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佛洛伊德學說的核心理論解析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0-25 18: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索|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 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衝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象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 而一些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慾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 的思想、觀念、慾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覺、意念、回憶常被壓存在下意識這個層次、 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 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 則」。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 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 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 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 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 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這種感情更具性的 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是形式,以生育 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 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 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被壞、戰爭等一切 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係,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慾望的滿足,在睡眠 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 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衝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衝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 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 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 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癥狀。
壓 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 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后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 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 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 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衝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 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癥狀表現出來,如癱 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 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 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心慾望或衝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弗洛伊德生平詳細資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醫生,精神病學家,心理學領域的新學派——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人類行為學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頗有爭議的觀點。他還為治療行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體系。
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維亞洲弗賴堡(現屬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他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 (Sigismund),再加上一個猶太字所羅門(Solomon),但是十七歲那年,他把第一個之改為西各蒙德(Sigmund)。
弗洛伊德三歲時全家遷居維也納。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兩個孩子比西格蒙德大二十歲左右,他們沒有去維也納,而是依據到英國的曼徹斯特。西格蒙德是他父親與後妻生的長子,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和五個妹妹。它的早年生活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
準備的年代
青年時代,弗洛伊德對一般的哲學和人道主義問題很感興趣,但是,他覺得必須有一種嚴格的科學訓練來約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一個猶太慈善機構的資助下,他於一八七三進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
弗洛伊德從事大部分研究工作的生理實驗室主任是恩斯特·馮·布呂客,他是一個要求嚴格的訓練者,一個在科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的人物。他的人格對位年輕的學 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弗洛伊德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介紹了一向傑出的研究工作,他證明了低級動物的脊髓神經節細胞與高級動物的同一性,這在過去是一個長期 爭論不休的問題。弗洛伊德的證明,對進化論詩歌有益的貢獻。不久以後,他又撰文描述了神經細胞的構造,從而為神經原的理論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現代神經學的 基礎。就因為致力於這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弗洛伊德拖了兩年時間才評到醫學職稱。即使在評定以後,他還是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實驗室里。他不喜歡數學物理,它 的工作始終在組織學方面,既組織構造的研究。
接著,弗洛伊德開始用顯微鏡揭示人的神經系統的各種神經束。他在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延髓,也就是頭腦中最低級的部分。他終於理清了脊髓和小腦之間的種 種聯繫。然而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他對聽覺神經進行全面徹底的研究,以及對腦神經感覺神經核與脊髓的感覺神經結具有相同的證明,後者是對進化論的又一重 大貢獻。這些研究成果發表於一八八五年到一八八六年間。
一八八二年,弗洛伊德愛上了他妹妹的朋友瑪爾塔·貝爾納斯。貝爾納斯比弗洛伊德小五歲,出身於漢堡一個頗有名望的猶太家庭,那時正住在維也納。弗洛伊德很 快認識到自己必須干一種比較實際的工作,而不是那種純粹的研究,於是就進了維也納醫院,當了一名住院實習醫生。他三年裡在醫院的各個部門都工作過,因此在 醫學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但是他的興趣則在他的導師T.H.梅涅特所負責的精神病學方面。在院實習期間,他發表過一些有關古柯鹼的綜合性研究成 果,引起了醫學界對這種藥物的注意。弗洛伊德發現古柯鹼具有麻醉的特性,他向他的一些當眼科醫生的朋友的建議,在治療眼疾時不妨可以用用。有一位名叫柯勒 的醫生髮表了這一成果,因而被譽為局部(古柯鹼)麻醉的創始人。
在他醫院工作結束的時候,弗洛伊德被授予一筆數目不大的獎學金,這樣,他就能去巴黎旅行,併到薩爾帕屈里哀跟著名的神經病學家讓·馬丁·沙可學習。在巴黎 學習的四個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沙可這位當時最有名望的神經病學家獻身於癔病研究的情形,促使弗洛伊德也走上了同一條道路。這對 他把興趣從軀體方面轉到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回到維也納以後,他向醫學協會作了巴黎的見聞的報告,但是受到冷落,這預示著他以後的工作將要得到同樣 的反映。
弗洛伊德於188六年春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並在同年九月結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滿,共有六個孩子,三兒三女,最小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 (Anna Freud)後來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還作為神經病學家在一家兒童診所工作過幾年,並出版了2大卷論述各種小兒麻痹症的權威性著作。這 樣,他成了歐洲重要的神經病學家之一,他在這個領域中多年的工作,無意對他後來心理學理論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

精神分析學的初期
早在1882年弗洛伊德的一位年事較長的同事和朋友約瑟夫•布洛伊爾就告訴他,有位叫安娜的病人曾受益於在催眠中恢復痛苦記憶的「疏泄」療法。弗洛伊德又 將這一情況下沙可講過,但沒有引起沙可的主意。弗洛伊德自己行醫時對癔病病人使用過催眠療法,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因此他於一八***年前往南錫,向一位有 名的催眠專家伊波利特•波恩海姆求教,那個時候,他正在採用布洛伊爾的疏泄法。三年以後,他觀察到在被遺忘的痛苦記憶中佔據主要地位的是那些不能接受的願 望,於是他形成了壓抑的概念,這是弗洛伊德學說中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他請布洛伊爾一起合作,並於一***五年共同出版了一本劃時代的著作——《癔病研 究》,這時,弗洛伊德已經放棄了催眠術而開始採用。「自由聯想」法,「自由聯想」法的發明,是弗洛伊德一生中的兩大業績之一,另外一項業績是兩年以後開始 進行的自我分析。
在這些年中,他向一些醫學團體宣讀了若干篇論文,宣布了他所得到的驚人結論,他指出各種精神神經症都是由無意識的性衝動而引起的。但他得到的反應極為冷 淡,人們幾乎要把它當作怪人而棄之。這時,他只有一個朋友對他深表同情,那就是住在柏林的威廉•佛里斯。弗洛伊德經常給他寫信,記述了他為設法了解深層心 理而採取的實驗性的步驟,他的信件和記錄已在一九五四年發表,題為《精神分析學的起源》。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份題名為「計劃」的長篇記錄,弗洛伊德試 圖從神經原方面來描述思維、記憶等各種精神過程。這是他在最後一次試圖把精神過程與軀體過程聯繫起來。

偉大的發現
一***五年到一九零零年,是弗洛伊德多產的時期。他在1900年發表的《夢的解釋》,被認為是1本巨著。該書不僅論述了過去的探討者感到一籌莫展的夢境 生活問題以及形成夢的種種複雜機制,而且還討論了深度心理,既無意識的結構和作用方式。弗洛伊德在認識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他詳細的研究了所稱的「初級」 系統和「次級」系統。它指出了兩種系統的作用方式是如何根本的不同,兩者間的關係和相互影響是如何複雜並具有決定性意義。他所描述的初級系統的精神機制, 最初是在探討精神神經病時得到的認識,現已成了精神分析學說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所謂的壓抑、濃縮、移位、倒錯以及潤飾。這是由於 這些機制,那些能接受的願望、慾望或衝動才得到了間接地滿足。有關隱蔽的願望滿足的理論,是弗洛伊德對心理學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通過這一理論,他以一種 真正的心理動力學概念取代了已陳舊的聯想心理學。
弗洛伊德發現,無意識的內容與意識,就像無意識所特有的機制一樣,是完全不同的。從本質上說:無意識的內容起源於幼兒時代,在這方面,弗洛伊德對幼兒心理 的內在性質作了闡述,他引起了世人的震驚和反感。他堅持認為,幼兒深度心理的活動是雙親的性的動機和敵對動機驅使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狄浦斯情結,其內容 就是對雙親中異性一方的性慾望和對競爭者的妒忌與憎恨。弗洛伊德甚至認為,幼兒在誕生之時,並在未斷奶時就已經有了色情感。他這本論述夢的著作剛發行時並 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可是過了幾年,當上述那些性的觀點經過更充分地描述之後,便遭到了人們的猛烈攻擊。

成年時代的佛洛伊德
我在這裡想對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弗洛伊德的個性和旨趣做出些介紹。弗洛伊德博學多才,有著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精通古典文學,對本國和別國的文學名著事業的涉 獵甚廣。派對希臘神話極為熟悉,不但經常隨口應用,在他的著作中也的的確是。他有非凡的文學才能,因而被公認為德語的散文大師。在的藝術方面他最為欣賞的 是詩歌與雕塑,對繪畫與建築也有興趣,但對音樂的愛好相對小些。從1890年到1914年,他通常每年要到義大利去消磨,潛心研究那裡的藝術傑作。凡這類 的旅行,同去的不是他的弟弟就是他的朋友;因為他的妻子不喜歡旅行,寧願和孩子們一起守在家裡。弗洛伊德在外出旅遊之前,總是先攜全家去某個寧靜的山林勝 地都度上一個半月的假期,那時他的生活中最最幸福美滿的時光。弗洛伊德非常喜歡孩子,總愛和他們呆在一起。
弗洛伊德個性中有一個相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富幽默感,而且始終十分犀利,有時還不缺乏諷刺挖苦之意。碰到了惡意的批評,他就不無詼諧的議論上幾句,要是 換上別人,很可能會憤憤不平,為之動怒。在猶太笑話和軼事方面,弗洛伊德有著十分豐富的知識,他喜歡用它使自己的論證更加鮮明有力。
一***一年,弗洛伊德全家搬到貝爾加澤街十九號(仍在維也納市),他在那兒一直住到一九三八年。一九〇八年,弗洛伊德在他住的那一層又得到一套房間,共 有三室,後來,他把這套房間與原來的連通起來。弗洛伊德有幾個房間,裡面擺滿了——或者不妨說到處攤著他收集的文物古器,特別是那些希臘、埃及的古董;這 是他唯一的嗜好,他從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樂。他對考古發掘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

精神分析學運動的發展
1902年,弗洛伊德邀請幾位年輕的同事和學生定期碰頭,對他當時正在從事的研究進行探討。他們謙虛地稱這個小團體為「星期三心理學研究組」,後來該組發 展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協會」。在這些人當中現在還有知道的兩位,他們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威廉•斯泰克爾。在《夢的解析》發表以後的五年中,弗洛伊德 很少寫作,但是在他一九〇四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 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現在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於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 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願望所驅使的。
次年,即一九〇五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 症的種種癥狀;這是我們認識弗洛伊德的技術的一個重要來源。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 許多方式。

這一年裡,他還出版了一本最有爭議的論著:《性學三論》。裡面新奇而又聳人聽聞的地方,這是他對幼兒性作用的全面描述,他把成人性變態解釋成是幼兒性作用 的畸形產物。這是弗洛伊德第一本的引人注目的書。他不但引人注目,而且還寄給人們極大的憤慨,遭到了強烈的譴責和嘲笑。弗洛伊德在各國科學界頓時成了一個 最不受歡迎的人,在以後的很多年裡,他遇到了只有最偉大的先驅者才會遭受的種種辱罵和攻擊。但是,無論那些批評有多麼刻毒,他從來不予回答。他唯一發表的 為自己觀點辯護的著作,是《精神分析運動史》(一九〇六年),這本書主要是區分他的理論和阿德勒、榮格等提出的對立理論之間的基本差別。對於其他問題,他 的回答就像查爾斯•達爾文一樣:繼續發表新的證據。
一九〇六年,著名的歷史精神分析學家歐根•布洛伊勒和卡爾•榮格,以及他們的一些學生宣布,他們贊同弗洛伊德的方法結論。除了英國醫生歐內斯特•瓊斯以 外,他們是第一批支持弗洛伊德的非維也納人。一九〇八年四月,榮格組織了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大會,會議地點在薩爾茨堡。兩年以後,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正式 成立。半個世紀以來,這個組織已有30多個分會分佈在世界許多國家。當時,出席第一屆代表大會的有四十二名代表,其中包括卡爾•亞伯拉罕,布洛伊德,弗洛 伊德的匈牙利同事桑多•費倫茨,榮格和歐內斯特•瓊斯 本人。委員會的職責是在事務管理問題上向弗洛伊德提出建議並提供幫助,同時也在他和外界攻擊他的人之間形成一道屏障。
早在一八八五年弗洛伊德就在維也納大學當過臨時聘任講師,這樣他能在那裡開設一些非正式的講座。一九二年他被特聘為教授,一九二〇年時他當上了正式教授,然而他在教授會議上卻沒有席位,也沒有別的什麼特權。弗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從來沒有擔任過任何正式的教職。
精神分析學在非醫學方面的應用
弗洛伊德發表過大量臨床方面的論文,對精神分析學研究中的細節問題進行了探討,他還公布過五份長篇病歷,提供了很多有關他研究方法方面的情況。此外,他還 寫過一系列專門論述精神分析技巧的文章。但是從他的《夢的解釋》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他的發現具有廣泛的意義,他知道這些發現一定會遠遠 超出精神神經症的狹小範圍,涉及人類方面的各種問題。在這個出較容易接近的領域中獲得的知說,可以用到「正常」生活中一些很難解釋的問題上。因此他在一九 一二年創辦了一份《意象》雜誌,用來討論他的研究在非醫學方面的應用情況。《意象》雜誌是對早期創辦的《精神分析學年鑒》(一九九年)和《精神分析學導 報》(一九一〇年)的補充,《導報》不久便為《精神分析學雜誌》所取代 (一九一三年)。

偉大的創造性作家對人類心理的透徹觀察,早就使弗洛伊德讚歎不巳他在一九〇七年寫的《耶森的<格拉狄瓦>中的妄想與夢》,對德國作家耶森的小說《格拉狄 瓦》作了精彩的研究。在這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作品中,弗洛伊看到一些心理機制和他在探討夢與神經症時所闡述的機制完全相同。三年以後,弗洛伊德又出版了 一本雄心勃勃的研究專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他在書中將列奧納多在藝術追求與科學追求方面的矛盾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在弗 洛伊德的啟發下,他的一些學生,特別是奧托·蘭克便把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來解釋神話和民歌傳說,這樣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出人類想象的各種表現有很多地方是相同 的。卡爾·亞伯拉罕甚至用這種方法闡述了三千年前第一位一神論者埃及法老阿朗那頓發動宗教革命的動機。

一九一三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釋》。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徵的研究,弗洛伊德發現這些都是兒童 和野蠻人的原始心理所共同具有的特徵。他強調了原始人弒親行為的重大意義,並認為文明、道德和宗教就起源於對弒親行為的追悔和其他反應。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食物減少到最低限度, 缺乏暖氣以及其他的麻煩,給弗洛伊德和他朋友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苦。而戰後奧地利貨幣的崩洗不僅使弗洛伊德的積蓄喪失殆盡,而且迫使他奮力抗爭以避免破 產。大戰期間,弗洛伊德出版了唯一一本關於時事的著作《對戰爭與死亡時期的思考》(一九一五年)。他指出實際上幻滅感並不一定是戰爭引起的,幻滅感的產生 與過去人們過高地估計人類的道德進步有關;這一事實只是由子發生了可怕的戰爭才被揭示了出來。十八年後,弗洛伊德應國際聯盟之邀,就「為何會有戰爭』的問 題,與愛因斯坦作了通信討論。弗洛伊德一方面對未來仍抱有希望,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在消滅戰爭的道路上還存在的各種障礙。
就在戰爭的第一年,弗洛伊德可能以為他的工作將要結束了,於是他就心理的本質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這些文章成為他一生主要工作的最高峰。
一九一九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誌 和書籍。到一九三八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五種雜誌、一百五十種書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9 09: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