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后WTO時期中國金融開放路線圖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1 04: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濟觀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WTO過渡期於200年12月11日結束。作為開放的重要一環,同時由於所負載的敏感和特殊含義,金融業的開放一直是爭論最多的領域。儘管如此,開放將如期而至。在《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正式發布之際,《第一財經(相關:理財證券)日報》推出「尋找中國的金融開放邊界」系列重點報道,將集決策者、學界和本報合力,全面跟蹤、記錄和解讀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現狀,探討中國的「金融開放邊界」,以期尋求在開放格局下中國金融業的成長之道、中國宏觀金融的改革之道和儘可能降低金融風險的審慎安全之道。

  在過去的28年,中國經濟一直運行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的軌道上。在過去10年,中國金融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顯著進展:一是匯率並軌,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的可兌換,並不斷採取更寬鬆和更對稱的資本管制措施;二是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情況不斷好轉,目前已經進入相對良性的穩健狀態;三是金融機構改製取得突破性進展,中資銀行的治理結構在加速完善之中;四是資本市場經歷各種波折,重新步入健康發展軌道;五是伴隨中國加入WTO承諾的到位,中國金融體系將全面對外開放,中國金融體系日益融入全球金融體系。


  那麼,后WTO時期,中國金融開放的路線圖又將如何?

  路線圖之一:銀行業開放

  從目前來看,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一是隨著銀行改制上市的逐步深入,銀行的內部治理結構日漸完善,對市場績效和風險日趨敏感。二是隨著外資銀行的准入,部分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不斷參股中資銀行,並在改善中資銀行的管理、技術平台和產品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部分外資銀行的在華分支機構不斷擴張,業務範圍隨之擴大,中外資機構之間競爭與合作加深。三是東南沿海的一二線城市以及這些城市中的優秀企業和個人高端客戶日益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四是薪酬激勵機制的設計越發成為焦點問題。

  要勾勒銀行改革的路線圖比較困難。后WTO時期外資銀行雖然獲得了個人業務的巨大發展空間,但同時也會面臨兩稅合併以及本土註冊等一系列新的挑戰。中資銀行儘管在零售金融方面面臨競爭壓力,但同時也面臨混業經營、國際化拓展等更多的機遇。因此,要衡量中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態勢相當困難。即便在最敏感的零售金融領域,由於外資分行本土註冊之後面臨董事會、註冊資金和貸款集中度要求等諸多調整,因此相信以公司金融為主的外資銀行未必會迅速註冊為本土銀行。即便是覬覦國內廣闊零售金融市場的外資銀行,也可能對中資銀行目前在個人業務中的沉重的政策性負擔缺乏足夠認識。

  因此,后WTO時期,中資銀行仍然將繼續主導國內銀行業。

  漸進地擴大人民幣對美元的日均波幅,並允許銀行和企業以保證金方式進行外匯交易,才是使做市商有更寬裕的自主定價空間、活躍人民幣衍生品交易的根本措施

  路線圖之二:

  金融混業經營和混業監管

  近年來,跨國銀行的經營出現了依託資本市場,銀行經營零售化、規模化、國際化和混業化的趨勢。國內金融機構也在不同程度上向上述方向靠攏。尤其就混業趨勢而言,以金融參控股為特點的混業經營已經在中國金融體系悄然涌動。后WTO時期,這種趨勢會由於外資銀行和投資銀行在國內的不斷擴張、滲透和兼并收購而日益激烈。

  混業經營的創新必然要求監管框架也隨之發生變化,目前漸漸浮現的改革線路圖是金融「超級監管者」的出台,這個金融「超級監管者」被稱為金融協調委員會。期望它的出現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呢?一是儲備戰略的制定,畢竟如何運用和管理儲備需要比現在《中國人民銀行法》當中的隻字片語更完善的框架;二是一行三會金融監管中的真空或者重疊地帶的協調問題;三是針對特定區域、機構和企業的金融試點方案的制定和執行;四是國家金融安全機制的決策和構建等。如果考慮到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規模的不斷擴張,那更有必要由金融「超級監管者」來處理在金融准入背後的複雜因素。但設立這樣的金融「超級監管者」能否達成上述期望的監管效果,還有待事實的檢驗。

  路線圖之三:匯率改革

  關於匯率改革的線路圖,我們認為以下方面將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攻堅戰。

  一是賦予外匯市場一級做市商更寬裕的定價空間。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的理論波動幅度為日均0.3%。如果實際運行中這個波幅不夠或者導致了其他負面問題,例如可能使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做市商制度和詢價制度難以取得顯著效果,那麼如此狹窄的政策帶使銀行難以設計出既能為客戶靈活避險同時為自身謀得豐厚利潤的人民幣衍生產品,甚至銀行也必須到境外交易才能滿足自身的匯率避險需求。因此,漸進地擴大人民幣對美元的日均波幅,並允許銀行和企業以保證金方式進行外匯交易,才是使做市商有更寬裕的自主定價空間、活躍人民幣衍生品交易的根本措施。擴大日均波幅並不需要時間表,也不需要複雜的技術準備,可以視匯市狀況隨時調整。

  二是活躍外匯零售市場的發展。比較嚴格的外匯實需原則很大程度上使得企業難以靈活運用外匯交易工具避險或投資,也限制了企業和個人的外匯交易需求。因此,如果企業的外匯零售市場交易不跨境,就可以適當放鬆實需原則,也沒有必要對零售市場的匯價波動、交易額度實施過於嚴格的管制。只有零售市場供求強勁,「藏匯於民」才能落地生根,也才能給更平衡的資本流動管理以及資本賬戶的基本可兌換進程創造良好的微觀基礎。

  路線圖之四:儲備管理

  今年將是中國連續第三年單年儲備增量超過2000億美元。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增長勢頭有增無減。簡單地推斷,在2008年二季度外匯儲備將超過1.5萬億美元,在2010年底則將突破2萬億美元。

  那麼,未來外匯儲備管理的線路圖何在?一是要界定適度儲備規模。一些研究認為,到去年底,中國的適度外匯儲備大致在6300億~7000億美元之間,基本平衡略有盈餘的儲備動態增長應當控制在每年GDP的2%左右。二是要創新富餘儲備管理機制。超出適度儲備以外的外匯儲備可以被稱為富餘儲備。要讓這些儲備在引進戰略物資、技術、人才以及國有金融機構改制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三是一定要形成外匯儲備的安全預警機制。

  目前看來,該機制至少應當考慮對應於以下八大因素:3個月的進口規模、100%的短期外債、25%的中長期外債、25%的外國在華直接投資餘額、100%的外國在華證券投資、100%的外商投資企業在華已實現而未匯出的利潤、25%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50%的央行票據餘額。

  路線圖之五:

  貨幣政策獨立性

  在匯率改革方面,需要更靈活的政策區間以及更寬裕的一級做市商定價權;在金融混業監管和儲備戰略制定方面,可能會浮現一個金融「超級監管者」;境內居民人民幣業務的漸次開放,使得外資銀行在華經營需要被納入一個更注重國家金融安全的框架。這些可能都隱含著貨幣政策獨立性進一步削弱、貨幣政策決策和執行向更高行政級別轉移的可能性。

  不僅如此,甚至目前央行一邊在結售匯市場釋放基礎貨幣以沖銷過剩外匯,一邊在銀行間市場上釋放央行票據以沖銷基礎貨幣的執行過程,難度也在日益加大。難度之一是央行資產的日益外幣化和負債本幣化,使得央行承受貨幣錯配風險;難度之二是不斷膨脹的央行票據。

  在後WTO時期,金融競爭格局的重塑、日益市場化的銀行體系、本外幣政策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牽制,決定了這一階段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將遭遇相當嚴峻的考驗。

  路線圖之六:匯金定位

  中央匯金公司,一個只有幾十人的小公司,已掌握著中國金融的半壁江山。目前匯金參控股的金融機構包括中行、建行、工行、交行等銀行,中銀、中金、銀河、申銀萬國、國泰君安、南方、華夏、華安等投行和券商以及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應該說,匯金的成功迄今為止仍然是破釜沉舟的偶然,對3家國有銀行的注資之所以成功,在於匯金把握了在人民幣業務完全對外開放之前完成對這3家銀行改制上市的有利時機。對券商的注資救助更是偶然,在股權分置之前,券商已經整體連續虧損4年,百餘家券商的凈資本只有四五百億元,匯金的介入純粹是為了避免將再貸款直接注入券商的權宜之計,而到了目前行情下則變成明智的投資。

  后WTO時期,匯金本身的改革不可能不影響中國金融業的版圖。第一,目前匯金一沒有透明的公司章程、治理結構和基本財務信息,實際事務基本集中在原央行官員手中;第二,匯金沒有派出董事的透明篩選標準,董事在銀行和券商董事會中的地位也不穩固;第三,匯金似乎不能根本解決改制銀行和券商中黨委會遠遠活躍於董事會的基本現實;第四,匯金也難以充分行使其出資人的權利,恐怕也難以承擔相應義務,例如出資人權利中最基本的人事權顯然不在匯金手中。

  因此,匯金作為一種臨時的制度安排,迄今是非常成功的,但匯金需要證明其自身模式的可置信問題和可持續問題。

by 鍾偉

鍾偉:男,江蘇溧陽人。經濟學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00: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