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行為風格,我想,不管是寬容一些,還是嚴厲一些,都不能缺少快樂這一堂課。
心理學家認為,快樂既是一種心情,也是一種性格:快樂的心情有起有伏,快樂的性格卻較穩定。具有快樂性格的人,哪怕有不如意的事,仍能樂觀面對未來,充滿
希望。研究證明,快樂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培養快樂性格的一些要素,為人父母者只要在這些方面留意,就可能培養出具有快樂性格的孩子。
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勤奮並非成功秘訣,快樂才是成功之道。心理學家們說,保持快樂心境的人們更樂於嘗試新事物和挑戰自我,更容易獲得事業成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且保持健康的體魄。
顯然,孩子的快樂不一定是由物質的東西引發的。快樂需要父母的培養和精神上的支持。
■建立快樂幸福的家
幫助孩子尋找持久快樂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父母自己生活得快樂。「為了孩子,
你所能做到的最好一件事是自己先做個快樂和知足的人。」專家們說,「出身於快樂家庭的孩子,長大后也比
一般人快樂些。」其中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但父母所締造的快樂環境也是孩子快樂的重要源泉。
父母認為怎樣做能令人生快樂,就應該身體力行去做,而且要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感到快樂。專家說: 「緬懷從前快樂的日子,並清楚地提出追求快樂是你的人生目標,是很重要的。」這樣就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和 感受快樂,並能令他們也常常開心快樂。
■讓孩子在有意義的活動中感受快樂。
快樂的最重要的來源是成就或創造的成果以及完成了有意義的活動。快樂隨完成某種成就的努力而產生。例如孩子蹣跚從遠處走到母親面前,他體驗著的是真正的
快樂,因為他做完了一件事情,得到了成就。讓孩子參加遊戲、同他人玩耍、讓兒童在自己的活動和活動成果中體驗,從中得到對世界、對社會和人的信心和自信,
得到對人寬容和忍耐的力量。在成功中,孩子得到快樂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力量和信心,有助於自我的肯定。
■與人和睦相處 與人關係融洽是快樂的一個重要條件。儘管父母不能完全支配孩子的社交生活,但卻 可以通過與孩子的親熱美滿關係,引導他們如何與人相處。因此兒童與他人和睦相處的前提是,他們與父母的 關係要好。
父母可以盡量安排孩子常與別的孩子一起玩,例如參加遊戲小組,或帶孩子到遊樂場去跟年齡相仿的孩子 玩耍;要是能隨時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玩,那就更好。
父母還可以幫助孩子培養他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態度。他們大可談談家裡的人、故事或電視節目中人可 能會有的感受。
■對孩子的批評要恰當 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正確與否,顯著地影響著孩子日後性格是樂觀還是悲觀。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應該恰如其分,不應把幾次錯誤誇大成永久性的過失。父母應該具體指出孩子的錯誤及犯錯誤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錯誤是可以改變的,並知道從何處著手改變。
■不壓抑孩子的快樂 快樂是一種基本的情緒,人本性中就有快樂的成分。孩子在出生后的2個月左右,就會有了社會性的微笑。對於孩子的想法、興趣愛好,做家長的不要過分限制,不去壓抑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學齡前,盡量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活動的空間。
■對孩子不要感情冷淡
從小無感情體驗和感情依戀的孩子長大后不會對他人施以愛和同情,他們將生長成冷漠無情的性格,很少體驗快樂,難以與人相處,當然也就不會具有樂觀精神。
不論父母的工作有多繁忙,都要盡量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不要依賴於孩子的祖父母,甚至保姆,也不能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責任都
推卸給老師。
■教育孩子笑對失敗,教導孩子不屈不撓。
快樂的人與其他的人一樣也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他們卻能很快地恢復過來。做父母的只要指出任何困難情況都會有一線轉機,教導孩子不屈不撓,便能幫助孩子學
會這項使自己變得快樂的重要的本領。倘若經過努力也沒能扭轉情況,父母便應幫助孩子尋求安慰自己的辦法。每個人都有應付不好心境的方法,但有些是有害的,
如,找人吵一架。這並不能使自己獲得真正的安慰。父母應教導孩子做些能平復他們心情的活動,如聽音樂、看書、騎車、向朋友傾訴心聲等。
■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力。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繫。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限制孩子的物質佔有慾,別把孩子寵壞。 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佔有划等號。
「給孩子太多會令他們誤以為追求物質就是快樂之源。」家庭心理學家這樣說。有人發現拿走了自己孩子大部分玩具后,他們反而變得更會動腦筋去玩,因而也更快
樂。不重物質的孩子即使擁有得少一些也會很滿足,因為他們能夠更靈活地運用手頭所有的東西。這並不是說永遠不給孩子東西,只是不應該使孩子誤以為快樂
就是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東西。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快樂的人過的生活很平衡,因此他們可從很多方面得到快樂。倘若只有一種事物令你快樂,那你就相當危險。舉個例子,某個孩子可能因為錯過了他喜歡看的電視節目而整晚都不開心;但另一個興趣廣泛的孩子,他就會改為看書或遊戲,並同樣自得其樂。
對在某方面表現特別優異的孩子來說,協助他們培養廣泛的興趣尤其重要。這些孩子往往因為其某方面的 才華受到重視,而把全部精力放在那方面。要是父母協助他發掘運動或其他的活動興趣,他的生活會更快樂。
■讓孩子自己選擇
常言道,童年是或者應該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期,但心理學家對這個說法持保留態度。孩子向來對一切事情都沒有做主的份兒,不論是晚餐吃什麼,還是家裡要買什
么東西,他們都不能過問。孩子都有這種無力過問的感覺,因而童年可能並不像成人所想的那麼愉快。因此,讓孩子自由地做一些選擇,是培養他形成快樂性格的一
個重要因素。
當然,父母在大多數事情上不能不做主,但有些事讓孩子做決定也無妨。例如聽任兩歲孩子吃黃瓜而不吃 胡蘿蔔,或讓6歲的孩子從父母准他看的電視節目中挑選一個來看。即使在這個層次,兒童也會學到如何選擇 就能令自己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