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向松祚解讀全球經濟:全球經濟五大怪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22 18: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濟觀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俯視我們小小地球的經濟體系,奇怪而有趣的現象數之不盡,舉其大者,約有數端:
  其一、美、歐、日受次級債危機衝擊,如臨大敵,央行迫不及待大舉注入流動性,總額超過5000億美元;減息之聲此伏彼起,彷彿進入一場減息大賽。反觀中國,流動性過剩依然是宏觀經濟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從發行央行票據、特別國債、提高基準利率、提高準備金率到各種道義勸說、大幅度開放對外直接投資和各種信貸直接干預,再到成立國家級外匯投資公司和準備實施港股直通車,十八般武器輪番上陣難以奏效,流動性之洶湧波濤反而一浪高過一浪,黔驢技窮也。市場普遍相信:美聯儲將進入新一輪減息周期,人民銀行則早已進入持續升息周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二、主宰世界金融之最權威人士,其對經濟金融形勢之判斷,竟然飄忽不定、朝三暮四,彷彿牆頭草一樣。是金融局勢真的變幻莫測?是他們真的沒有找到透視全球金融本質之基本線索,還是現實利益迫使他們不斷地改變立場?遠的不說,就在幾個月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始終強調美國經濟之最主要威脅是通貨膨脹。他說「最近數月,減息的可能性壓根兒就不存在。聯儲的政策選擇不是是否減息,而是是否加息。」話音未落,次級債危機突然降臨,聯儲被迫降低貼現率和聯邦基金利率,華爾街歡呼:聯儲終於屈服市場的壓力!無獨有偶,被全世界廣泛尊崇為「格老」的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今年年初在紐約宣告:美國住宅市場最糟糕的調整時期已經過去了!然而就在上個月,美國財長鮑爾森卻說:住宅抵押信貸市場最壞的時期可能還在後頭!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
  其三、全球主要央行言行不一、令人困惑;市場人士與央行之立場更是行同水火、令人費解。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中央銀行一方面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一方面卻繼續聲稱經濟之主要危險還是通貨膨脹。英格蘭銀行總裁反覆強調潛在通漲;今年九月十八日聯儲降息之前,伯南克出席多次會議,卻避而不談政策走向;儘管他最近宣稱要採取一切措施挽救金融市場,然而,他長期致力對付通漲之立場是否真的改變,依然存疑;日本央行副總裁公然提出批評:央行注入流動性之政策,只會助長更大的資產價格泡沫。相反,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市場人士,卻強烈要求聯儲繼續大幅度降息。早在去年11月30日,《華爾街日報》就有大字標題文章:「聯儲主席與華爾街觀點大相徑庭」。生活在同一個星球,面對同樣的金融市場,為什麼大家對金融趨勢之看法如此南轅北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四、所謂全球流動性過剩,似乎已經是各方人士之共識。從幾個簡單數字來看,確乎如此。摩根斯坦利亞太區主席斯蒂芬·羅奇,是全球金融市場資深敏銳之觀察家,長期擔任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者。他說全球總的信用規模超過440萬億美元,以60億人口計算,人均信用規模超過7萬美元!再以今年中國信用擴張為例,儘管央行不斷收縮流動性,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體系新增貸款就達到2.6萬億人民幣(監管機構核定的全年貸款規模是3.5萬億),其他形態的信用擴張究竟多大,很難統計。易言之,全球信用之存量規模和增長速度極其驚人。然而,流動性過剩之表象(或「錢」太多之表象),卻與如下兩個基本事實形成異常鮮明之對比:(1)全球整體真實經濟增長速度並不高,根據多個權威機構之估算,即使將中國奇迹般的經濟增速算進來,過去三十年裡,全球真實財富之增長速度平均不到4%。格林斯潘的估算結果是:過去15年裡,美國真實勞動生產率(以每小時真實產出計算)增長速度不到2%;(2)找不到資金、無法獲得信貸支持,是困擾絕大多數創業者、數之不盡中小城市和廣袤農村發展的長期痼疾。我們要問:所謂全球流動性過剩或「錢」太多,究竟是什麼意思?那「過剩」的流動性或金錢是從哪裡來的?又跑到哪裡去了?
  其五、最近數年,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焦點之一是人民幣匯率升值。2005年開始美國財政部開始發表《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斷言人民幣匯率大幅度升值是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和所謂「全球失衡」(GlobalInbalance)的基本藥方。迄今為止,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接近10%,美國貿易逆差未見任何改善,那不知所謂(即沒有明確定義)的「全球失衡」,似乎越來越嚴重。殊不知,圍繞人民幣升值之怪論竟然真的層出不窮。最近,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怪論,說要遏制通漲,只要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即可!國內亦有學者附和此荒誕不經之謬論。還有人說:中美貿易不平衡之所以未見顯著改善,乃是因為人民幣升值不夠。依照此類論者之邏輯,似乎只要人民幣匯率急劇升值,世界經濟就萬事大吉,人民幣匯率成了挽救一切經濟病症之靈丹妙方:解決貿易不平衡靠它;改善全球失衡靠它;遏制通漲靠它;促進產業升級靠它。嗚呼!我不明白:今天的經濟學怎麼成了這個樣子?
  個人之見,欲理解今日世界經濟,首先必須解釋上述五大怪現象;欲解釋五大怪現象,首先必須透徹認識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之基本制度安排。我深信:一切經濟學,歸根結底是制度經濟學。

by 向松祚

向松祚, 早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歐元之父」、國際宏觀經濟學奠基人、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傑出校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華友世紀的創始人之一。著作:《產權理論和企業制度》、《張五常經濟學》、《不要玩弄匯率》、《對美國政府說不》,翻譯出版六卷本《蒙代爾經濟學文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2: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