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親子理財五篇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0-26 15: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育兒心經|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教小孩理財,要從動機下手



把「賺錢」行為融入生活

網路上曾經有個實驗,一位名叫皮亞傑的人,他將10個彈珠各5個排成上下兩排,再來將第11顆彈珠加入下一排並將長度縮得比上一排小,問小孩哪一排彈珠比較多?結果小孩會說較長的那排較多。但以相同實驗,只是將彈珠換成巧克力后,實驗結果完全改觀,兩歲半的小孩都知道要拿下面這一排!

一個當老師的媽媽問小孩:「小於100的最大整數是多少?」小孩目瞪口呆,不知道媽媽在講什麼,眼看弟弟要挨揍,哥哥跑過來幫忙:「媽媽要給你一個紅包,裡面的錢不得超過100塊,你要多少?」弟弟立刻說:「99!」

今天我們的教學不能與生活連在一起,小孩不知你在問什麼時,這不代表他很笨!對於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有效學習,要從了解他們的心理,並且以他們所要的方式著手。

有位媽媽於網路上提到,她後來讓孩子願意看中文,完全是從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著手,武俠小說嘛!講到最精採的地方,她就停下來說:「媽媽要去做家事了。」孩子拉著她問,後來呢?她就叫孩子自己去看。其實孩子並不能全看懂,自己用想像力填補了很多地方。但是他有強烈想要知道小說結局的動機,所以就能很主動的心甘情願讀完中文書。

小孩子往往喜歡看卡通影片,父母即可將理財教育,同時融入與他們共同享受卡通影片的快樂時光。

例如,看「櫻桃小丸子」影集時,可選擇有關消費及理財部分,一邊和孩子討論劇情中小丸子的行為對錯,一邊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零用錢,另在「哆啦A夢」的影集中-有出現大雄不當消費行為造成嚴重後果的部分,則作為負面教材,警惕孩子不要跟大雄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建立消費觀。

另外,父母亦可藉由與孩子玩遊戲,而達到理財教育生活化的目的,例如玩大富翁遊戲,在親子互動過程中,透過選擇買哪個地段房子,即可訓練孩子去思考手中擁有的錢和目前的投資比例是否適當或已過度投資。而撲克牌的「撿紅點」及「10點半」可培養孩子預測和選擇策略的能力,為未來投資布局能力作準備。

很多國外小孩理財教育書籍,特彆強調教導孩子創業的理念,就我們台灣父母看來,這簡直是太瘋狂的,孩子上完學回到家,功課都做不完了,那有時間搞賺錢的活動,更何況創業是大人的玩意,小孩談創業根本不可能。但事實上,教導孩子創業,則是利用小孩子需要多餘零用金的動機所出發的理財教育,在進行的活動當中「寓教於樂」。

在美國學校 ,就將「創業」活動落實於學生的課程活動中,因此,曾有家長談到,他兒子在活動中,成立的是一家賣中國字畫的公司,作品就是在家自己用毛筆寫好的春聯,當然也可應客戶要求當場揮毫完成作品,反正老外不懂中文,也不知道寫得好不好。

此外,有個印度小孩的公司想做「蛇舞」的生意,但由於沒有真蛇可「舞」,只能自己傻跳「人蛇舞」,「看熱鬧」的倒是有,付款的卻沒有,所以沒幾天就倒閉了……。

另有一次活動是學校讓幾個班的孩子合組一家公司,孩子們各有自己的角色,有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公司內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繫起來。

而該家長的兒子是個設計師,屬於動腦一族,才幹了沒幾天,他就發現公司「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動手的,不如動腦的;動腦的,不如動嘴的(領導)。

這些創業活動的開展,可讓孩子學習社會上生存競爭的技巧、避免死讀書發揮創造力,並且將有關「錢」的教育隨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把賺錢的行為演繹得更貼近生活了。


放手讓孩子學習 才會成功


  你想過嗎,一對勤儉持家的夫妻教8歲兒會計知識和買股票;

對孩子講錢?不會太過市儈,給孩子錢不如教孩子如何花錢、存錢。

從小就建立良好的理財觀,有助於健全的人格發展。

美國南加大心理學講座教授雷恩博士說:「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就會用在監獄上。」現在,這段話用在理財教育,更是貼切。曾經寫過《親子理財密笈》的夏韻芬也表示,「品格才是教育孩子理財的第一步」,她強調,父母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使用金錢的正確想法,千萬不要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這樣孩子會失去責任感,對金錢的價值觀也會混淆。

現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哪些理財的問題,該如何機會教育?

場景1:到賣場買東西

「媽媽,我可以買這個嗎?」

許多父母會利用帶孩子上賣場的時候,訓練孩子如何花錢。藝人侯昌明讓3歲的女兒自己拿東西結帳,「我會拿50元給她去買乖乖,告訴她乖乖一包20元,所以,還要找30元回來,讓她瞭解東西是要用錢才能買的,不能亂拿。」侯昌明說。

同樣地,最近才剛帶3位女兒拍廣告的傅娟也會給孩子錢,讓孩子到超商去買東西。「我給她們10元,訓練她們用錢。」傅娟強調,給孩子錢等於是把用錢的主導權交給孩子,當孩子有機會支配錢的時候,她們反而會更珍惜這筆錢,「因為,她知道她只有這些錢可以花,所以往往不敢亂花。」

要是孩子選的東西超過手中的價錢,卻哭鬧不休一定要買時,做父母的當下應該怎麼辦呢?「我會評估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沒必要,那我會堅持立場不買給她。」傅娟曾經帶歐陽妮妮到百貨公司樓下的超級市場買東西,孩子吵著要買一包300多元的糖果,傅娟覺得糖果色素多、沒必要買,就鐵了心不理孩子,反倒是先生歐陽龍先投降,想買給孩子吃,傅娟依舊堅持不肯買,「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這次妳妥協了,下次孩子就知道可以討價還價。」傅娟說。

場景2:做家事

「媽媽,吃飯也可以領錢嗎?」

「做家事就給零用錢」是許多父母訓練孩子培養金錢觀的第一步;不過,稍一不慎就很容易弄巧成拙,讓孩子誤以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金錢來量化,「當小孩開口閉口就要錢的時候,父母就要小心,孩子的價值觀是不是混淆了。」夏韻芬說。

秀朗國小家長會長沉絮凡,同時也是國小理財班的義工媽媽,她在家教導孩子做家事、領零用錢,會先把遊戲規則說清楚,掃地10元、洗碗10元、澆花5元……,每一份工作該領多少零用錢通通製成一張表格,讓孩子選擇這個星期的要負責什麼樣的家事,「至於沒有列在表上的,就代表是義務工作,做了不應該領錢。」沉絮凡說。

千萬不要讓孩子以為他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邀功,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時,父母要當下給予糾正,分析給孩子聽當初親子間所做的約定,什麼是孩子應該要做的,譬如吃飯、洗澡、看書、整理自己的房間,還有什麼是孩子可以領零用錢的,像倒垃圾、洗衣服等,通通都要事先聲明,施行的時候絕對要清清楚楚,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吵鬧就亂了分寸。

場景3:出國旅遊

「媽媽,出去玩是不是就可以買很多東西?」

暑假是旅遊旺季,不少父母也會在這個時間帶孩子出國去玩,看孩子玩得開心,為免掃興,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心想「難得出國玩一趟,就買給他吧!」卻破壞了平常辛苦建立起來的理財制度。

其實,家長可以有更聰明的方法。

有一年,傅娟帶孩子到日本玩,到日本的第1天,她就給老大歐陽娜娜1萬圓日幣,而且是10張全新的1千圓日幣攤開來,然後一張一張交到女兒手中,「她第一次拿到這麼多錢,卻沒有亂花。」傅娟說,自己把這1萬圓交給孩子后,就不過問孩子怎麼用,只要求孩子每天要記帳,看看到底花到哪些地方。她發現,當孩子有機會拿到一筆錢、學著如何花用的時候,反而會更謹慎,甚至買到不喜歡的東西,還會要求自己拿去退貨,絕對不會買了不用丟著。

沉絮凡在出國前,先給孩子一筆新台幣,然後讓孩子學會如何用台幣換成外幣,告訴孩子匯率以及手續費等細節,讓孩子去體會各國錢幣的大小,等到出國后,這筆錢就讓他們花用,付錢、找錢全由孩子自己來,父母只需在一旁觀察,然後給予指導。

場景4:玩遊戲

「爸爸,暑假時間這麼長,我玩的時間也可以多一點嗎?」

是的,孩子,你絕對可以多玩一點,只是這個暑假,要帶你玩點不一樣的。

駿為國際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陳駿為在孩子讀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就每天花半小時跟孩子玩大富翁線上遊戲;「在遊戲過程中,我會跟孩子解說,如何買房子、賣房子,更重要的是遇到『機會』或『命運』的時候,告訴孩子風險的觀念。」陳駿為說。

兒童理財專家David王同樣在孩子念國小一年級時,陪孩子玩自創的大富翁遊戲;原本簡單的「買房子」、「買地」變成了「買黃金期貨」、「買個股」,交易的貨幣也變成紙上記帳,譬如花10萬元買一檔個股,就要記在「資產」,要是賠錢,就要記在「負債」一欄,「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孩子資產與負債的觀念,讓孩子提早學會基本的會計準則。」David王說。

同時,這個遊戲也可以讓孩子培養「當大老闆」的夢想。David王解釋,他建立孩子理財觀的基礎就是「有夢最美」,他要孩子想創業要做什麼,然後告訴孩子:「當老闆就是可以印一堆股票讓別人來投資,大家一起來幫你賺錢。」

同時,他還教小孩如何看台股、港股與美股,現在8歲的孩子就已經有投資組合的概念,選股包括台積電、日月光、鴻海,都是權值股,「因為,這些都是台灣的大公司、有名的公司,所以我會投資它們。」David王的孩子Patrick說。

有人認為,對孩子講錢傷感情而且太過市儈;但事實上,孩子從小就建立良好的理財觀,將有助於健全的人格發展;因為,人無時無刻都要用到錢,該怎麼花、怎麼存錢,理財觀念對不對,都會影響決策。



親子理財 太享受不足取


太享受不足取 有陽光就夠了

女兒在學校求學,周遭同學家境有較為富裕的,難免會有些光鮮亮眼的文具用品或玩具帶到學校,孩子回到家后,總是會以稱羨的口吻談到,要是他們也有該多好。

這時,就是教育小孩理財觀念的適當時機,告訴他們任何物品在購買前,要先衡量是需要的物品或只是想要、炫耀,一旦超過自己的財務能力所勉強購買的奢侈品,早晚造成財務上的傷害。

一個叫喬的人多年來從事一份他所憎惡的低薪工作。但他決定要富有地退休。於是他節衣縮食,儘可能地積攢每一分錢:在晚上及周末從事第二職業來為他的投資管道添加燃料。50年之後,自律和犧牲得到了回報。他的財務自由了。

喬決定,既然他已經70歲了,一定要過逍遙的日子!他認為該是時候,放縱自己去做他夢想一輩子的事─也就是到世界各地潛水!於是,他花了許多年辛苦賺來的錢學習潛水、購買潛水設備。他坐頭等艙飛到了夏威夷,並在里茲.卡頓酒店訂了套房。

第二天,他就直奔夏威夷最漂亮的珊瑚礁潛水。夢想終於實現了!當他穿上昂貴的潛水服時,無比自豪。他有專門訂做的保暖潛水服,特製的鋁質氧氣缸,德國製造的潛水相機、防水筆及防水寫字板。

喬準備好了!當他潛到海里七彩的珊瑚礁時,他盡情享受每一分鐘!一邊潛入海底,一邊拍攝種種奇異的魚。第一次潛水正如他一直所夢想的。花了幾千美元在他的新愛好上,而每一分鐘都是值得的。

「等待是值得的,」喬對自己說,「這真太美妙了。」

突然他震驚地看到一個男人,只穿著游泳褲在他下面幾米的地方游。喬憤怒的在寫字板上寫了一句話。然後游到那人身邊,拍拍他的肩,生氣地將寫字板遞給他看。上面寫道:

「為了這潛水設備,我花了幾千元錢,而你只穿著游泳褲,怎麼回事?」,那人拿過寫字板寫下:「我快要淹死了!」

從這個笑話中,我們學到的第一個教訓是,事情往往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喬以為那人是在享受潛水。但事實上完全不同的—那人快要淹死了。

當談到財務時,社會大眾一樣會被一些表面現象所掩蓋。那些戴著勞力士錶和穿著名設計師專門設計的時裝的人,看起來已達到了財務自由,但他們可能早已淹死在債務中!

很多豪門第二代,出生后即擁有一切,相對的,我們一般中產階級人士,最常跟小孩說的話可能不是「爸爸買給你」,而是「想要,以後自己買」。

其實,一個人目前所擁有資源的多寡,並不必然代表未來可能獲得的財富也能較別人多,反而是學會善用資源的人,可能更能勝出。以下新加坡成長的經驗,即是值得我們所借鏡。

1972年,新加坡旅遊局給總理李光耀打了一份報告,大意是說,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 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麼名勝古蹟都沒有。要發展旅遊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李光耀看過報告,非常氣憤。據說,他在報告上批了這一行字: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陽光就夠了!

後來,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種花植草,在很短的時間 ,發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連續多年,旅遊收入名列亞洲第三位。

我們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即是在教育他們對資源的善加利用,學會理財而能善加利用資源的小孩,未來就能像潦倒的迪士尼,即使僅有一隻老鼠,而自己連麵包都吃不到的窘境下,也能創造了一個價值連城的動畫帝國。


父母管教態度 影響孩子一生


美國太空總署的總工程師希坎姆在他退休以後寫了一本自傳《十月的天空》。在這本書中,他說他之所以能夠從貧窮的煤礦小鎮學校脫穎而出,拿到西維琴尼亞州科學展覽的第一名,跟他的母親有關。

他當年為了研發比較有效的炸藥,使火箭飛得高一點,曾經把他們家的熱水爐給炸掉了,他當時非常緊張,以為一頓「竹筍炒肉絲」跑不掉了,害怕得不敢回家。

當他餓得受不了,硬著頭皮回家時,想不到他的媽媽居然沒有罵他,只跟他說:「我早就告訴你父親這個熱水爐要換了,他都不聽,現在他必須要買一個新的了。」他聽了非常感動,決定一定要將火箭發射成功來報答他媽媽,他母親的態度改變了他的一生。

如同以上故事,父母告訴子女何謂良好的價值觀,並且在生活中身教示範,就是所謂言行合一,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態度皆有莫大影響。尤其,想要子女對於花錢、投資、捐獻的方式和標的有所深思,你就需要在這些價值觀上確實以身作則,立下榜樣。

所以購物時,如果你只挑有名的設計師品牌,還帶子女去最高級的精品店,就等於是在教導子女:他們不必練習做理財決策。

假如,父母對於自己本身的消費行為想要刻意放縱(假如偶爾想要奢侈一下,到百貨公司血拚),但又不希望對子女有負面影響,有違培養子女節制消費的期望,則應如何填補兩者間的落差呢?此時,父母應從檢視自己所要血拚的產品著手,試問自己是否可以延遲購買,並與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

例如:他可以對他12歲大的孩子說:「小毛,新的Wii明天就要在網路發售了。我們可以在今天以較貴的價格訂購,或是等幾個月後在加樂福量販店買。雖然我真的很想得到它,可是,想想還是應該等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我們還可以把其中的差價捐給育幼院。」

透過種種的教導,父母可以讓孩子明白,想要一件東西,並不是就應理所當然立刻擁有它,因為它會伴隨著責任和選擇。父母對所購買的物品愈能節制,你的子女對自己在財務方面的選擇,意識也會愈高。消費在本質上不是件壞事,只是要確保它對子女價值觀所造成的可能影響。

美國有個不光彩的小秘密,那就是父母都想要子女學會負責財務的習慣,可是能以身作則的比例卻出奇的低,而且這個情況正在惡化中。

在1999年,美國家庭的平均負債超過7500美元。55%的美國父母未繳清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只有45%的父母能遵守預算;而每8對父母就有1對錶示他們的工作退休準備金為0。難怪對許多父母而言,要為子女在金錢事務上以身作則,並成為其導師這個想法,簡直難以啟齒。

而近年來台灣的卡債族人口激增,債務本身除對家庭有排山倒海的經濟壓力外,其中亦不乏為人父母,對其下一代的理財教育,勢必也有負面示範效果,若未能妥善處理,恐怕無法跳脫世襲的貧窮困境。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重視「錢」的教育,等於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上「請」回到社會現實中來。而對錢的教育應由父母落實於生活中,以身作則。

有人問富翁阿卡德致富的方法,阿卡德問他們:「假如你拿出一個籃子,每天早晨在籃子放進10個雞蛋,每天晚上再從籃子拿出9個雞蛋,最後將會出現何種情況?」

有人回答:「總有一天,籃子會滿起來,因為每天放進籃子的雞蛋比拿出來的多1個」,阿卡德笑著說:「致富的首要原則就是在你放進錢包的10個硬幣,頂多只能用掉9個。」

父母陪著小孩共同實踐於每日的消費中,這麼簡單的致富道理,或許就是留給你小孩最大的影響、最重要的資產。


讓孩子學會「等待」和「複利」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美國19世紀的三大富翁之一,洛克菲勒享有98歲高壽,一生至少賺進10億美元,捐出的就有7.5億美元。但他平時花錢卻十分節儉。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車回家,缺1美元,就向他的秘書借,並說:「你一定要提醒我還,免得我忘了。」秘書說:「請別介意,1美元算不了什麼。」洛克菲勒聽了一本正經地說:「你怎麼說算不了什麼?把1美元存在銀行 ,要整整十年才有1美元的利息啊!」

看了洛克菲勒的小故事,讓人直接的啟發就是,原來有錢人富有,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省下來,所以從小教育孩子理財,儲蓄習慣的養成即是其中重要一環,因為儲蓄過程可以讓孩子學會「等待」和瞭解「複利」。

為何要學「等待」?因為儲蓄即是犧牲目前的消費,等待換取未來能有更大的消費,如此,從小就養成不會衝動消費的習慣后,長大自然就沒有變身成為「月光族」及「卡債族」的問題。

另外,「等待」也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處,在《EQ》這本書中曾提到有關4、5歲孩童的分組實驗;一組是寧願立刻拿到,但只有一顆糖果;另一組是願意等一下,之後可拿2顆糖果。結果願意等待,以拿更多糖果的這一組孩童,經追蹤結果,後來不管是的學業、人際關係,都比較好。

而把錢儲蓄存在銀行,則可以讓孩子瞭解大錢生小錢的好處,即是「複利」力量的呈現,可以幫助我們的錢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目前儲蓄帳戶的定存利率約為百分之二,孩子不容易體會到複利力量的強大。所以家長可以採取一些富有創意的措施,來增強儲蓄的吸引力。例如,您可以按照他們每月所獲利息,向其帳戶存入與該月利息相等的錢,從而使其利率翻倍,同時依照下面的故事,和你的孩子做相同遊戲,即可令他加深複利的驚人力量。

古時一個皇帝愛上一項稱為「圍棋」的遊戲,為決定嘉獎此項遊戲的發明者,他把發明者召入宮並且宣布要滿足發明者一個願望。發明者則說:「我的願望是你賞我一粒米,只要在棋盤上的第一格放上 1粒米, 在第二格上放上2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4粒……,依此類推,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雙倍,直到放滿整個棋盤為止。這就是我的願望。」

「好的!」皇帝認為佔到便宜,高興地大聲說,「把棋盤拿出來,讓在座的各位見證我們的協定。」於是發明者開始在棋盤上擺放米粒,每放一格便倍增米粒的數量。當第一排的8個格放滿時,1、2、4、8、16、32、64、128粒米,旁觀者大笑著,指指點點。但放到第二排中間時,咯咯的笑聲漸漸消失了,而被驚訝聲所代替,因為小堆的米不久就增成了小袋的米,然後倍增成中袋的米,再倍增成大袋的米。到第二排結束時,皇帝知道他犯了個極大的錯誤。他欠發明者的米粒數為 32768,而還有48個格子空著呢!

皇帝終止了這個遊戲,召來全國最聰明的數學家。他們打著算盤匆匆計算。最後得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一粒米在64格的棋盤上每個格倍增,最後是1800億萬粒米,總數是相當於全世界的米粒總數的10倍。於是皇帝向發明者提了一個建議:如果他放過皇帝,發明者將可得到上千公頃富饒的土地和鄉村莊園。發明者則高興地接受賞賜。

財富的累積,講究的是滴水穿石。人們都知道「積少成多,萬涓成水」的道理,可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但洛克菲勒做到了。

這就是「習慣」的魔力所在。簡單的動作重複做,簡單的話反覆說,這就是成功的秘訣。說穿了,成功其實很容易,就是先養成成功的習慣。而儲蓄即是良好的成功習慣,利用複利搭配長時間的累積金錢,所創造的驚人力量。難怪,愛因斯坦曾言︰「複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20: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