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問題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8 08: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哲理人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誰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曾設法維持或改善你們之間的關係嗎?

這個問題不易驟然回答,但是卻可以引發沉思的心境。一般而言,家人、好友、恩師、長官都是可能的答案:如果擴大範圍,自幼崇拜的偶像也可以扮演類似的角色。困難在於:問題中的「最重要」一詞,往往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會有不同的衡量角度。

譬如,對於不曾遭遇患難的年輕朋友而言,主觀的認定未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於是,心愛的人每隔幾年或幾個月就變換了。當時覺得生死不渝,事後卻有「船過水無痕」的慨嘆。

因此,不必急著回答,也許等到年華老去,回顧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再作判斷。判斷可以延緩,改善彼此的關係卻不必等待。凡是對我顯示重大意義的人,都值得我珍惜善待,並且現在就適當地表達出我的心意。

你有沒有長久以來一直夢想要做的事?為何你遲遲未開始做呢?

從前我有許多夢想,後來逐一實現了。現在當然還有夢想,但是,並非說做就做可以應付的。先回憶一段吧!我在中學時代,夢想當個作家,曾在學生刊物上寫過小文章。直到上了大學,對作家的憧憬還是屬於「浪漫型」的,或稱「傷感型」。

念了哲學以後,翻譯了一些理論作品,我才發覺自己是「嚴肅型」的作家,筆鋒無法帶有感情,不然就會弄巧成拙。經過翻譯哲學作品二百萬言以後,我的思路與文筆大致定型,屬於「哲理散文」,筆鋒常帶有思辨趣味。

我拙於言情,長於說理。說理的前提是,要有中心思想與評價標準,而這兩者正是二十年來的哲學探索為我奠下的基礎。二十年前,我做不到;二十年後,不做也不行。這就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我當然還有許多未曾實現的夢想,未實現的原因是,我既看不到遠景,又不肯步步走向前去,夢想終於只是夢境。

你這一生全力追求的是什麼?是成就、安全、愛情、權力、刺激、知識,還是別的?

以我常用的哲學術語來說,我追求的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智慧、真理與價值,都是聽起來極美,但卻飄怱不定的東西。因此,具體地說就是追求自我實現。

然而,「自我實現」可以指稱生理方面的體能與特長,也可以指稱心理方面的才智與需求,更可以指稱倫理方面的道德與修養。這三者之間的本末輕重,如果不先加以辨明,通通視之為「自我實現」的途徑,那麼可能將使社會分崩離析,人各異志,並且所實現的自我是否可以得到安頓,也將大成問題。

在此,我接受儒家的思想,肯定「人性向善」,亦即人生的首要目的是「滿全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若倫理方面知行合一、表裡相洽,則處於天地之間可以問心無愧。以此為基礎,我可以充分發揮各種天賦的才幹。人人如此,則社會得一共識,穩如磐石,而各人之成就亦如萬花齊放,生意盎然。

 

當你參加一次重要的考試,答題有困難時;如果有機會作弊而且不會被發現,你會作弊嗎?

問題不在「會不會被發現」,而在自己知道「該不該作弊」。台灣的年輕人從小考到大,要說從來不曾作過弊,恐怕強人所難。作弊而內心不安,甚至自責不已的人,實在令我敬佩。因為「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決心不再重犯,自然會孕生更加努力與自行負責的志向。

欺人容易,自欺難。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妥協,就像廉價出售自己一樣,事後難免覺得委屈。許多功成名就的人在回憶生平時,坦白承認:寧可晚幾年成功,也希望自己不曾做過某些違背良知的事。往者已矣,令自己難堪的刻痕始終存在。

看得遠一些。再重要的考試又如何?「這不是世界末日」,外國人常以這句話來安慰失意的人,十分允當。老子說過:「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一時的失敗,未必代表全盤皆輸。認清失敗的原因,再接再厲,下一次就接近成功了。

你認為一個「完美的」夜晚應該包括些什麼內容?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更要與親愛的人分享,因此,首先我希望與家人共進晚餐。選擇什麼地點呢?最好能有福華飯店的寬敞、康城餐廳的裝潢,加以晶華酒店的牛排了。

然後,邀約二、三好友,到芳鄰餐廳喝咖啡,因為那兒氣氛比較不拘束,偶爾拊掌捶桌,口出豪語,也不致引起鄰座側目,何況可以免費添加咖啡呢!

如果時間允許,大家共赴一場晚場電影,內容最好是溫馨喜劇,看了可以感受生命的活潑與趣味。

可惜,時間已經太晚了。尤其當你快樂的時候,更覺光陰似箭。我還想做什麼呢?如果不看看書,一個夜晚能夠算是「完美的」嗎?書本是我的朋友,我在快樂的時候,更不應該忘記它。選擇哪一本呢?這種情況下,我會選擇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或房龍的《寬容》,他們提醒我珍惜我所擁有的一切。

你曾經因為某人比你幸運或比你成功而討厭他嗎?
 
 
 
成敗之間,不可以常情衡量。一般而言,我們只會討厭或嫉護一些「我們認識的人」或「能力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人」。譬如,李遠哲得到諾貝爾化學獎,我們高興都來不及。但是,一個同班同學,並不比自己出色,卻忽然得到國內的文學獎,這時我們就在詫異之外,感覺一些苦澀了。
史賓諾莎說:「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我們成為情感波動的奴隸,陷於喜怒哀樂之中,正是因為「未曾明白事理」。如果認真去思考,不難發現天下萬象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必然」,在因緣果網之中層層鎖定。但是,我絕不是宿命論;正好相反,因果關係放在人間成敗的線索上來看,「自由」的比重極高。換言之,我們不應只看別人的快樂收穫,而漠視別人所付出的辛勞代價。當他默默耕耘的時候,夜以繼日的時候,苦思冥想的時候,我們也許正在遊盪街頭或飽餐痛飲,無所事事。因此,看到某人成功時,我們心中的苦澀應該化為鞭策自己,而不該淪為嫉妒或討厭,進而透過理解,接受一切。
 

如果你可以遇到一個理想的對象,產生完美的愛情,但是同時得知他只能活六個月;請問你願意接受這個機會嗎?或者,得知他六個月後將成為負心人,你還願意有這個機會嗎?

 

我想,第一種情況比較可以忍受。一生談一次真正的戀愛,總是可欲的。六個月後,物是人非,美麗的記憶卻永遠保存下來。當我們年齡漸長,就越需要記憶的相伴。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若能得一真正的愛情,亦復如此。六個月雖短,但是其間迸現的光輝,卻能照亮一生。

再看第二種情況,就令人尷尬了。愛人沒有死,但是卻負了我的心。於是,美麗的記憶變質為痛苦的夢魘,好像發出獰笑的魔鬼,嘲弄我的真情。往事自此不堪回首,只能搖搖頭,瀟灑笑笑,邁開腳步向前走。

還好,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過去的,有如不歸路:未來的,還在自己手中。至少,我學會了珍惜:珍惜人間一切,懷著感恩的心。能夠承受這種試煉的人,生命境界自然開闊,你不相信嗎?

如果你明天清晨醒來,可以得到一種特殊能力;請問你會希望那是什麼?

 

我會希望那是語言天才,譬如,忽然有了十年的德文或法文功力,讓我的閱讀速度像英文一樣。說來慚愧,大學時念過法文,留學時念過德文,兩者都通過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辦的ETS語文測驗,但是由於疏於應用,以致對我的研究工作沒有什麼助益。

如果語言能力增強,等於打開另一扇窗,看到另一片天空。然後,我對宇宙與人生的體認一定比較完整也比較深刻,我的研究成績一定更有水準,我的寫作表現也一定更為多采多姿。

問題是:這種能力難道不能自己去培養嗎?當然可以。那麼,為什麼遲疑呢?因為……大概是時間不夠吧!然而時間永遠是一個笨拙的借口。只要你認為值得,就放手去做;你若認為不值得,就不必奢望。可是,天下的事未必都是如此黑白分明的。心中存些希望,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懈怠。

 

假如你參加奧運會,獲得某項比賽冠軍。請問:你希望自己是在個人項目得到冠軍,還是在團隊項目得到冠軍?

 

這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假設。不論是個人或團隊得到冠軍,我的親友與國人都會同樣以我為榮。我比較希望哪一種情況呢?

個人冠軍使我立即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的一生有一次這種表現,可謂不虛此行。但是,相對的,我也承受很大的壓力,譬如新聞媒體可能會把我「定型」,好像我的一切成就全在於那一剎那的表現。做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對生命的其他要求,如知識、愛情、自我實現,恐怕都會受到忽視。至於我的私人生活受到過度的干擾,大概也是難以避免的了。

那麼,團隊冠軍呢?名聲由大家均分,但是在訓練及比賽過程中所凝聚成的兄弟或姊妹般的情誼,卻可能持續一輩子。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一人有的,大家都有。大家都有,自然快樂和諧,何況,團隊容易塑造傳統,使我們對未來更增期望。

by 傅佩榮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