈動蕩;但在美國,羅斯福政府只是靠「新政」就帶領美國渡過難關,並且鞏固了政治和社會秩序。
  在 「大蕭條」最為深重的時期,德國幾乎有一半選民投票支持立場極端的政黨,而美國激進政黨所獲得的支持極其微弱。在國家困難時期,美國人出奇地易於管理,願意與政府配合。即便生活困難,數百萬人突然失業,但美國社會整體上依然給人以樂觀的氣氛,對制度的信任沒有放棄,對進步理想的信念沒有削弱。

  對中國社會而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最令人擔心的事情,就是一場突發事件可能會導致全盤大亂。人民對現有制度是否堅信不疑?各級政府的能力和誠信是否值得信任?在災難降臨之際,人民是否願意與當政者同舟共濟?這些都是執政者必須經常思考的問題。

最不需要未富先驕的心態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國力空前旺盛之際,社會上卻出現了幾個特殊的現象。一是孤立主義情緒高漲,人民不希望捲入任何外部衝突;二是宗教信仰極度昌盛,教會人口急劇增加;三是「美國意識」和對國家的自豪感異常強烈。

  這些現象之間看似存在著矛盾,但實際上卻與「美國進步」的思潮密切相關。越是發達,越是富裕,就越需要自我意識和精神信仰。這一點,同樣值得中國研究。

  中國在崛起,這是事實,但遠遠還不是強國。中國現在最需要的還是腳踏實地,最不需要的是未富先驕的自大心態。不論是對待自己的國人,還是在外交事務上,都應該如此。有些人以為中國現在可以與美國一較高低,但只要了解一下百年前的美國,人們就知道中國還差之甚遠。

  早在19世紀末,世界上就出現了「美國化」趨勢。一是美國的產品在世界各地受到推崇,即便是富國的國民也都以使用美國產品為榮;二是美國的政治模式紛紛被老牌政治大國所研究和模仿,包括法國在內;三是世界各地的移民大批大批地湧向美國。

  與上述現象相比,中國現在的產品、政治模式和社會制度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就顯得一目了然。因此,中國若要持續進步,就一定要看到並且承認自己的不如人之處。

by 杜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0 10: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