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黃鐵鷹: 怎樣讀管理書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0-26 15: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管理學堂|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黃鐵鷹
  
      什麼是管理類書籍?「李嘉誠發家史」算不算管理書?「巴菲特的投資訣竅」又算不算?如果不算,管理類的書籍就只剩下「營銷與銷售的區別」「會計與管理會計」「戰略與執行」「ERP」和「平衡記分卡」這類純學術性的書籍;如果算,那麼教人發財的書就都應該算。

      我傾向於把教人發財的書都歸為管理類的書籍,因為現代社會賺大錢的人幾乎都是做企業的,而絕大多數企業家做企業的目就是要賺錢。

      於是,第二個問題又出來了,目前中國管理類的圖書太多了,任何城市的大書店中,擺在當眼的那一摞摞、一架架的書都是管理書。不僅如此,四仰八叉躺著賣的大都是管理書,而側身立著的大都是什麼「如何吃得健康」「醫學小常識」「汽車修理」「如何彈吉他」「道德與修養」「家春秋」「紅與黑」等等教人幹活、生活和思考的書,因此,進了書店聞不到錢味的人必是得了鼻炎。

      這個現象在現代西方社會的書店可看不到,可能那些老牌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早已形成,絕大多數人從爺爺那輩就已經認命了——知道發不了大財,所以那些教別人發財的書也就沒有在中國目前這樣風光的地位。於是,那裡的人到書店挑管理書就比我們容易,因為選擇少。

      作為我這樣以兜售管理知識為生的人,不能告訴大家哪本管理書好,但能告訴大家:什麼樣的管理書別讀。

      首先,最不值得讀的一類管理書是:介紹別人企業管理經驗的書,比如「洛克菲勒的發家史」「沃爾瑪的成功」「西南航空的戰略」「豐田文化」等等。注意,這些書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企業外部人——管理專家或專業寫手寫的,因此,這些人同他們書中的主人翁始終是觀眾和演員的關係,不論他在企業搞了多少次訪談,調研,甚至工作過,只要他不是企業的主要決策者,他們最多是近台看戲!

      然而,看戲和演戲的壓力是完全不同的,感同身受在企業管理中不管用。如果不信?你把房子賣掉,把錢投到股市中試試,你就會知道看戲和演戲的區別了。因此,哪怕是再有名望的管理學者寫的別人的故事、管理經驗、案例、方法等,都是嚼別人嚼過的饃,滋味不同了。

      不過,企業創始人和管理者自己寫的傳記或案例則另當別論,比如:王石、韋爾奇寫的回憶錄。當事人寫的書會把原汁原味帶出來,他們不會對讀者裝聖人,因為他們知道企業管理沒有先知先覺,讀者會從他們作品中體會到成功的偶然和失敗的無奈,從而知道真實的商場一定有人不可控制的因素。

      其次,時髦的管理書你別看。什麼是時髦的管理書?「窮爸爸」「乳酪」「藍海」「重在執行」「加西亞」等等,越是暢銷的管理書,越不能看。為什麼?人類自從創造了貨幣,就開始見錢眼開,絕大多數人整天想的就是怎麼賺錢,因此,每個能賺錢的犄角旮旯都被前人和現代人挖得乾乾淨淨,絕不會再有一個誰都沒想到,單單被暢銷書作者發現的賺錢的機會,這就是所謂,「太陽底下無新意。」

      但,話也不能說的過絕,商場上總是有新的英雄出現,商業傳奇都是建立在一個個「新意」基礎上,比如豐田、宜家、華為、萬科、分眾、騰訊、攜程這些讓人眼熱的企業。可惜,當這些「新意」被寫成書時,豐田車已經開到你家門口了,你在電梯里已看到了分眾廣告……!因為那些真有「新意」的人,個個都像比爾蓋茨創業時,整天鑽在車房裡去實踐他們的「新意」,根本沒工夫寫書去介紹自己的「新意」。

      因此,凡是能一下子使上百萬人茅塞頓開的管理書,永遠是管理學者和寫手們的「新瓶裝舊酒」,以滿足一代代新人類越來越不耐煩的發財之夢。

      第三,看不明白的管理書,不看。現代中國的企業管理方法和思想顯然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泰勒、法約爾、伯納德、西蒙、德魯克、波特、卡普蘭這些管理大師的方法和著作,已被中國學者用很多方式翻譯過來。但,由於翻譯水平有限,加之很多譯者對企業管理問題知之甚少,所以大多數西方管理書籍的中譯本,讓中國人讀起來感到很外國,很晦澀;也正因為如此又顯得很深奧,就像佛經似的,詞用得很大,話繞來繞去地說,讓人總覺得裡面有大乾坤。

      其實企業管理最忌諱複雜,任何企業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基本工作無非是產供銷,再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如果不能用母語把它們說明白,那才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因此,當你不幸碰到滿篇儘是「ERP 、願景 、SWOT 、執行力、流程審計、文化創新」等等新名詞的書, 趕快把它扔了。

      當把上面這三類管理書刪除后,你就會發現管理書架子空了很多。但是,慢著!仍然不要先急著讀書。因為管理是實踐的藝術,「做」永遠在「知」之前。沒有人通過讀鋼琴演奏法學會彈鋼琴;也沒有人通過讀管理書就會管理。管理有點像談戀愛,看多少言情小說和愛情大片,也頂不上「實戰」一次。

      因此,讀管理書的最好方式是林彪學毛主席著作的方法:「帶著問題學,活學活用,學用結合,急用先學,立竿見影,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管理工作中,如果發現你的會計知識不夠,那就找一本有關會計的書看一看;如果你的銷售知識不足,那就找一本市場學讀一讀;如果你的企業庫存過大,就看看生產控制和庫存管理的書,如果你的企業戰略不清楚,那就看看同行是怎麼做的。總之,你必須帶著問題去找管理書,這樣你就不會被管理圖書的海洋淹死。

      最後,我認為向別人推薦好的管理書這一命題就有問題,因為,每個管理者和每個企業面臨的管理問題不一樣,讀的書就應該不同。

      有人可能說:「管理有沒有共性的問題?」有,管理的共性問題永遠是人的問題。然而,人的問題更不是那本管理書能教會你的,它需要在每天跟人的交往中去自己悟。

工商管理學的族譜

Michael Chen

      工商管理之目的,為使公司賺錢。而一切工商管理學知識,都以公司為基本組織起點,探討如何使組織更有效率地完成生產、流通的問題,更直接點說,工商管理學,研究的是在市場中賺錢的技能,所以,投資學也在MBA課程中被教授,儘管在最簡單的層面上,一個普通的散戶在市場中的炒賣也屬於投資行為而不涉及明確的對人群的組織管理問題。

      在一個機會平等、自由進入的市場中,競爭的作用,會使得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和利潤降低下來。也即是說,長遠上,自由競爭情況下,企業家試圖獲取超越平均的利潤,幾乎是一種緣木求魚。幸運的是,我們並不完全生活在一個標準的經濟學假設世界中,人的天賦不同、資源分佈的環境不同、市場半徑不同、初始資金積累不同、技術不同、制度環境不同、信息不同、知識運用能力不同、組織管理文化不同,種種的差異,使得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同企業的產品之間,表現出千差萬別的面目,這除了使市場中的消費者多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之外,也使企業可以獲得超額的利潤並繼續生存下去,儘管其壽命或長或短。

      競爭對企業的真正影響,儘管工商業同仁都感同身受,但是,真正考察並表述出來的,是邁克爾·波特在80年代末的作品《競爭優勢》及其隨後的《競爭戰略》。波特明確說明,在競爭的前提下,一個企業要在行業中生存,要麼採取低成本戰略,要麼採取差異化戰略。也即是說,公司要賺錢,要麼產品比別人便宜,要麼產品比別人好,除此之外,別無它法。這是工商管理學中第一次明確揭示競爭對於單一企業的基本約束。波特帶出來的問題便是:如何獲得比其他競爭者更低的製造、流通成本,又如何使得一個特定的企業顯得與其他企業不同?

      前一問題,與一系列後來的管理理論相關,比如流程改造(Process improvement)、價值鏈分析(Value Chain) 、關鍵路線分析(Critical path analysis)、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等。與成本這一話題相關的文獻,還包括各種管理方式的探討,比如成本-收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組織形式變革以獲得更高效率,比如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管理層削減(Delayering)、績效報酬(Performance related pay)領導力等等。
      后一問題則包括企業品牌的營造(Branding)、採用自食生存的模式競爭(Cannibalisation)、關係營銷(CRM)來維持一種客戶對於企業和產品的情感,又或通過質量提升,比如全面質量管理(TQM)及Six Sigma等來使產品和其他競爭者不同,並且在這些策略之上,構造所特有的企業文化和形象(Culture),並引導企業追求卓越(Excellence)。

      通過以上種種的努力,使某一個特定企業表現出明顯不同於其他企業,而令其他企業很難模仿,從而獲得超越其他企業的利潤,這樣一些關鍵要素,被稱為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另外,企業不應該只保持目前的產品和狀態,為了使企業能夠獲得更高昂的利潤,還得分析目前產品的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為後來的企業設置進入障礙( Barrier to entry)、追求創新(innovation)並捍衛創新(Championing)。甚至需要去研究社會未來的趨勢變化,比如理解全球化(Globlisation)和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以洞識先機。

      這樣一些理念和術語,構成了絕大部分企業研究的主要核心話題。幾乎大部分的當代管理思想史,都可以沿著這個綱要尋找到與之相關的知識聯繫,新的知識也可以在這個綱要中尋找到相應的譜系或定位。這些理念和術語,實際上大部分都出現在最近20年間,並介乎感知和解釋之間。多數的術語,仍然停留於對工商業現象的描述,而未足以形成一個足夠抽象嚴密的體系來解釋大部分的商業現象,或者預測企業的未來走向。這和經濟學所形成的嚴謹抽象體系完全不同。

      從敘事形式來看,經濟學數學化之後,基本的敘事形式是採用數學語言及形式邏輯,試圖勾勒基本的規律,以推斷出一個結論。對於絕大部分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論文來說,結論在實際應用上的對錯,遠沒有形式邏輯證明來得重要。而工商管理學採用的敘事形式,多是故事敘事或者案例考察,並多以暢銷書的面目出現。出現這一區別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於缺乏足夠的事例以及一個穩定的核心參照系,來將各種各樣的企業行為統合在一個框架下解釋,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影響企業成敗的因素過於廣泛,以至於很難實際上分離出關鍵因素並對其進行定量考察。從而,管理思想表現成為一種針對不同案例的成敗碎片或者不同企業的傳奇故事,非常適用於一個企業的管理方法,可能完全不適用於另一個企業。如果不恰當地運用,更可能會造成致命的結果。

      從經濟學角度看,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鍊》會被認為是一個及其不嚴謹的命題,為什麼是第五項修鍊,而不是第六項?德魯克的《公司的概念》只研究通用汽車,只能被看成一個個案而沒有被證明能夠在其他公司中適用。工商管理學和經濟學這種區別,使得當經濟學追求嚴謹而力圖將自己打扮成一門科學時,卻適得其反地表現為自言自語的形式邏輯體系。而工商管理學在努力考察某些具體的事例時,卻常不自覺表現出一種泛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以至於成為不斷製造各種新奇名詞及暢銷書的大雜燴,或者為探求企業賺錢奧秘者提供靈感,或者為誇誇其談的諮詢師或管理顧問提供各種裝飾其話語的新奇名詞。

      儘管其中一些非常有教益的思想和內容,已經成為各種工商管理學生的教材,比如約翰·科特的營銷學著作。但另外一些仍然以野狐禪的形式,成為市面的暢銷書,比如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鍊》或者肯·布蘭查的《1分鐘經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7 16: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