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台灣政治不外乎:亂、雜、鬧。這些印象固然是由於台灣從政者不成熟的政治表現,但更廣泛的原因還是台灣民眾沒有培養起良好的民主選舉的素質,選民傾向於民粹化、簡單化看待政治事件,反倒幫了一群無能、無恥的政治流氓大行其道。遂立法院經常出現拳頭揮舞、高跟鞋齊飛的畫面就不難理解了。
時下公投入聯的話題繼續拉扯,中美台三邊關係激蕩之餘,我卻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傾向入聯、返聯公投都只是藍綠陣營為贏得2008總統大選不擇手段拉抬選情的手段,尤其在陳水扁公開宣稱:「3月22號以後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更坐實了多數人認定台灣選舉高於一切的論調。
有人認為:「馬英九關於入聯的策略完全正確,尤其在本次選舉中。」(詳見文後鏈接)國民黨拿香跟著拜的戲碼是反制綠營每逢選舉都打出「外來政權」、「不愛台灣」的旗號,被逼無奈下出招跟進。如果算上稍早前國台辦私下透過國共平台勸說國民黨高層的傳聞,以及先前國民黨發言人蘇俊賓在香港香江論壇上的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講都足以證明馬英九夠本土,國民黨正在逐步脫離外來政黨的形象,加速連接本土,為其二次政黨輪替的短期目標並最終實現政治轉型的最終成功奠定基礎。
昨天晚上(9月18日)我看了《解碼陳文茜》,湊巧陳文茜也在談入聯公投的話題,但她卻給出了不同於主流輿論的觀點——族群。選舉是誘發公民投票的重要因素,陳水扁藉此甩掉了貪腐醜聞的包袱,搖身一變成了泛綠的共主,全面主導入聯公投並且大有取代謝長廷與馬英九在2008對決的氣勢,儼然一幅打算以此一雪台北市長連任敗給馬英九前恥的樣子。但是返聯的策略正確並不必定幫助馬最終勝出,相反長期困擾馬英九的還是省籍。
北京和華盛頓對如火如荼獨公民投票有著同出一脈的憂慮:於北京,公民投票一旦成為台灣選舉的定例,三不五時拿出來攪局,無疑將全方位、立體式地強化台灣普通民眾對於住民自決權的感性認知,以全社會的高民意壓倒北京一貫訴求的「兩岸問題應由13億人民共同決定的」立場和原則。面對習慣成自然的結構性民意失控,北京未來的麻煩會更多,尤其是北京對台系統直到現在依然找不到有效分解「台灣主體意識」和「台灣獨立意識」兩種愛家守土的民意情感歸宿並被台灣主流社會接受的理論及實踐的方法。
於華盛頓,直面不穩定的民意將成為常態,民意綁架政客、政客順勢炒作民意,迫使美國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掌握台灣政局的發展。政客與民意相互作用下的劍走偏鋒,勢必挑戰台灣關係法的模糊地帶,進而逼迫白宮將對台政策明朗化。如此下去,美國國家利益也將成為台灣內部政治鬥爭的消費工具,實為華盛頓所警惕。
馬英九不能反對入聯公投,還要輔以返聯公投應對,問題的關鍵就在省籍。祖籍湖南,香港出生的事實讓志在大位的馬必須時刻警惕省籍情結泛濫引發的惡果。陳文茜舉出「孫中山為什麼會打敗康有為」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一個選舉考量以外的台灣社會脈絡。
康有為早期為光緒提出的維新變法的路線並無致命硬傷,且也有解決清廷危機的可能,然而康有為卻呼籲民眾寄希望於以愛新覺羅皇室為主的精英分子、有識之士,這一點正好被孫中山利用。換句話說,孫中山以近乎煽動種族對立的手段呼應了漢人希望當家做主的多數民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直指少數人不能統治多數人的問題本質。
而台灣社會在李登輝、陳水扁將近19年的本省人當權的過程后,外省人再想窺測神器難如登天,除非馬英九堪比康熙、蔣經國等少數族裔能力超凡的精英。其實馬英九外省情結的困境早在2000、2004兩次總統大選中就可見端倪,宋楚瑜就是外省人參政落敗的最好參照物。 2000年宋楚瑜挾「宋省長」的超高威望參選總統,換來高票落選;2004年退居副手再躍龍門依然敗北。或許人們會推脫2000年是藍軍內訌分裂,04年 319槍擊案的都是選舉一夕翻盤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認的事實卻是,外省人連老二都當不上了。
這樣的教訓,馬英九會看不懂么?當然不會。環顧馬身邊,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本省桃園縣人、客家人;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本省嘉義市人;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本省南投縣人;至此核心團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外省人,過往經常被外界提及的前台北市副市長金溥聰是滿族人,祖籍湖南的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都退居幕後,甘當馬英九隱身的策士、幕僚。
陳水扁之所以會聲嘶力竭地喊出:「2008大選是台灣路線對決中國路線」。言外之意就是告訴選民,要時刻記得馬英九是外省人,謝長廷是本省人。13%的外省族群怎麼可以統治佔八成以上的本省族群?挑動認同原鄉的民粹政治就是贏得選舉最後勝利的不二法寶。
當公民投票逐漸異化成族群認同或省籍對立的社會情緒時,再單純地套用民主體制的選舉形態看待入聯、返聯公投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已經沒有意義。以史為鑒,或許只有回歸歷史的軌跡才能找到答案。
by bonn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