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們民族需要沉思的美德和習慣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26 16: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哲理人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人類的思考,有許多狀態。其中有一種狀態,叫沉思。

   沉思,不是出於物質的功利,而是出自心靈的需要。不是一時興來所至,而是已經成為習慣。不是著眼於枝節問題,而是著眼於自然、社會、人生的根本性問題。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進行深刻的思考。不是以任何人的是非為是非,而只是以事情的真相為是非。不輕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而是抵禦其他因素的干擾,在最艱苦最無助的情況下,也要把思考堅持下去。

  這樣的思考,必然具有強烈的穿透力,能夠拔開重重迷霧,把握事物的特殊本質;必然能夠透過種種假像,揭示人類存在的真正意義,揭示人性的真正需求。這樣的思考,必然具有非凡的集束效應,從石頭中生出烈火,溫暖著整個世界;從黑夜中生出光明,照耀著人類前進的道路。

古往今來,在世界各國,都有許多人,熱愛沉思。如古印度婆羅門教許多賢達,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思,古羅馬皇帝奧勒留,中世紀基督教學者奧古斯丁、尼古拉庫薩,近現代的帕斯卡、康德、梭羅、克爾凱郭爾,均屬於沉思之才。他們不慕榮華,不戀虛名,不辭勞苦,不畏冷言冷語,其中有的甚至過著獨身生活,皓首窮經,思索人生、社會、自然、宇宙的奧秘。用畢生的辛苦,終於換來豐碩的收穫。他們所著之書,成為人類文化經典之作,世代相傳;他們的教誨,像涓涓清水一樣,滋潤著無數熱愛真理的人的心田,給他們真理、希望和勇氣。

因為沉思如此重要,所以許多有識之士,讚美沉思。現代中國最有才華的學子之一張中曉說:「博覽別人的不同意見和思想,能夠有刺激思維能力、引起許多好的思想的好處,但是所引起的是另一些意見——相同的意見或相反的意見, 而不是真理。只有沉思,才能征服意見,說出真知灼見。」而印度詩人、偉大的思想家泰戈爾,則援引《蒙達迦奧義書》充滿激情的一段話,讚美熱愛沉思的人: 「他們是以充滿智慧的認識獲得最高靈魂的人;是在統一的靈魂中發現最高靈魂與內在我具有完美和諧的人;他們是在內心擺脫了全部私慾而親證最高靈魂的人;是在今世的全部活動中感受到他(最高神),並且已經獲得寧靜的人。賢者是全面證悟了最高神的人,他們已經找到了永久的寧靜,與萬物結合而進入宇宙生命中。」

簡單的思考,人人可及。在某一具體領域進行思考,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所以即使在科學落後、社會動亂、政治專制的時代,也會出現兵法、曆法、數學、文字、乃至刑偵之學。但沉思作為人類最高境界的思考,甚出現卻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需要許多現實條件。尤其與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密切關係。如果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嚴重缺陷,則難以有沉思現象的發生。中華民族重實用、重經驗、重棄同存異。在這種文化傳統下,固然有實用性的技術,卻難以有科學;固然有道德教誨,卻難以有倫理學;固然有八卦,卻難以有哲學;固然有「逝者如斯夫」的慨嘆,卻難以有宗教。整個社會嚴重缺乏沉思之風、沉思之才。在享受最多教育、因而最具備沉思潛質的知識分子中,一向具有太強的「學而優則仕」的心態。這使中國知識分子只能出現兩種情況:一部分人既而優則仕,既然仕了,就不必再學;另一部分人學雖優卻未仕,只有自嗟自嘆,或呤詩作賦,自娛自樂;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一心一意求真理、把讀書悟道當做人世間最美好的事,這樣的知識分子,歷來稀罕!!!

這種不重沉思的習慣,既使中國民眾的精神生活變得平庸、膚淺,除了從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尋找人生意義,除了從擁妻抱妾、飲食男女中尋找人生樂趣,除了從當官做老爺、騎在他人頭上作威作福中尋找自身生命尊嚴之外,便再也感受不到人生的其他人生意義、人生樂趣、人生尊嚴;也使一次次的災難的教訓、成功的經驗沒有辦法升華為真理和智慧,從而使幾千年過去,中華民族的文明仍然難以有太大的進步,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很不明顯。懶於沉思,短於沉思,是我們民族無法掩蓋的一大缺點。

當前的現狀又是如何?中國知識分子是否已經在自己的歷史中吸取足夠的教訓,變得更加熱愛深思了?我看不到有這種跡象!誰都把權力、利益、地位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而對自身的修養、社會的責任、真理的熱愛,卻認為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事。人人都想抄近路,依靠小聰明、小心計,投機取巧,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驚人成果,誰都不想坐冷板凳,誰都不想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地做學問。人人都只關注社會當前的發展、民眾當前的需要,誰都沒有站在更高處去俯瞰人性,深思整個人類的未來發展。人人都察言觀色,生怕得罪哪個官員,生怕得罪哪尊菩薩,生怕得罪千年不變的陳規舊俗,生怕得罪自己所在的社會階級、階層,誰也沒有勇氣和誠心以真實的自我面對大千世界。什麼都研究,什麼都要懂得一些,卻什麼都不肯深入,什麼都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次。與古印度婆羅門教許多賢達相比,與古代學者畢達哥拉斯相比,差了十萬八千里,與近現代西方學者如帕斯卡、康德、克爾凱郭爾相比,也相差了許多個檔次。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也會有一個個國學大師、學界新星招搖過市,營造出學術繁榮的假象,但這種學術假象的背後,充其量只是類似於《于丹論語心得》之類的心靈雞湯,過不了多久,就會被無情的歲月所淘汰;哪裡有真正有價值、既啟迪當代人智慧、又值得後代人尊敬的優秀思想文化成果?

我無意於勸導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都像古印度、古希臘、歐洲中世紀學者那樣,不食人間煙火、謝絕人世交往,只是以閉門苦思高深之理為業。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中國人,養成尊重沉思的習慣,並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翻翻古往今來一些聖賢的沉思之作,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我只是希望那些真正有才華、有靈性、足以在中國未來思想史、乃至在世界思想史佔據一席之地的那部分學者,能夠抵抗住塵囂的誘惑,經得起艱苦生活的考驗,形成熱愛沉思的美德和習慣,以全部身心投入探索真理,把獲取真理當做人生第一重要的事,當做人生幸福的最根本標誌。

只有沉思,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真理,而不為似是而非的謬論所欺騙。只有沉思,生命才會更真實的意義,才是人生更深刻的幸福。只有沉思,才能找到真正的強國之道,並使強國之道越走越寬。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4: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