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母語和非母語的區別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7 17: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英語沙龍|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本文由 廣南子 在 2007-11-7 17:27 發表於: 倍可親.美國 ( backchina.com )

我目前的工作語言應該說是英語,以前我常常希望我所使用的英語像母語或者接近母語的程度,現在我不這樣奢望了,因為沒有必要,也永遠達不到所謂的「母語性」(nativeness)。得到這一點啟示並不是因為我自己使用英語過程中受到了打擊,而是因為見證了我的洋同事們使用漢語的情景。

    我做博士時有三個導師:一個澳大利亞人,一個美國人和一個中國人。他們對我的指導所佔比重分別是 65%、25% 和10%。第一位導師叫作主導師,後面兩位皆為副導師。我的主導師是做中國研究的,他的中文已經很不錯了。可是我們的交流往往是寒暄時用漢語,一進入正題便自然轉用英語。做博士的同時我也給他當助教。我們教共同的學生,他上講授課(lecture)我上輔導課(tutorial)。其實,輔導課比講授課難上多了,通常都是這樣的:如果導師跟學生合作的話,那導師一定做容易的部分,否則學生怎麼得到鍛煉呢!反正我喜歡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只做一件事太單調了。記得有一次我正計劃組織學生到一個中國餐館去飲茶,目的是去學習各種食物的名稱,又能趁機開心地搓一頓兒。我問我的導師,這個主意怎麼樣。他回答我說:「隨你的便!」我頓時感覺很不爽:我是好意啊,花這麼多時間,不就是為了把課堂搞得更有趣更生動嗎?導師怎麼會不高興呢?所以我想知道為什麼,就問了一句:「為什麼不可以啊?」導師卻說:「可以,我說了 it is up to you, 是個好主意,你決定,沒問題!」 原來,他認為「隨你的便!」就等於 「itis up to you」

    還有一次,導師讓我看看他正在讀的中文材料,說怎麼也搞不明白:為什麼把『的』放在哥和姐的前面,de放在後面是可以的,放在前面是不是錯了?我一看差點笑出來,忙解釋說:在北京「叫計程車」也說「打的(di)」,因此開計程車的人根據性別也叫『的哥』或『的姐』。

   再有一次就更好玩了。我讓高年級的學生寫一篇短文,描述澳大利亞的老人生活。一個學生寫到:「澳大利亞有很多敬老院,我的爺爺奶奶就在敬老院里生活。他們生活地很幸福。我的爺爺每天跟別的老男人去釣魚,我的奶奶每天跟別的老女人去唱歌。」我讀了之後忍不住笑,便拿給我的導師看,他看了半天,不知我為什麼笑,而且說:「寫得不錯啊,我也會這麼寫啊!」 原因是英語中的old men 和old women 沒有中文「老男人」跟「老女人」中所隱含的意思(connotation不同)。從這兒也看出,學習一門外語的辭彙只靠直接翻譯是不行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了解了洋人如何使用我們的中文以後,我可以想象得出,我自己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不知有過多少類似的笑話呢,只是沒有人告訴我罷了。我還奢望我的英語使用起來跟母語一樣!算了吧,他們的漢語也沒有達到母語的程度啊。相對開心知足長樂吧。


母語性(nativeness)≠ 語言水平



   東方文化西方語的博主翟華先生在他幾天前寫的文章《聽國際學校學生用中文自我介紹》里提到我的隨筆小文《母語和非母語的區別》,說我的文章得出結論,學外語永遠達不到所謂的「母語性」(nativeness)。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但是母語性並不等於語言水平,這一點我一定得澄清一下,因為翟先生有著廣大的讀者群,而個個不是雙語就是三語,可謂「往來無白丁」啊,我實在擔心我那隨性而發的議論是否會給人帶來誤導。

   母語性(nativeness)是針對外語性(foreignness)而言的,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首先是口音(accent)方面,如果一個人過了青春期(puberty)才開始學一門外語(比如英語)的話,那麼通常他/她說英語時就難免含有其母語(比如漢語)的口音,而且不管其英語水平多高,其中的漢語口音是很難消除掉的。就像一個居住在北京幾十年的上海人說普通話帶不了濃厚的京腔一樣,在海外居住幾十年的華人就是無法習得當地以英語為母語者的母語性口音。比如,我有口音,我女兒就沒有。當然了,個別例外的情況也是有的,比如加拿大人大山說的漢語,幾乎已經習得了我們的母語性口音,可是有多少人有像大山那樣的天賦和學習條件呢?

    其次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某些俗語、俚語、諺語以及當地人約定俗成地賦予某些辭彙的微妙內涵,而且字典上又無法查到,這些都屬於所謂母語性範疇。這一方面不象口音一樣高不可及,是有可能隨著時間和閱歷的增加而接近母語性的。

   然而,達不到母語性並不意味著使用語言的水平不高。還拿我導師來說,他的漢語雖然沒有達到母語性,可他能夠用漢語著書立說發表科研論文,有多少中國人可以如此呢?我們能說他的語言水平比一個一般中國人差嗎?儘管一個中國農民說得漢語具有百分之百的母語性(也只能有母語性,因為也許從來沒佔過外語的邊兒),可是他/她有可能是文盲哎,不會寫不會讀可不能算語言水平高。同樣,我們在海外使用英語,追求的不該是母語性,而應該是表達能力,也就是語言水平。

   提起語言水平,常常是簡單處見功底。記得多年前我在英國的時候,曾經一個人跑到湖區(Windermere)去玩兒。來到風景宜人的湖邊,當時很想留影紀念,環顧四周,遊人稀少,在一艘艦艇旁邊站著一個水兵摸樣的傢伙,我壯著膽子走過去,一邊用相機示意一邊問到:能幫個忙嗎?(Can you dome a favour?)水兵很爽快:沒問題(No problem)!於是他幫我照了相。可是遞給我相機的時候,他突然帶著挑釁的口氣說了這樣一句話:「I did it for akiss(我是為了一個吻才幫忙的)!」英國人很愛開玩笑,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知如何應對是很尷尬的。我當時心裡有點慌,可是靈機一動,幾乎用最燦爛的笑容掩蓋著內心的恐慌,大聲地回應到:「你真是太慷慨了,何不把這個吻留給你太太呢?(It is really generous of you!Why not save it for your wife?)」 他也笑了,又爭辯一句:「可是我沒有太太!(but I don』t havea wife)」, 「那就留給你媽!(in that case, save it for your mum then!)」我嘴裡喊著,快速地搶過相機,趕緊逃之夭夭!至今回想起來我還有點佩服自己呢,回答得著實不錯,即不傷人,也不尷尬,還有點機智呢。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無論外國人使用漢語,還是我們使用英語都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跟母語性是兩回事),這種語言水平是指語言表達的能力,不在於使用多麼高深的辭彙,而在於能夠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應付各種場合,解決各種問題。雖然用上面的例子有自我標榜的嫌疑,但是我一時想不出更好的其他實例,那就算我小村婦賣瓜,自賣自誇,因為不誇白不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08: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