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導不合格
(原標題:99%的博士和博導不合格)
王鴻飛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7.10.01
(鑒於有一些人動不動就說我不了解國內的實際情況,因為在美國久了偏激,所以特作以下說明。
其實,在美國久了的人,如果沒有真正研究過中國的人才問題,往往會高估國內學術界的能力和成就,而且也往往會恭維國內學術界的能力和成就。因為,中國大陸人才的體量實在太大,人們往往很容易看見冒尖的少數,而忽略絕大多數人的問題。
最基本的事實是,我是在北京做了8年博導,培養了若干博士,擔任過多年學術委員會委員,參與多年所內所外博士評審、處理和討論過多年學生招生、學位授予等事務之後,再和國外及兩岸三地的情況反覆比較,才明白中國大陸的博士和博導的真正問題。八年前,我在美國八年之後剛回國,絕沒有能力看到這些問題,還以為國內的博士和博導的水平過得去。
所以,這裡是我用在國內的8年的研究教育經驗和國外的8年求學經驗,以及8年來在世界各地訪問和交流的經驗得出的結論。認真地講,在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人是象我這樣真正立足於國內的研究,又非常了解國際的前沿和具體情況的人。在說我不慎重和不了解情況之前,請大家先了解這些基本事實,千萬不要隨便假設自己在北京吸入的沙塵真的就多。
特此說明。2007.10.06.)
(鑒於大家對99%或97%的估算的異議很大,但對90%異議不大,所以把標題改為: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導不合格。其實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差別,都是說基本上都不合格。
其實不合格問題並不大,比如說,有很多博士和博導只要在關鍵的階段多專心兩年其實水平就上去了,大家都是聰明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學會的。不過該學時候的沒學會,標準也亂了,在人一生中可不是開玩笑的事。大家總想在還沒有合格的時候就畢業和被提拔,搞得自己和別人完全不知道做事和做人的標準,所以不合格的越來越多,而且高達十之八九,才是最嚴重的事。這些人中有少數在以後的工作中還是可以彌補一下的,但絕大多數由於學問和做事的標準亂了,畢業和工作后又再沒有人嚴格指導,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力爭資源,個人的發展和學術界的風氣就毀了。
有的人覺得說你說我不合格,我也說你不合格。如果這樣能夠提高他的水平的話,我也非常高興。其實我個人合不合格,是要由我的學術同行來評價的事情,不是幾個人用一些所謂標準關起門來就可以定性的。關起門來,我們這些人肯定不是人家的對手,所以我才要公開替自己和大家說話。
特此說明。2007.10.02)
簡單地說,以我以前讀書的Columbia的學術標準來衡量,我所在的研究所和中國最好的大學99%的研究員教授和畢業的博士是不合格的。以美國三流大學的水平的學術標準來衡量,中國大陸99%的研究員教授和畢業的博士是不合格的。
如果有人有異議,我可以把數字改為98%或者97%。
這絕不是我們不可以做得更好,而是我們沒有做得更好,而且也不真正相信可以做得更好。
總算有人要管了
兩天前發布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開展全國博士質量調查工作》的新聞中是這樣說的:
「為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以質量為核心的發展要求,全面分析和評價我國博士質量,制定進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政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9月28日下發通知,即日起部署在所有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博士質量調查工作,以期全面評價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狀況,分析影響博士質量的相關因素,總結博士研究生培養的經驗和問題,提出進一步提高博士質量的對策。
「通知要求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通過本次調查,對本單位博士質量進行一次全面、系統、深刻的調查、分析和總結,尋找博士研究生培養當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博士研究生教育發展方向,採取切實措施,將工作重心真正轉移到重視質量、提高質量上來。各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要組織專家本單位具有代表性的學科的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縱向比較和國際比較研究,組織關於博士質量的分類問卷調查,撰寫本單位博士質量分析報告。調查工作為期2個月,將於2007年11月30日以前完成。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要求各單位要高度重視這次博士質量調查,按時保質地完成各項任務,以高質量的工作確保調查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有效、科學嚴謹;一定要清醒地認識質量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緊緊圍繞質量這個中心,推進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三大部委終於開始關心博士培養質量的問題,不能說是壞事,但也很難說一定是好事。
如果調查結果是否定的,諒他們三部委也拿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出來解決問題。如果調查結果是肯定的,不就是國家部門正式肯定現在糟糕的博士培養質量是符合國家標準的了嗎?
我倒是希望我的判斷是錯的。不過要證明這一點倒是很難,不信就走著瞧。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等開展全國博士質量調查工作》新聞鏈接: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92910202842190818.html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開展全國博士質量調查工作》更詳細的新聞鏈接:http://www.edu.cn/yan_jiu_sheng_363/20070928/t20070928_257162.shtml
皇帝不急太監急
在博士培養質量這件事上,攻讀博士的人不急,培養博士的單位不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急,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
博士培養的直接的主體,是攻讀博士的研究生,培養博士的導師。博士培養的間接主體,是培養博士的學校和研究所,以及博士畢業后的就業市場。和培養博士的質量八杆子打不著的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
首先,攻讀博士的研究生們,絕大多數是不關心博士培養質量的,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能夠拿到學位。為什麼?因為學位是個敲門磚,職稱、工資都和學位掛鉤,管你博士的質量如何,反正人事部門的規定只管有沒有博士學位。以前連學位真假都不管,現在還算好,起碼對於假的真文憑有點嚴肅了,不過對於真的假文憑還是沒有轍。即使博士的研究生們相關心自己的被培養質量。沒有真正的動力和那麼高質量的導師把關,也真是難為他們。
其次,培養博士的導師,絕大多數是不關心博士培養質量的,因為絕大多數的博士生導師,本身自己就是不合格的。通知中說,要進行「進行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縱向比較和國際比較研究」。如果進行博士導師質量的縱向比較和國際比較研究,文科的我不敢說,理工科的我至少知道99%的博士生導師是沒有資格在相對較好的國家或地區拿到培養博士的資格的。既然如此,99%的博士的質量肯定是不合格的。
如果對此有異議,那麼最好直接和簡單地讓研究生、導師自己和社會公眾評價一下,我們究竟有多少博士生導師是在美國、歐洲、香港和台灣可能做的到教授的。我的感覺是如果高於1%,也高不了多少。這個東西是絕對是不能做國際比較的。
博士生導師質量差,最重要的原因是學校和研究所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提高博士導師和教授的質量,但卻有足夠的動力去增加博士導師和教授的數量。即使他們關心博士導師的質量,他們也不會有太多的辦法去提高它,反而會不斷地降低它。
其三,培養博士的學校和研究所,絕大多數是不關心博士培養質量的,在他們面臨各種各樣的生存壓力中,博士培養質量決不是他們的生存壓力之一。即使他們想關心博士培養質量,也完全是力不從心。
最後,就業市場對博士培養的質量的要求,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博士的去處,絕大部分還是高校和研究所,以及其它政府部門。在近期的人才政策結構和人才需求情況下下,尤其是高校的擴招和公務員向學歷看齊,對博士數量的要求還是大大超過對質量的要求。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的標準,是國家標準。國家標準看起來很神聖,其實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國家標準越嚴格,市場和行業標準就越沒法確立。人才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和市場和行業問題,市場和行業應該是主體,主體問題無法解決,政府部門越俎代庖,最後不僅只能使問題變得更嚴重,而且是吃力不討好,惹得一身騷。
我原來對於國內學術和教育問題很著急,因為我發現周圍的很多事,的確常常是皇帝不急太監急。所以也不急了。
就事論事
有人會說,王鴻飛你說這話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第一得罪了所有的博士。第二得罪了所有的同事。第三得罪了所有的主管部門和學術單位。
我只能說:我只是就事論事,既不是要貶低誰,也不是要責怪誰。
現在的博士研究生對自己的要求低,是沒有人否認的事實。他們周圍沒有很好的做學問的榜樣,就算有幾個,也很少有得勢和不受排擠的。他們習慣於抱怨,不習慣於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好像他們的質量低不會給他們自己帶來一生的損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我周圍的同事和平時接觸的人,在國內大多數是屬於前1%的高水平。他們的自知之明比我高,對於學術界官本位和封閉造成的危害比我的感觸深。他們也是年輕時缺乏很好的做學問的榜樣的受害者。我不相信他們願意這樣下去。在封閉和官本位的教育和科研體制下,個人尊嚴和作為學者的基本生存都沒有很好的保證,還有什麼辦法去擔起維護學術質量和尊嚴的擔子?
主管部門和學術單位,各有各的難念的經。教育已經徹底成了行政,為了應付上面,面對不良和無序的競爭,爭取主管部門的經費和行政支持,各級主管部門和學術單位不得不放棄本身的職責,把最重要的職責放在工作中靠後的位置。
這些現實,是任何對教育和學術界有體驗和觀察的人所不能否認的。
我很高興看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三大部委終於開始關心博士培養質量的問題。不過,我總是懷疑,研究生、導師、學術單位和機構以及人才市場這些主體力量都不到位,這三大部委的努力終究是白費。
教育和創新,是徹底的自下而上的事業。任何自上而下的努力,如果不能增強教育和創新主體的作用,都是反其道而行之。教學評估是這樣,博士質量調查是這樣,還有很多有關的事情都是這樣。
教育與學術的將來
教師和培養學生的質量,關係到社會長遠發展。做學問的人寧願沒有,也不要把學問的標準弄壞了。把學問的標準弄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一大批沒有學問的人裝模做樣地佔據學術和教育的位置。
學問標準弄壞了,要恢復它需要好幾十年的時間。假設一個學術單位的有30個40歲左右的教授或研究員,這個學術單位以後三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內的學術水平基本上將由這30位教授或研究員的水平決定。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通過參與同行評議和學術委員會影響其它學術單位的學術水平。這是一個學術生態問題。
請見本人的《關於學術》博文鏈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
我對中國學術界最大的擔憂和最沒有信心,就是我不相信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在已有的學術機構和體系內恢復良好的學術標準和學術生態。現有的學術界的狀態,沒有一次文化大革命,不可能有大的改變。而來一次文化大革命,不僅不可能,也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將來的唯一出路,恐怕只能是教育和學術事業的徹底開放,通過區域化、市場化和全球化,在競爭中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Then, it will be exciting!
(註:為了避免misunderstanding,附加以下說明。
考試考了55分不及格,並不是什麼都不會。不合格不是說什麼都不會,次品很多時候也可以將就當正品用。我們蜀國沒有什麼能幹的將軍,用廖化當先鋒,照樣可以三分天下。不過要一統天下,靠廖化魏延再加姜維,差距明擺在那裡,就不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