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北大教授陳平原:大學公信力為何下降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16 15: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索|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2007年11月14日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冰點》特約撰稿 陳平原

    前兩年剛去世的法國思想家德里達說過:「大學存在於它企圖思考的世界之中」,應當承擔起責任,組織一種創造性的抵抗——「抵抗一切(對大學)的重占企圖,抵抗一切其他形式的主權形態」。這說來容易,實際上卻很難做到。作為大學教授,你乃「體制中人」,能深刻地自我反省嗎?尤其在當代中國,談論大學改革,涉及理想與現實、中國與西方、制度與精神、個人與國家等,遠不只是制訂若干「操作手冊」那麼簡單。

世人引用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多從進取的角度,強調自家確有所得。我則傾向於保守——即便有所見,也必定會遮蔽事情的另一面。這裡牽涉的,不僅僅是思想立場,還有趣味、修養等。有些盲點容易意識到,有些則很難超越——比如緣於「學科」的偏見。

現在大家都談大學,真的是「眾聲喧嘩」;我的思路很明確,首先追問是誰在說、說什麼、說給誰聽。校長、教授、學生、家長、文化記者、教育學家、政府官員等,各有各的教育理念,各有各心目中「理想的大學」。這種職業、學科、方法、文體等的差異,直接影響我們談論大學的視野與姿態。我很坦然,事先聲明:這是一個大學教授(不是政府官員)、人文學者(不是經濟學家),從「文化的觀點」(不是「經濟的觀點」或「政治的觀點」)來談論作為一種組織形式的「大學」。

這裡所說的「文化的觀點」,是借鑒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主編的《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的思路。不是孤膽英雄包打天下,而是集合八個不同學科的學者,從歷史的觀點、政治的觀點、經濟的觀點、組織的觀點、地位的分析、文化的觀點、大學的科學活動、政策的觀點等來談論現代大學。作者認為:「這八種想象和研究高等教育系統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系統是怎樣運轉的,為什麼這樣運轉,它們怎樣和為什麼與社會的某些其他部門聯繫起來。」

美國密歇根大學原校長詹姆斯·杜德斯達在其所撰《21世紀的大學》中稱:「大學作為我們的文明中的一個社會機構保持了其輝煌而持久的地位。在一千多年中,大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堅守人與傳承者,曾經改變了它所在的社會,甚至成為變革中的巨大力量。」過去如此,將來也不例外——為了達成此偉大的目標,「我們需要在大學的內部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更大的努力」。可是,「更深層次的反思」,我們做得到嗎?大學有自身的利益,其繼承傳統與生產知識,並非絕無私心。或陷入繁瑣的日常事務,或跳不出體制圍城,我們能認真審視已成「龐然大物」的大學嗎?有民間辛辣的譏諷(「這年頭,教授搖唇鼓舌,四處賺錢,越來越像商人;商人現身講壇,著書立說,越來越像教授」),有官員機智的辯解(中國教育的成績和缺點,是「十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關係),也有不著邊際的表揚或謾罵。總的趨勢是:大學的公信力在下降,所謂的「師道尊嚴」,也正迅速淪喪。

作為人文學者,我希望以建設者的姿態、批判性的眼光,來「直面慘淡的人生」,談論中國大學迫在眉睫的五個問題。

一、調整「大躍進」心態

去年年底,我曾撰文,答《國際先驅報》記者問,引馬玉濤的成名曲《馬兒啊,你慢些走》作為標題。可惜文章發表時,被裁成好幾段,穿插進各種問答中。為何需要 「慢些走」,並非像那歌里唱的,「要把這迷人的壯麗的景色看個夠」,而是擔心跑得太快,步伐不穩,那樣會摔跤的。暫時停下來,或者放慢腳步,是為了更好地思考、反省、調整步伐。

辦大學和辦企業不一樣,不可能立竿見影。人們常說「百年樹人」,辦學要有長遠的眼光。都想今年投錢,明年見效,很快就「世界一流」,用辦企業的思路來辦大學,導致中國的大學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傾向。像填鴨子那樣,填食、催肥、打激素,讓大學迅速膨脹,這樣做效果肯定不好。

最近十幾年,中國的大學教育熱火朝天,從上到下都在搞「大躍進」。好處是,大家都有幹勁,想把大學辦好;不好的呢,是大家都「迫不及待」。錢已經給了,怎麼還沒得諾貝爾獎?北大、清華怎麼還不是世界一流呢?整天逼,逼急了,就會搞花架子;逼急了,學校就得造假。其實,中國的大學,只要認準目標,找准方向,不要走太多的彎路,步步為營,就一定能辦好。

有些事情,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現在的問題是,公眾對大學傾注了過多的感情。這種相當情緒化的「關愛」,使得大學疲於應付,很難平靜地思考涉及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以我的觀察,所有的大學校長都怕傳媒,其決策多少都受社會輿論的影響。過多的輿論關注,其實不是好事情。因為,公眾不太了解大學運作的特點,大學該怎麼辦,困難在什麼地方,路該如何走,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而且,公眾特別希望你一口就吃成個大胖子。可你知道,要辦成一流大學,並不容易。我承認,最近十幾年,中國的大學教育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這個進步不像公眾想象得那麼大。而且,你也別指望這種狀態能在短時間內改觀,比如,突然間殺出一匹黑馬,讓中國學人大長志氣。期待太高,做不到,特失望,說話的口氣就越來越峻急。

教育行政機關以及以媒體為代表的社會輿論,給大學帶來了雙重的壓力。眼看著逼急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在「大幹快上」。我有點擔心,這樣做,不踏實,不從容,效果不好。辦大學,需要膽識,更需要汗水,老老實實地辦,別老想著創造奇迹。具體到教學和科研,現在是,浮躁之氣瀰漫整個中國的大學校園。各種考核、評獎、爭項目、奪排名,目不暇接,以致師生們沒有了認真讀書思考的時間。這感覺很不好。因為,心境浮躁,對於從事專深的學術研究非常不利。大學校園裡,沒有人散步,全都一路小跑,好像趕地鐵,這樣的氛圍,對大學的長期發展不利。以前進了大學校園,會覺得很清靜,現在進了校園,覺得和外面沒有多少區別。如果教授和學生都無法沉潛把玩,只滿足於零敲碎打,不可能出大成果。目前這個狀態,基本上是制度逼出來的。大家都想把大學辦好,可欲速則不達——不是說壓力越大,管理越嚴,就越能出成果。

因此,我一直呼籲:給教授和學生們留點讀書的時間,給大學留點成長的空間,這比拚命地拔苗助長、胡亂「掌聲鼓勵」要好。學現代史的都知道,五四運動中,蔡元培曾引《風俗通》中的一句話「殺君馬者道旁兒」,作為辭職時的理由。以目前中國大學的水平,很難承受政府及公眾迅速變成「世界一流」的期待與厚愛。還不如把腳步放緩,把路走正,那樣的話,中國大學或許還能走出自己獨特的風采。

二、反省過分「世俗化」傾向

北京 大學1993年的拆南牆,以及2001年的重建南牆,都曾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為什麼?前者象徵著北大走出象牙塔,從注重政治與學術,轉向強調市場與社會。至於後者,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整治大學周邊環境」,而是意識到此舉確實衝擊到北大的教學及科研水平,使得原本以學理深厚、思想自由見長的北大,也逐漸變得急功近利起來。十幾年間,以北大為代表的中國大學,左衝右突,上下求索,努力在精神價值與世俗利益的巨大張力中,尋求儘可能穩妥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要說中國大學之過分「世俗化」,有幾個觀察角度:第一,強大的資本力量,憑藉大筆捐款而影響大學的具體決策乃至辦學宗旨,這樣的例子,在中國還很少見。第二,大學為了「生產自救」,主動走向市場,籌辦大小公司以及各種名目的培訓班(如「董事長國學研修班」等),這方面,各大學各顯神通,多少都有斬獲。第三,教育行政力量強力介入,使得各大學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自主」。這是中國大學的特色,擺在面子上,誰都無法迴避。第四,隱約存在著的學術與權力之間的相互交換,比如大學送現任官員博士頭銜或教授職稱(通過合法手段),敦請有魄力且有資源的退休官員出任院長或校長。後者現在很時髦,不說投桃報李,就算全都出於公心,此舉在為大學帶來豐厚人脈,使得其日後「好辦事」 的同時,也帶進了某些官場氣象,讓大學里「行政主導」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正所謂「有樣學樣」,今天中國的大學,變得越來越像官場了。

前面提到的美國密歇根大學,因是公立大學,必須接受政府的檢查與指導,校長及教授們抱怨「行政權力過度約束」,因此,杜德斯達在《21世紀的大學》第一章緒論中,專門討論「政治力量對大學管理和使命的過分干預」。可他說的那些事,比起中國的大學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行政力量的過度干預,以及大學中人的曲意逢迎,導致今日中國一些大學混同於官場。風氣陡變的結果是,大學校園再也不是清凈之地,更談不上「聖潔」二字。過於世俗化的,除了辦學理念,還有教授、學生的精神面貌。大學中人,本應追求獨立人格以及自由表達的權利,但在商業以及行政的雙重壓力下,這種「聲音」已逐漸消失了。

這就說到人們常常議論的大學是否需要「圍牆」。在我看來,圍牆分有形的與無形的兩種。有形的圍牆,歐美各著名大學或根本沒有,或不很明顯;可不管置身於中小城市(如哈佛大學、海德堡大學),還是大都會(如哥倫比亞大學或巴黎四大),人家的校園都很幽靜。而今日中國大學校園之「熱鬧」,讓人嘆為觀止。我們的校園,有高大完整的圍牆,但根本擋不住商業大潮以及世俗口號鋪天蓋地,以至你想「躲進小樓成一統」,都很難做到。大學與社會的「零距離接觸」,以及高校的過分世俗化,使得圍牆裡頭的教授與學生,都很難再有一顆平靜的心,踏踏實實地做學問。

今年3月,我在《瞭望周刊》發表《大學以精神為最上》,批評當今中國的大學「太實際了」,沒有超越職業訓練的想象力。校長如此,教授如此,學生也不例外。 「大樓」不能取代「大師」,這是目前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我想補充的是,「學問」不等於「精神」,辦大學,必須有超越技術層面的考慮。學校辦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論文、專利、獲獎等,還得看這所大學教師及學生的精神狀態。好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記得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這樣開篇的: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請允許我套用:大學以精神為最上。有精神,則自成氣象,自有人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1: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