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富人經濟學與窮人經濟學 ——為什麼人服務是經濟學的大本大源
讀《經濟思想史:一種批判性的視角》札記
國家發改委研究所 夏小林 2007年9月5日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中心編者按:為了給當代中國經濟學界和中國改革提供參考思想,我們特發出夏小林先生這篇文章,經濟學是具有鮮明階層特徵的,為什麼人服務,歷來是各種不同經濟學的本質區別,夏先生對此做了大量研究,此文可提醒當今的中國社會,我們的現行主流經濟學到底走了一條什麼路子?是為富人服務還是為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中國已經需要重新思考這些年來的執行的經濟學原理了。]
2007年3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美國猶他州大學經濟學教授E K 亨特的著作《經濟思想史—一一種批判性的視角》(第二版)。它的英文版是2002年在西方推出的。該書展示了西方思想史上一種有趣的現象:
在古典經濟學等一些流派的文獻中,雖然不乏偏見,但作者及作品對於重大論題的價值、道德和意識形態取向一般都是一目了然的。另外,即使如馬爾薩斯(1766~1834)這位對於窮人持有明目張膽的嚴酷觀點的作家,以及贊同他的人口論的李嘉圖(1772~1823),都不標榜個人及理論的中立性,也不惜筆墨描述資本主義制度下窮人的貧困狀況,承認、分析和維護現實。這一類公開自身價值取向的經濟學可視為西方經濟學中的「顯教」。
但是,在19世紀新古典經濟學的先行者中,其價值、道德和意識形態取向明明白白的極右翼經濟學人,如英國人納騷?西尼爾 (1790~1864),面對激烈的勞資衝突和政府對工人的殘酷鎮壓,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的蔓延,欲率先大聲地宣告了要建立非價值、非道德、非意識形態取向的「經濟學」,並將其確立為經濟學的重要方法和規範,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廣泛。這種方法最重要的要求是,取消經濟學對惹起無窮爭論的福利(實際是收入分配)問題研究。同時,在學術爭論中,他又毫不含糊、一點不「中性」地把社會主義的主張貶為「窮人政治經濟學」,並予以否定。另外,他不「中性」地提出了極右翼的公共政策,如主張維持工人貧困、鎮壓工人運動、更為苛刻的《濟貧法》等等,以此來保障所謂的社會和「勞資和諧」。持同樣理論主張的法國人巴斯夏 (1801~1850),還進一步用宗教權威來表明經濟學的普世性質,並把資本主義交換中的自私行為看成實現社會「和諧」的機制,先於當今而首創《和諧經濟論》。
這兩人在學術和政策主張上的缺陷,在非社會主義的西方經濟學範圍內,也受到了一些著名人物的批判、挖苦和抵制。如20世紀新古典經濟學傳統的奠基人馬歇爾(1842~1924),在方法上也小心地「遠離」這種虛偽的西尼爾~巴斯夏現象,在理論體系中保留著收入分配和福利的內容。他並實地考察工人狀況,在理論分析中吸取了某些道德和社會哲學原理,對於窮人狀況表達了倫理方面的關注。雖然他不同意馬克思(1818~1883)的社會主義觀點,但他仍然這樣寫道:馬克思對苦難者的深切同情,永遠會博得我們的敬意。
在20世紀中、後期,那些在新古典經濟學中重新提出極右翼理論和政策主張的人(奧地利/芝加哥學派,或稱新自由主義),再一次大聲宣告了自己的經濟學的非價值、非道德、非意識形態取向。另外,他們在宣布自己保持「中性」時,和西尼爾的自相矛盾狀況一樣,也毫不含糊地提出了非「中性」的極右翼政策,如主張在富國解構工會、混合經濟和福利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全面推行私有化、自由貿易,甚至和依靠軍事政變上台,血腥鎮壓左翼和工人運動的智利軍政府等結成「神聖同盟」,並積極參與全面瓦解社會主義國家的活動等等。這種理論和政策主張的影響所及,使全球的貧富分化和其它各種社會矛盾,以及經濟增長與自然界的矛盾快速發展。當前,全球增長的極限不時閃亮紅燈,發展的遠景因資源、環境和貧困等問題日益嚴重而險象環生、模糊不清。奧地利/芝加哥學派極端觀點的公信力、影響力大為下降。
這些橫跨百多年歷史而聯為一體,試圖掩蓋自身價值、道德和意識形態取向的經濟學流派,我們姑且戲稱為西方經濟學中的「密教」。「密教」實質上是無密可言的,因為他們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昭然於世,頑強地在通過種種渠道影響各國的政府和精英們,甚至和陰謀、暴力勢力聯姻。所以,這種「密教」很矯情。
在中國,重複西方關於經濟學非價值、非道德、非意識形態取向的聲音也不時凸顯出來。在這類聲音的背後,不時也能夠看到極右翼的政策主張,以及對於倫理、公有財產合法性、多數勞動者合法利益和社會/政治民主的漠視。其某些言論,與西方的經濟學右翼或極右翼的主張如出一轍。而這些都在標榜經濟學無價值、無道德和無意識形態取向的中進行著。
經濟學果真「無德」、「無性」嗎?溫故而知新。魯迅也說過,知史,看現在洞若觀火。以下,通過《經濟思想史—一種批判性的視角》這本書,看看歷史是如何記錄和解釋這種偽善現象的,背後是否存在大本大源的問題,以及它對於今天的學術、政策交流有何啟迪。
這篇讀書札記分為四個部分:古典學派鮮明的價值取向;西尼爾虛偽的「中立論」;奧地利/芝加哥學派的偽善;右、左翼共識:經濟學的根本問題是為什麼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