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三點連一線 台灣民主選舉的「酸甜苦辣」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15 07: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政解讀|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今天就說三件事,並且全部是關於台灣的民主選舉,從這三件不相關的事情,看看走過了將近20年的台灣民主化道路,對身在台灣之外的我們會有什麼啟發。

1、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出爐

上周,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甫一出街,輿論驚訝之情溢於言表,中央黨部所在地的八德大樓更是謠言的集散地,一份平衡黨內利益糾紛的妥協名單引出的話題遠不止選舉議題那麼簡單。為了應對2008的單一選區兩票制,藍綠都有不能輸的壓力。但相對於吳伯雄豁出老命,同樣是黨主席的陳水扁就舒坦多了,手握行政資源,協調起來算是得心應手。
這張圖中就是民進黨2008不分區立委的名單,名列榜首的人或許你聞所未聞——陳節如,這是哪號人物?竟然比鼎鼎大名的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還大條?陳節如: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理事長,社會福利團體中的活躍人士。而且是謝長廷推薦,陳水扁指定第一名。


這份後來被蘇貞昌形容為:「比國民黨好」的名單到底好在哪裡?

其一,除了圖中名字前有星號的人選之外,其他上位的候選人都是經過民主票選,較之國民黨完全流於密室的協商能夠服眾,兼具堵塞悠悠之口。

其二,對比藍綠兩大黨的頭名狀元:王金平、陳節如。政壇老油條怎麼看都比不過一個長期從事弱勢群體的社會福利人士強吧?

不過蘇貞昌實在沒什麼值得自豪的,因為有一點差別是國民黨沒有的。名單中第8名薛凌涉及陽信銀行內線交易罪嫌與背信罪等,日前連同丈夫陳勝宏一起被台北地檢署落案起訴,排在薛凌之後的高志鵬就不用說了,貪污、關說,檢察官連具體求刑日期都說白了,還有一位也是名氣強強滾——前民進黨主席游錫堃,特別費官司還沒過堂呢。一口氣三位被檢調起訴的名列其中,國民黨還真是應該自嘆弗如了。

明年的立委選舉是單一選區,所以區域立委廝殺激烈,寸土不讓。而制度設計的「兩票制」的學問就在不分區立委中出現了。所謂「兩票制」,除了一票投給你所在選區的區域立委之外,還要投一張政黨票。選舉選的都是人,哪怕是政黨票也不能只看黨,所以這些由政黨舉薦的不分區候選人就是選民看菜吃飯的依據。形象牌此刻就顯得格外重要,類似弱勢群體、少數民族、學運社運、基層勞工、女性都是符合社會期待的人選。

然而,正因為單一選區的戰況白熱化,在野的國民黨早已呈現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為了擺平內部利益衝突,吳伯雄沒少花心思折騰這些人,結果一份充滿妥協、讓步的名單還是被罵得滿頭包。

多年以來,地方實力派擠入立委選舉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藍綠各黨也樂得這些人開疆闢土、攻城掠地,因為無論如何225席的大蛋糕也足夠分的了。但自2005年末代任務型國民大會通過修憲,對立法院立委席次「痛下殺手」攔腰砍半,使得最初促使國會提升效率的美意,由於摻雜了政治利益而複雜起來。所以,基於「物以稀為貴」的真理,立法委員就成了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的大肥肉了。


2、鄉鎮市長由民選改官派
台灣行政院本月7日通過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準備提報立法院審查。不過案子還沒進立法院的大門,國民黨立委就罵翻了。到底為什麼呢?
負責執行《地方制度法》的內政部解釋道:「本屆鄉鎮市長及民意代表任期屆滿后,不再辦理鄉鎮市選舉,今後統一由縣市長派任。」行政院長張俊雄更是強力為政策辯護:「此次修法取消鄉鎮市自治,配合精省作業,將政府層級精簡為二級制。」

且聽行政院言之鑿鑿,但反對者拿出中華民國《憲法》準備封殺。這部憲法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強制規定中華民國所轄地域擁有地方自治權,中央政府不得無故干涉地方政府施政,藉此落實約束行政濫權等制度性腐敗發生,同時有效保障憲法賦予人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不過說到底,這其中選舉因素是最重要的,依目前的選舉體制,除了總統、直轄市長、縣市長都是直接選舉外,鄉鎮長也是民選的,而且國民黨執政時期長期扶持的地方政權和既得利益者,一多半都是藍大於綠的格局,尤其在綠色大本營的中南部,傾向國民黨的鄉鎮長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縣市綠色執政的選舉缺陷。地方政權藍綠比例失衡的局面有望扭轉,三級民選政府體制也可變更為中央、地方兩級制。

有一點需要指明,這主意的始作俑者並不是民進黨,而是李登輝任內「國家發展會議」定下的憲政體制改革目標。但李登輝顯然只對廢除宋楚瑜的台灣省政府熱心,對地方樁腳的勢力範圍,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是得罪不起的。

3、選區資源分配不均 立委選舉M化現象嚴重

M型社會現在一般被用來形容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現象,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等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義難題。但以往只限於經濟、民生領域的M化現象,正隨著單一選區延伸到政治選舉行列,並且還有日益惡化的趨勢。
舉例來說,在台北市行政區劃內,立委選區居然比市議員選區還小,搞得一個中央級民意代表必須放下身段打起「里長」級別的選戰,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得事必躬親,有些市政問題連市議員都懶得管,立法委員不但得陪笑臉,還要承諾何時解決。如此可笑又可悲的橋段正在一個又一個選區發生著,選區劃分不均導致最高民意代表放棄國家大政的監督不顧,越俎代庖地干起了里長的活。豈是一句「殺雞焉用牛刀」就可形容。

類似台北縣板橋市,小小的地方要選出兩席立委不同,新竹、宜蘭這些幅員、人口大縣,滑稽到只有一席立委的配額,結果一個立委候選人比選個縣長還麻煩。不僅要為沖高得票率到處造勢,還得為了50%的過半門檻,絞盡腦汁地尋思著「深入敵營」策反。累掉半條命,還未必有效。

除了選區分佈不均,藍綠板塊的移動也有兩極化的M型態勢。從我們對於台灣地方政治版圖的常識性了解就知道,一般都是以濁水溪為界,越往北越藍,越往南越綠。2008之後,在選區本身就先天不足的條件下,北北基(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將會出現一個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服務十萬選民的荒唐局面,而台南縣市以及高高屏(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也是一個國民黨籍立委服務成千上萬的藍色選民。

如此發展下去,綠色從北台灣滅亡,藍色絕跡於南台灣將是民主憲政下的台灣最具諷刺意義的一幕政治悲劇。
這三件事從表面上看互為獨立,沒什麼關聯。但卻有內在深層次的民主化危機——民主的數量和質量。一個民主的普世理念就是選舉,直到今天,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選舉是直接表達民意的有效途徑這種說法。

自國民黨宣布解嚴,民主化趨勢之下,總統直選雖然到1996年才開放,但自台灣省省長開始的基層地方政權直接選舉已經步入正軌。1996年前,台灣成年合法選民可以憑自由意志選舉——村裡長、縣轄鄉鎮市民代表、縣轄鄉鎮市長、縣及省轄市議員、縣及省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直轄市長、台灣省議員、台灣省長、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等十一個類別。1996年,開放總統副總統直選,增加至十二個類別公開選舉。

可是,你會發現,時下的台灣人手中根本沒有我以上提到的這麼多選舉類別。事實上,從李登輝執政晚期,廢除台灣省政府建制開始,台灣省長、台灣省議員的選舉事項沒了。2005年,最後一屆任務型國民大會閉幕後,國民代表也宣告進入歷史。加上上面第二點中《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如果通過成法律,那麼鄉鎮市長、市民代表也將退出人民直接選舉的行列。

此外,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制度,使原來十萬人選一名立委,擴大到二十萬甚至三十萬人中才有一名立法委員,形同選舉權被技術性壓縮。人民的憲法權利在無形中被剝奪了。

我們需要思考除了統獨、省籍、藍綠等意識形態給台灣帶來的深重災難之外,他的民主體制也是一個側重點。為什麼民主化走過20個春秋的台灣,民主的進階步伐如此緩慢?在選舉數量被壓縮后,民主質量的淪落、選舉風氣的惡化、憲政秩序被刻意忽略怎麼就成了民粹化、口水化選舉的必由之路?先天不足的民主跛腳之外,台灣的政治體制還缺了什麼?
其實,台灣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細細探究。大陸人更應該知道如何從失敗的民主中找到教訓,民主不會從天而降,人民的民主意識和素養也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澱。

「一個民族的落後首先是其精英的落後。而其精英落後最顯著的標誌就是他們經常指責人民的落後。」看了這句話,我想說,台灣不只有陳水扁、馬英九、謝長廷、李登輝,還有民主這個好東西。

by Bonnae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23: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