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錢理群:我理想中的中小學教育和中小學教師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12 15: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索|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第一部分:中學與小學是幹什麼的,中學的功能是什麼?中學與小學、大學的區別在哪裡?

    大家都是中學老師,但是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中學是幹什麼的?中學的功能是什麼?中學和小學、大學的區別在哪裡?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做許多文章。我想中學除了具有一般的教育特點外,由於它的教育對象是中學生,就又有了一些獨有的特點。這就需要進一步追問:中學生在人的一生的生命發展中處於什麼地位?是什麼階段,他有什麼特點?我們教育對象的特點,決定了我們教育的意義,性質和價值.

成長之美,成長的感覺和成長的權力。中學生正處在一個成長的時間,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很奢侈的事情成長本身就是成長的美和成長的感覺成長的感覺在外人看來是一種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喜悅。但是在自己看來是蛹蟲化蝶的那種痛苦,和新鳥破殼的那種掙扎。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成長的幸福,同時有成長的痛苦和成長的掙扎。

    第一、學生,青少年在成長中他有成長的權力。什麼是成長的權力?總的來說,有三大權力:

    1、探索與渴求的權力

    我們的教育應該保護他們的好奇心,誘發他們的好奇心,

    興趣很重要,要保護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什麼是詩,詩的本質是發現,是好奇,是嬰兒的眼睛看世界,黎明的感覺。中學生他面對的是一個神秘的世界。他有一種赤子之心,一種好奇心。需要去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世界,那我們的教育要保留這樣的好奇心。保留這樣一種探索的慾望。而不要隨便的把他給抹殺掉,或者把這個權力給剝奪了。把學生好奇、探索、追求這樣一種權力給抹殺掉。

    但是現在許多孩子的好奇心都打消了,探索是孩子的權力。

    我們不要扼殺黎明的感覺權力,

    2、自由成長的權力

    即生命的自由感,在什麼情況下實現這種自由感?但實現他必須要有環境。但現在沒有自由的時間與空間了。

    孩子是春天,春天就干兩件事,一個讀書,一個是玩。但現在孩子不玩了。他們沒有仰望天空的自由了。人在自然中是一個最一種最理想的教育狀態。這樣的狀態對人的成長是一個最佳的狀態。腳踩泥土,仰望天空是一個最自由的狀態。

    我們不要剝奪了孩子仰望天空的權力。

3、歡樂的權力

    不要剝奪了孩子們歡樂的權力,它帶來了一個重大的問題:自殺。活著的理由是什麼?(研究生理性的分析活著的與不活著的理由后,還是選擇不活著。)

    魯迅活著的理由:為自己的活著、為愛我者活著、為我的敵人活著。

    但現在的孩子呢?因為應試,父母的愛變得扭曲,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了。還有一個活著的理由是快樂,但現在這也被剝奪了。孩子的歡樂被剝奪了,對這個民族 意味著什麼?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將出現沒有童年快樂的一代,這又意味著什麼?在五四時期,曾討論過這個問題。有的民族是健全的發展的,有的民族是不健 全的,很快地進入少年成年。我們中國就是這個一個很快就進入到成年的民族,這也意味著中國是一個早衰的民族。魯迅呼籲整個民族都要來補課,補少年的課…… 現在,我們的民族也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早熟的階段,這也許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早衰。所以要保衛童年,保衛童年,就是保衛民族。

     第二:中學生青年時代意味著什麼?青年意味著什麼?獨立價值是什麼?青春時代,他有獨立的價值。青春不僅是為成年做準備,不只是一個過度的階段。其實他學習的本身就有獨立的價值。因為這時的生活他是有最多的夢想,最純的情感,最強的求知慾,我記得有一個說法,說孩子不成熟,青年時期幼稚,不成熟。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成熟起來。但是我門常常把孩子青年時期的東西給破壞掉了。包括他的夢想,他的情感,他的求知慾,認為拋掉就是成熟。我們常說孩子你別做夢了,等哪天不做夢就成熟了,是吧?引用法國的一位作家叫施懷德,他說青少年時期許多人都有過獅子般的雄心,但是當成熟后都像老鼠一樣活著。什麼原因了,說他們成熟了。所以他給成熟下了一個定義叫貧乏、屈從和遲鈍。本 來年輕時他是豐富的,到了成熟時貧乏了,本來是反抗的,成熟時屈從了,本來是敏感的,我們把他變遲鈍了。如果不尊重青年時的本身的價值。青春就是一種價 值,教育變成把青春價值否定掉,消極掉,把他變成所謂的成熟。所以提出要敬畏青年,敬畏青春。要承認青春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價值,而這種價值是永遠的價值。 青春時期就是追求一種理想。我覺得概括的說叫青春精神,我覺得附中就有這種青春精神。青春精神是什麼了?是對真善美的 追求;對喜愛事業的嚮往和想象;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對未知事業的好奇心;由此貫穿了銳意激情生命活力;堅強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不停息的精神探索, 永遠不滿足現狀的一種批判創造的精神,簡單說就是一種獨立、自由、批判、創造,這就是青春精神。青少年時期中學生正好是這個時期,是他本能的這個時期。他 本能的就有這種青春精神,而我們的教育要培育這種青春精神,使他成為終身發展的一個堅實的底子,而不是用各種方法去戕滅這些、傷害這些青春的基本東西。讓 他們所謂的成熟起來。實際上聯繫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認識青春,我們的對象年輕人有青春時期的特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保護他,誘發他,不是要傷害他,更不能用「成熟」的名義來扼殺青春的精神。

      我們不剝奪了青春的權力,教師的職能,一是保衛童年,二是培育青春精神。

      第三:在中小學階段,我們教育的手段是什麼?主要手段就是引導學生讀書。

     人的生活有兩種,一種是平面生活,一是立體生活。什麼叫平面生活?就是指日常生活,它是受到具體的時空限制,是偏於物質的,是我們每天過的生活。他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還有一種生活是超越時空的,不受時空界限的,是一種精神空間。具 體到我們的中學生對象來說,因為中學時期受時空限制更大,孩子么,主要就是學校家庭。他的第一生活蹩腳狹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第二生活給他擴大起來。第二 生活,可以讀書,通過讀書來打破時空界限,使他過一種精神的生活。這是中學時代的特點。具體到我們的中學生對象來說,因為中學時期受時空限制更大,孩子 么,主要就是學校家庭。他的第一生活蹩腳狹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第二生活給他擴大起來。第二生活,可以讀書,通過讀書來打破時空界限,使他過一種精神的生 活。這是中學時代的特點。相對來講他的第一生活比較簡單,但是第二生活可以給他豐富起來。而中學的教育真是要訓導學生讀書,讀好書來打破時空的一個界限,來豐富他的精神生活。而為他一生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教師的責任就是牽著學生的手,把他們引導到巨大的身旁,讓他們與創造歷史的人與創造未來的人進行對話。教師就是這樣打開學生一個文化空間。

    這樣的一種功能,歸結到一點就是建造人的精神家園。中學教師不僅是精神家園的營造者,而且是精神家園的象徵。

中學教育就是打下終身學習的底子。

     還有一個功能是,人老了以後,還可以回到中學,見老師,老師是精神家園的象徵。所以,我們要自覺地營造校園文化,營造精神家園,有時還可以物質化,如名人 塑像,參加一個小學活動,「收藏童年」,編書,二十年後回來看。還可以搞「班級節日」,一代代傳下去。班主任的名字來命名一個班。開展系列「告別童年」的 活動。

    這才是理想的教育,從中學出去回到中學。

    中學教師的意義與價值在哪裡?雖然不能保證孩子的一生,但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的記憶。中小學教師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就是可以成為孩子童年中最美好 的最神聖的瞬間。我們爭取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瞬間。這個意義是永恆的。永恆的瞬間。這是中小學老師能夠做到的。最終極性的目標。

    所以這樣三個概念:尋找權力的概念,青春獨立價值的概念,以及人的兩種生活,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概念。 這這樣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學階段所擔負的作用。中學教育應當擔負起建造人的精神家園的這樣一個功能。

 

    第二部分。從學生的回憶看中小學教師的價值

    那麼什麼瞬間容易被孩子記住呢?中學老師給孩子印象最深刻的是誰?錢理群教師回憶自己的教師中,許多學生回憶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時一致講到——陶老師,大家對陶老師的回憶中共同都說到的幾點,也許可以從中發現中小學老師身上的共同的價值所在。

    一、美麗

    是美的化身,端莊華貴,這就是青春時代的特點,對美有一種特別的感觀,是生理與心 理的。美是青春時期的內在需要。老師要成為美的使者與播種者。首先是外表的形象,要把自己最亮麗的一面呈現在孩子面前。絕不容許自己逢頭垢面。教師之美是 大氣的美,正氣的美,高貴的美(端莊就是端正莊嚴與大氣。華貴就是)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氣質之美。但,中小學老師外在的美十分重要。

    給學生埋下了美的種子。

    二、愛

     中小學教師的愛的特點是什麼?亦師亦母或亦師亦父的愛。要把父母的愛天性的愛延伸到中小學。父母的愛是超越了天性的愛無條件的愛。(魯迅認為抱恩觀念是一種權力關係,是一種利益關係。他是從人類生命之路來看,這種愛,是人類的健全發展盡義務。)教師的工作,就是為人類的健全的發展盡義務。所以,才會對學生付出無條件的愛。

    天性的愛,有三個特點,一是理解,中國人把孩子看成是成長人的準備,外國人把孩子看成是兒童。二是指導,是指導者協商者,而不是命令者。三是解放。讓他成為獨立自主的人。教師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肩住黑暗的榨門,放孩子到光明的世界。

    但教師之愛又不能等同於父母,父母之愛是本能的愛,是非理性,而師生關係更多的是理性的。孩子成長中他要擺脫童年,因此,會不程度上開始擺脫父母,而這時,教師的愛就要發揮作用。

    弗洛依德認為:愛有低級與高級的,被別人愛到愛別人。所以這種引導作用的就落到教師身上。亦師亦母的愛是一種超越父母本性的愛,既是本能的,又是理性的。是天然的愛與現代愛的結合。所以,教師的愛必須彙集全體學生。

    陶老師,差學生懷念他,在他們最困難時拉他們一把,弱者本位思想。好學生也懷念學她,很正常,因為老師需要把自己的夢想延續下來。中等學生,對她的回憶常常是某一個瞬間。

    教師的價值:給予愛的撫慰。

三、瞬間的震撼

     帶學生看星空。這其實就是中學教育的功能,即讓學生產生一種對未知的嚮往。營造精神的星空。

 

    因此,歸納一下,就是中小學老師的價值就是三個:給學生埋下了美的種子。給予愛的撫慰、營造精神的星空。

 

    第三部分,中小學教師是什麼?

     所有老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努力做到這幾點一是思想者,二是可愛的人,三是雜家,四是語文學家

 

    一是思想者

    應該經常問七個問題:

   1、  你對獨立的世界有什麼獨立的見解嗎?

    2、  你有信念,你自己的有信念?你能感受到自己信念背後的生命氣息吧?

    3、  你有不同於他人的教育觀嗎?

    4、  你反思過自己的知識觀嗎?

    5、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應該有一種什麼樣的語言與演說姿態?

    6、  你思考過啟蒙嗎?

   7、  作為一個教師能夠沒有藝術判斷力與審美力嗎?

 

二、教師是可愛的人

    這是對教師最高的評價。也是教師應該追求的。有幾層意思

    1、  真誠,但有點傻

    2、  沒有機心, 

    3、  天真,但是老小孩,長不大

    4、  有赤子之心,

    其實是可愛的人又是可笑的人。

    一個教師的生命存在狀態就決定了一個精神狀態。

 

第三部分:我理解的教師工作的愛與恨,痛苦與歡樂

    最大的歡樂是與純真的狀態的孩子打交道,因此,教師要不斷地進行知識要不斷更新,生命的狀態也要不斷地更新。

歡樂很重要,如何對待承擔,就可以看出能否有歡樂。

    承擔,有許多層面。

    首先是自我承擔,馬克思講過,你所從事的勞動是外在於你的還是內在於你的,是肯定你的還是否定你的,使你肉體與精神受到推殘還是受到這兩方面的愉悅?

    教師的工作,也是這樣,你能不能從中得到一種歡樂,自我承擔,對得起自己,這其實是與你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命狀態聯繫在一起的。

    其實,對你學科的承擔,或對你教育工作的承擔。我們不要把教育理想化,但必須把這神聖化。

    第三個承擔,是為人類,為社會,是為人類的健全做貢獻的。

    三個承擔,這就是教師工作的歡樂

 

    但另一方面有痛苦,有怕

    一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成長中的生命,註定了教育是慢的藝術。中小學教師永遠是一個播種者,是春天的播種者,而且不是收穫者。我們工作的全部意義就是播下一個種子。只顧耕耘,不顧收穫

    二是因為孩子是不成熟,所以,會經常得到傷害。而且是很痛苦的。老師被學生傷害是老師的宿命。教師經常回憶自己的教學生涯時,經常是想想就哭,想想就笑。豐富地痛苦,人生的價值就是在這樣的豐富的痛苦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08: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