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三國閑話系列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16 08: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三國閑話·二喬
關於二喬,我知道他們的父親是喬玄,太尉。也就是中央軍委主席。亂世擾擾,太尉下崗。女兒被幾個割據政權的小流氓看中,娶回家去。我在想象周孫二郎抱得美人歸時,總是容易聯想到山大王去娶壓寨夫人。據說二喬還歡天喜地,自以為得了郎君。如此如此……
可是我在看三國志時,清楚的看到了這一句話:玄謂公(曹操)曰:吾閱人眾矣,無如公者。請以後事托之。
這裡的後事,就是說他的妻子兒女了。
這樣一來,聯想到曹操的要娶二喬回銅雀,似乎也是順理成章。我不知道如果讓喬玄在赤壁之戰時再來選擇一下兩個女兒的夫婿,他會做何選擇。因為他早在赤壁戰前就過世了——演義中說他撮合劉孫婚姻,壓根是老羅胡吹。
我說這麼多,實際上很不識趣。因為我實際上是在把一段完美的愛情故事拆散。這就屬於居心叵測一類。前蘇聯的電影有個固定模式,就是男女誤會,最後重歸於好。對於這情節敢有置疑者就會被批評教育,甚至當政治犯。這就是因為他們不夠識趣。
在一個完美的情境中,二喬與周孫的感情故事,湮沒於滔滔歷史之中,秀麗唯美,遠望去,就象一幅波光流動的水彩畫。如此綺麗如此優雅。真是英雄美人。
我只是偶爾想這麼一個問題。周郎死時三十六。孫郎死時二十六。這兩位夫人,青春年少,而且又是國之貴戚,壽命長得很。那漫漫長日,她們是如何度過的?
她們偉大的丈夫如流星逝去。留下她們孤寂度日。漫長故事。
大江健三郎在《性的人》一文中,說到一個寡婦。在海邊的漁村中,被村人監視。她只能日以繼夜的磨米。她的痛苦,無法言喻。

我想到了曹操。那個文章武略的豪傑。他臨死前,讓他的妻妾們住在銅雀台,賣絲履度日。這是他的吩咐。我在讀這段時,略微感到一絲暖意。
江東佳人,綽約風姿。身前生后,除了周郎和霸王,誰又真正把目光真正投注於她們身上?
我們在看歷史時,總是在一些優美的故事中,忘卻了她們的寂寞。
寂寞。
終究逝去。不再回來。
杜牧曰: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三國閑話·露臉持續時間最長的男人
在三國中露臉延續時間最長的男人是誰?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會猜孔明、孟德或者劉備之類,甚至有人猜趙雲。不過,就象娛樂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我要嬉皮笑臉的說:錯!
然後神秘西西的給個答案:
廖化,廖元儉。

從第二十七回露臉一直到一一九回死掉,一共九十三回有他的名字。那是大約公元200年到公元263年,一共63年時間。
廖化第一次出場是老羅苦心安排的伏筆。關羽帶在橋頭很酷的和曹操告別了——人曹操都差點哭了,關羽還一副酷樣受不了——一轉頭,嫂子不見了。這事細想是TMD真有喜劇效果。關羽到處哭著喊著找嫂子,忽然,一彪人馬出現,廖化派人來把嫂子送上了。只見:
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 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纔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
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關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於車前問候曰: 「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關公問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

這一段文字首先我們必須懷疑其真實性:這小子是做賊的,武藝也不是十分了得,居然還能盤踞在離許昌三十里地的地方,顯得曹操的治安保衛工作搞的很不好嘛——你能想象現在有一夥武裝匪徒盤踞在中南海十五公里處嗎?——其次,假使是真的,那麼我們也可以想象:廖化那年應該是十五六歲——否則他很難在六十二年後還隨姜維出征——劉備倆老婆至少三張了,廖化又不是謝停瘋,看不上兩個老女人是應該的。然後為了攬交情或是為了避免兄弟們看老太婆反胃所以送下山來,順帶還請關羽帶他走。不過關羽似乎洞悉了他的陰謀,沒收他。廖化的第一次出場至此結束。
然後,一直迂迴到了大約四十多回后,也就是在六十回上下,廖化在劉備興兵入川之際出現了。被安排為副將,助關羽守荊州。

然後,定成都,破漢中,都沒他的戲,連關羽這裡難得的好戲單刀赴會和水淹七軍都沒他什麼事。一直到關羽走了麥城,廖化單騎出去要救兵被孟達彈掉,廖化「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也挺丑的。
然而,一直到諸葛亮出師北伐,我們看見了廖化的名字: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
飛衛將軍屬於雜號將軍。
順便提一下漢將軍制。我個人的認識來看:
大將軍為最上
其下:車騎,驃騎,衛,三將軍並列
再下:前後左右四將軍
再下:四征(東南西北)、四平、四鎮、四安。
再下是雜號將軍:什麼定遠拉,討逆拉,什麼什麼的。
蜀漢:大將軍那時是諸葛亮,驃騎馬超已死。車騎是劉琰(捎帶說一下,車騎夫人與劉阿斗有一腿)。
扯遠了。廖化那時是個小將領。算一下他那年已經年過四十了。顯然未立過什麼大功勞。
六次北伐,廖化的功勞一次次的遞增,老將領一次次的死掉,終於在六齣祁山時,廖化在木牛流馬一戰中,追擊司馬老兒到樹林,取的頭盔一個。雖然魏延「口出怨言」,廖化還是取得了頭功。
我想那夜,廖化一定睡不著。二十多年的從軍生涯,他終於得了個頭功。大家如果讀了二十多年書一共才得了一次全班第一,一定也很興奮是不是?
然後,星落秋風五丈原,蜀漢龜縮十年後,249年——那年廖化至少過了六十了——他作為蜀漢年輕一代將領——也四十九歲了——姜維出師。他的地位在軍中僅次於姜維和夏侯霸。可以想象他當時的感覺。
這也就是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在姜維手下,他未必很得志。姜維為人很好,但是有一點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而最大的問題是,他不是孔明。孔明的威信是數十年積累而起,姜維卻是憑藉自己的自信。
我想,廖化在旁看著姜維發號施令時,會否恍惚想起三十年前的孔明,五十年前的關羽?在傳奇的將軍身邊做過事的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記憶。
然後蜀漢亡了。廖化「憂憤而死。」
結束了。

捎帶說一句,他死時已是車騎將軍。
我閉上眼睛想著這個人的經歷。真的是聯翩起伏,恍如雲煙一樣。他目睹了整個時代。那時代的長壽者中,張昭只了解了上層社會,阿斗只了解了孔明出山後的時代。那個時代留存的唯一一雙眼睛,或許就來自於這個人。他生於黃巾起義前後,用他的雙眼淡然的巡視這個世界。他做過山賊,做過軍人,了解了自上而下的整個社會體系。或許他不自覺,但是他實際上已成為窺探時代的一雙眼睛。

從山賊,到飛衛將軍,到左將軍,到車騎將軍。一步步輝煌上升的歷史,一部殘破而泛黃的史卷。如是而已。他目睹了一切,或許在新的時代會有新的驚喜,但他的心留在了過去,留在了他一直為之奮鬥的蜀。於是他死了。平和安靜的死了。他所追慕的時代是關羽張飛趙雲孔明的時代,在荊州作為一個普通將領的時代。在他死去的時刻,阿斗正在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風雷動變化瞬息間,英雄淚如何說從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9 06: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