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敬仰那些偉人的說教,但我們仍然要過平凡人的生活。
對於死亡的接觸,令人深思,也令人覺悟。
生命在於一呼一吸之間。過去的已不可重複,恰如米蘭昆德拉所說:人類的最大悲劇在於經驗的不可重複性。而未來的則是妄想,是不可把握的,誰能夠百分之百地保證自己一定能夠活到明天?
「一切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佛洛伊德語)。他們深深地明了死是隨時隨地的事,所以,他們珍惜擁有著的每一時刻,並且讓生命在每一時刻最大限度地開放它自己。
瀕死的心情只是一種坦然,一種洞察,對於生存本質的洞察,以及對於人所具有的有限性的體認。
所謂人生的價值,意義,或幸福之類,實質上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你做了,而且全力地去做了你想做的事。
當我寧靜,並且以一種瀕死的心情來參與生活時,越來越體味到證嚴法師寫下的四個字:「當下即是」的意蘊,同時,也越來越體驗到生命的大歡喜與莊嚴,以及大千世界的盎然詩意。
所謂「領悟」,是拋棄一切執著於自我的心理,而以無限率直的心來行動的意思。
佛是寬容的,超越的。不存在善惡,是非,人我的分別,也不存在過去,現在,將來的分別。當下即是。當下的覺悟超越了一切。已發生的,只是業務的作用,有什麼可懊悔的呢?人只要坦然地面對這一切,讓心靈沉靜如盛開的蓮荷,那麼,任何命運都無法駕御他。
每人人有意無意做下的每一件事,都是種子,終有一天,要生根發芽。

傳說在時間的河流中,凝聚了人類的心愿與嚮往,有美麗,也有悲哀。
世事如煙,而冥冥之中,又彷彿有什麼在主宰我們。我們無路可走。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生生死死,我們依然是我們,一樣的情愛,一樣的貪慾,一樣的努力,一樣的尋求......
任何真正的宗教或信仰,都是要把人性升華到最美好最自由的境界,充滿著寬容的精神,充滿著超越的情懷,怎麼會一點點不同就大開殺戒,或將別人視作異教徒,加以歧視。
佛陀的教導集中體現在「四聖諦」,苦諦,染諦,滅諦和道諦。苦諦即一切皆苦,出生是痛苦,年老是痛苦,疾病是痛苦,死亡是痛苦,與不可愛的人結合是痛苦,與可愛的人分離是痛苦,得不到要求的東西是痛苦。染諦即痛苦有因,是渴求,到處尋找的緣故。滅諦是苦能滅寂,要完全消滅這些願望與渴求,讓它離開,驅除它,與它分離,不給它留下餘地。道諦即滅寂有道,應實行「八正道」,即正確的信仰,正確的決斷,正確的言論,正確的行動,正確的生活,正確的努力,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自我專心,以消滅痛苦。
所有的宗教,在它的源頭,其實都是基於生命本原的創造力的。
佛陀在他的講法中從沒有許諾為眾生實現塵世夢想。
就如老師在堂上演講深奧的知識,解決很大的困難,他並不是要學生崇拜他的能力,向他祈求一夜間可獲得這種能力,而是暗示他努力之後的結果,從而感召他努力。不過更為深廣的是,佛的大法力乃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感召和暗示。
佛對我們說:幸福在心中,歡樂也在於心中。物質的享受,成功的喜悅如春花秋月,轉眼即逝,惟心中常存寬容,喜悅,才可達致永恆。世人不懂幸福是一種心境,而並非一種享受,所以世人常多苦痛煩擾。

世間萬物總在不斷更替,花開又花落,月缺又月圓。世間的事多麼複雜,多麼煩憂,它蔽塞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其中感受痛苦。我們只有靜下來,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澄清下來,那麼,我們就會掌握生命的喜悅,心裡會湧起一種祥和恬淡的感覺,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不再煩憂,而是一個「妙」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沒有妒嫉,沒有貪婪,沒有私慾,因你這時心裡擁有一片寧靜,恆久不滅。
佛說:和命運分割,把他作為對手,是不智的。世人應以萬物為空,以心為妙法眼,與命運順應,不計得失,隨意浮沉,即可窺見生命的奧秘,看透命運的本身,而達致大歡喜的極樂之境。
站在西北敦煌的戈壁上,面對一片無邊無際沉默的黃沙,你可能會發現一座古老的殘垣,而當大漠的風吹起,你便在寂靜中聽見遠古的駝鈴,於天地間輕輕響起。這時遠處升起一縷孤煙,這是蒼涼。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7-11-30 10:14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