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月刊 投資聖經 約翰·坦普頓
約翰·坦普頓,20世紀最偉大的價值投資者之一,於1937年開始其華爾街生涯。坦普頓創建了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坦普頓共同基金集團。他被美國《Money》雜誌譽為「20世紀全球最偉大的股票與基金投資人」,1992年他將坦普頓基金賣給富蘭克林集團。
由於他的卓越成就,坦普頓1987年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勛為爵士。
其受勛的成就之一即頒發世界上獎金最豐厚的坦普頓獎,自1972年起,每年頒發給在信仰上貢獻卓著者。
曾經有一個男人決定為自己找到幸福。他生意做得很大,賺到了很多的錢,但他工作太拚命了,因此覺得很累很辛苦,根本沒有幸福的感覺。於是,他開始經常和有
錢的朋友們聚會,希望從中得到快樂和幸福。然而,他很快就發現這種熱鬧背後的空虛與無聊。他跟一個在他看來具備了所有優點、會使任何一個男人幸福的女人結
了婚。婚後他發現,成為他妻子的這個女人像他一樣,也在尋找一個能給她幸福的人,他們都辜負了彼此對對方的期待。當孩子出世的時候,這個男人認為,這個新
生命至少會給自己帶來幸福吧,但孩子需要時間、耐心和照顧,而他總是忙著自己的生意和朋友,無暇照料孩子。於是,他再次發現自己不僅沒有找到幸福,反而多
了一份責任。所以他認為,幸福只有在不承擔任何責任的情況下才能找到,一旦產生了這樣的念頭,他便放棄了自己的生意,離開了朋友、妻子和孩子,跑到一個地
方過起了清閑的田園式生活。
這個故事還沒有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清閑的田園生活也沒有給這個男人帶來幸福。他又繼續尋找,甚至打算開始新的事業、結交新的朋友和建立新的家庭,儘管
看起來這些事情在他以前的生活中給他帶來了不少問題。看來,我們這個故事的主角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幸福的根基在哪裡,認識不到幸福只能在他自己身上找到,而
不能在自己之外的事物和地方找到。他沒有認識到每一個人就是一口很深的、藏著幸福甘泉的水井,需要用抽水機把它抽取上來灌注在他人身上,才能使它流通、活
躍起來並成倍增長。我們也許還記得這樣一句至理名言:「當你把快樂與他人分享的時候,你就會得到雙倍的快樂;當你把憂愁告訴別人的時候,你就只有一半的憂
愁。」
如果這位男子在生意中懂得和同行及下屬分享他特殊的才能,在交際中懂得和朋友分享自己的觀點和他們的困難,他可能已經找到了幸福;假如他在家庭中懂得為妻
子和孩子的幸福著想,處處付諸行動,他也可能已經找到了幸福。可是,他不懂得付出的愛會加倍歸來的道理。這個男子可能就是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們總是相
信生活以外的東西(比如金錢和物質)會給自己帶來幸福和滿足。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一旦我們「坐擁繁華」時,卻會發現「心中變得荒蕪」,我們越以外在的
方式追求幸福,幸福就越逃離我們,離我們越遙遠。可憐的人啊,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到幸福就在我們自己身上,並且知道怎樣才能把它提取和釋放出來?
我們要開啟幸福的源泉,首先可以從自我欣賞做起,欣賞自己特別的才華、新奇的觀點、執著的信念、勤奮地工作和學習等等,並且確信我們很了解自己,然後在芸芸眾生中尋找別人身上那些相同和相似的個性品質,並且羨慕和欣賞它們。
第二,要認識到語言的力量。有時候,愛和讚揚的語言就是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好和最崇高的禮物。所以我們應該發自內心地欣賞別人的能力,並告訴他們你在他們身
上所看到的優點。我們還應該鼓勵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對他們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賀,尤其是要對所有需要愛的人說:「我愛你。」
第三,要學會寬容。當不愉快發生時,我們要習慣於向對方說「對不起」,不管誰對誰錯。或者,對別人的傷害真誠地說:「讓過去的就過去吧,我們重新開始吧。」要知道,這些簡短而平凡的言語會帶來感激的回應,化解我們人際道路上所遇到的阻力和冰塊。
與此同時,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和飽滿的熱情。有時候,幸福可能只是給一個孤獨的朋友的一通電話,或是給生病的家人的一個問候;幸福也可能只是傾聽別人的述
說,不發表任何看法和建議,只需要專註的神情和靜靜地聆聽;它也可能只是幫助別人做一點瑣碎的事情,跑一跑腿或聽候別人隨時的需要。
金錢和財富可以成為來自我們自身的快樂之泉嗎?當它們來自一顆愉悅的心時,答案是肯定的。若我們的動機適當,和需要的人分享我們所有的東西,則會增加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出發點應是分享或撫平他人的痛苦而非炫耀愛心及善行,更非沽名釣譽。
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因小說《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他把錢捐贈給了古巴的聖母像(Shrine of the
Virgin)。他說:「當你把一件東西拿出去的時候,你才擁有它。」是的,「給予」就是除了與他人分享我們自己的幸福以外沒有其他的動機。所以,如果我
們對自己貯存幸福的水井視而不見,以為自己一無所有,總想通過賺錢來買幸福,這就會和我們的目的背道而馳。現在,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自己內心有幾分安寧、舒
坦和欣慰的感覺來檢測我們付出的程度。如果我們從貯存的幸福里取出了愛給別人,它就會像春風乍起一池漣漪,使整個池水蕩漾。
對一個渴求幸福的人來說,他很容易混淆「追求」與「擁有」,他會用生活的實物來填充空虛感並錯誤地以為那些物質能夠填補這種空虛,讓自己獲得滿足,得到幸
福。其實,我們一直在追求和苦苦尋找的幸福就在自己身上,我們一直帶著它,而只有當我們把它給出去的時候,我們才會強烈地感受到平安與快樂。(葉曉虹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