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三不主義」正建立在兩岸應以「相互不否認」為基礎,這正是其一廂情願之處。
馬英九 11 月20 日公布了外交政策白皮書,首次將競選政綱付諸文獻。馬英九強調在兩岸關係的基礎之上,以經濟實力拓展"活路外交"。
台灣外交一直受制於兩岸關係。現有的 25 個邦交國多半是因為台灣的金援才保持外交關係,兩岸的"凱子外交戰"歷時數十年而不變。馬英九意圖先在兩岸關係上取得突破,在對岸的認可之下,再以經濟實力拓展主要是非政治性的外交空間。
馬陣營很清楚當下台灣外交的最大關鍵在北京,於是制訂出這三步走的外交政策。一言蔽之,馬英九的外交議題無非三個: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兩岸簽訂和平協定,拓展台灣國際空間。這三項呈遞進式的步驟看上去很美,但都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前提之下——即對岸同意。
倘若馬英九如願當選,兩岸經貿在短期內不難實現突破,台灣萎靡不振的經濟或可從中再獲生機。單就經貿而言,國共合作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以兩岸經貿縮短海峽距離本就是北京的既定政策。如是,壯大台灣經濟實力之目的,雖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仍可達成。
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卻是難事。馬的立場是"不獨、不統、不武",前兩者正是目下現狀,"不武"卻略見幼稚。在北京"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和平協議立即會在飛彈問題上形成僵局。北京對連戰是放心的,對馬英九卻很難放心,和平協議的附加條件會讓馬陣營防不勝防。
馬英九認為兩岸應以"相互不否認"為基礎,這正是其一廂情願之處。九二共識的共識恰恰是"沒有共識"。北京還沒有計劃承認"兩岸對等的政治實體地位",所謂的"相互不否認"云云,國民黨政府——如果其執政的話——是非常弱勢的,這就是馬英九的最大難題。馬聲稱"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作為與對岸協商國際空間的基礎",沒有共識何談基礎?北京充其量會默認台灣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但絕不會在台灣返聯以及加入政治性國際組織之問題上有任何讓步。馬英九聲稱的"中國與台灣同時在國際社會存在",這不僅不會引起北京的興趣,反會招致更嚴重的質疑。在名器問題上,北京從來都是保守而強硬的。除非北京願意放棄"唯一合法代表"這句表述,否則活路外交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by 賈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