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魏英傑: 在楊錦麟面前,理論是灰色的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0-23 16: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政解讀|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伊文兄邀我點評楊錦麟先生在廣州的演講,稍微猶豫后我應承了下來。猶豫的原因,在於最近這一階段「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基本處於無話可說的狀 態,而且即便有些話早已眾所周知,此時也未必能講。而作一不咸不淡的點評,和填報屁股的寫作基本沒差別,這就有點無聊了。還有就是,對於楊錦麟先生,無論 是他的「有報天天讀」,或者那些以陳子帛等筆名撰述的政論,其水準和勇氣均非我等新聞後輩所能望其項背。學習猶可,點評從何說起?

但 我不揣淺陋接受差使,一者在於幾年來對「有報天天讀」的一份「別情」;二者當然也是因為對楊錦麟先生的風範十分敬仰。有報創辦之初,我就經常看。早就為楊 先生的獨特個人風格以及節目的銳氣、大氣所折服。可以說,我看鳳凰衛視,基本就是沖著有報去的。後來因為各種原因不經常看,但每次偶然打開鳳凰衛視,腦海 里總會晃出楊先生的形象,感覺格外親切。還有一個原因,楊先生是閩南人,那一口閩南腔,總能讓我會意而笑。因為我也是閩南人。而有這樣一種內在關聯,對同 樣在「閩」字大門之外的遊子,更容易激發砥礪奮進的作用。所以,為這場演講點評,雖是自不量力,卻讓我倍感榮幸。

不過對於演 講本身——可能是因為沒有直觀感受或由於論壇文字版已被辣手摧殘,對我來講並無多少新意。談到有報的經驗,還是那句老話,戴著鐐銬起舞。這早就是國內(包 括大陸和「大陸型」電視台——鳳凰衛視)新聞從業人員的常識,何須多言。但問題也就是在這裡。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每個人的心態和行動卻不一樣。大陸可 以學有報開闢上百個讀報節目,卻不可能做到楊錦麟先生這樣的格局。這也就是「有報天天讀」在某種意義上不可複製之緣故。不說別的,楊錦麟可以在節目里直接 拿紐約時報的中國報道作點評,國內有哪個「讀報評論員」敢這麼干?再說這在鳳凰衛視可能不是個事,但在大陸就是一個關乎節目存亡的問題了。人家是有報可 讀,「讀報評論員」卻可能是有報不敢讀。所以,戴著鐐銬起舞不錯,問題是人家能跳得比較瀟灑,「我能」嗎?

更重要的是,沒 有楊錦麟的「有報天天讀」也就不是「有報天天讀」。有報今天的成就和楊錦麟先生的風骨、勇氣、識見等個性化風格須臾不可分。最簡單的證明就是,有報經常因 為楊錦麟先生不在港而臨時由其他評論員出場,效果如何,大家自有分說。當然,其他評論員也不乏有學識者,但那味道就明顯不對勁。比如曹景行先生,文縐縐地 坐而論道,看著也覺得不解氣。——這裡無意對比,只在於說明風格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有不同。

一句話,楊錦麟先生講的那些道 理,並不深奧,大家也都能理解。關鍵是,在楊錦麟先生面前,這些理論不無灰色。原因正如前面所述,大家都戴著鐐銬起舞,但舞姿各有不同。所以,根本沒辦法 說,按照這些理論,你就能樹起另一個有報天天讀的牌子,或者成為另一個楊錦麟——這不是選新聞超女。大夥聽完演講,還得埋頭尋找自己的路。

當 然,楊錦麟先生的演講並非沒有價值。比如他提到的有報天天讀的特點就是「最快、最新、最敏感」。前面二點不必多說,何謂「最敏感」,楊先生的理解就是「必 須承擔風險」,而且這種風險,有時候就像鳳凰衛視這樣狀況——「沒有一個具體的文件,說今天你不能說什麼,明天你應該說什麼,完全要靠自己來把握。」換句 話說,敏感就是有報的生命力所在。哪天這個節目不再敏感了,也就可以宣布其使命已經結束。而我所理解的敏感(以前我寫過一篇《新聞舞者的內心自白》也說 過),就是要有「不斷觸及新聞鐵絲網的技巧和勇氣」。有報的敏感程度,有時候讓鳳凰衛視的工作人員都戰戰兢兢,時刻準備插播,但話說回來,沒有這種敏感, 有報也不會有這樣的公信力和名譽。像廈門PX事件,有報的點評就是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的聲音而存在。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這種制約和「反制」造就了這個 節目。沒有這些插播,有報就不是萬千新聞欄目中的一大亮點。這也告訴那些有所抱負的新聞從業者,如何才能做好新聞。——問題是,你敢不敢敏感起來!

還 有一點。有報天天讀並不是簡單的一個讀報節目。不是把各路信息匯總、挑選出來,然後再告訴你。這一點楊錦麟先生說的很明白:「這個節目不單純是一個讀,而 是解讀,關鍵不在於讀而在於評。」有報的魅力不在於「有報天天讀」,而在於「新聞點點評」,就在於告訴你,楊錦麟在這個事情上是怎麼看的。這其實就是政論 文章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說到這裡,我要說一點思考。我認為,目前國內的時評雖然看起來很熱鬧,卻也很蒼白。說白了,大陸並沒 有真正意義上的(媒體)政論。真正的政論文章,就好比說,今天陳水扁幹了件什麼事情,第二天報紙就有人發話了,陳水扁這麼做是不對的,應該如何如何。這玩 意兒,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基本不可能在大陸出現。至於要達到儲安平先生那樣的境界,更不知要到何時了。應該說,有報的政論氣息(由於楊錦麟先生作為 資深時事評論員的資歷)也是得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陸目前缺少的就是這種氛圍。這是聽(看)了楊錦麟先生演講讓人感到振奮,卻又讓人憂傷的地方。

最 后,楊錦麟先生有一句話,我覺得應當記下來。這應是此次演講楊先生最重要的心聲。他(應該是動情地)說:「這個節目之所以能夠存在,五年了,除了那種讀書 人,我相信在座所有有一點知識分子情懷,無論你是大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我歸納為幾個字,哀而不憂、泣而不涕、寵辱不驚,是中國讀 書人希望達致的境界,底蘊成就自信,自信方能從容。」

這句話的意思,我理解為兩方面:一是要有所堅持,二是要從容應對。也就 是說,格局就是這麼一個格局,大家都知道,但不要因為戴著鐐銬就懶起舞、無所作為。還有就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相信有所堅持就有所進步,不必火中取炭, 而要曲中求直。這意思,我在剛才提到的那篇文章里(我特意翻出來看),是這麼寫的:

「身在當前媒體語境下,如果不甘於沉淪而欲有所作為,恐怕不僅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更要有曲中求直的智慧。新聞人不是思想家不是革命家,新聞人是實務工作者,故而新聞人所應秉持的是務實的理念,不高蹈、不鄉願,步步為營,在冬日厚厚的雪地上,也不會停止前行的腳步。」

我覺得,堅持很重要,從容應對也很重要。怨天尤人、哭天喊地,都不能一下子解決問題。關鍵就是自己不放棄,能做一點是一點。楊錦麟先生的話,正是這樣一種務實的、不高蹈的媒體精神的體現。同樣的意思,在李敖這個聰明人回大陸的三次演講中,也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了。

這也是我個人一直以來信服的理念。在楊錦麟先生面前,理論是灰色的。但在楊錦麟先生身後——我們並非無路可走。

2007年10月22日


《有報天天讀》:與國人同悲同惜,心靈相通

——「嶺南大講壇·公眾論壇」

  主辦: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承辦:南方都市報

  時間:2007年10月20日  地點: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廣東省科技圖書館報告廳

  主講嘉賓簡介楊錦麟經歷坎坷,從15歲上山下鄉到街道臨時工、大學教師,繼而轉赴香港,先後擔任報社編輯、主筆、雜誌主編、專欄作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2003年至今主持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評價說:「楊錦麟讀報的『魂魄』,在於一個飽經憂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這50多年來上山下鄉、學工學農、求學教書、賣文為生,在底層苦過、上層混過、內地待過、在香港漂過的這種複雜的人生。」

  每年創造數千萬廣告收入的《有報天天讀》

  感謝今天所有朋友們的熱烈掌聲,從這些掌聲中,我切身感受到,這是對還在艱難前行的鳳凰人的理解,支持和肯定。感謝老范(范以錦),感謝您主持今天的論壇,您是我最尊敬的新聞界前輩。

  我今天的題目是「《有報天天讀》五周年」。不知不覺這個節目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還能夠走多久、多遠,我不知道。也許,今天順便給這個節目開一個追悼會,什麼時候它不見了,消失了,大家不要感覺到意外。

  很多朋友想了解我們做這個節目的酸甜苦辣,但今天我不想在這裡憶苦思甜,主旋律還是和諧。先給大家簡 單彙報一下《有報天天讀》創意的由來。這個節目是在2002年的10月間開始創意構思的,實際上就是五個字,節目的創意是劉長樂先生的。鳳凰衛視很多節 目,很多著名的電視欄目創意,都是劉先生自己想出來的,然後付諸實施。

  天天讀,是「文革」期間我們都經歷過的,這個辭彙按照劉長樂先生的演繹,是一個很鮮明的符號,它既有文化資訊的含量也有一定的歷史縱深感。

  應該說,《有報天天讀》是劉長樂先生的創意,楊錦麟錯誤地演繹,然後一發不可收拾,走了1800多天,這叫歪打正著。劉長樂先生最近說,這個節目是我們專門為楊錦麟度身定造的,這是客氣了,這是鳳凰衛視管理層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的具體體現。

  《有報天天讀》欄目的設置,實際上就是給你五個字,內容應該如何安排,節目需要有什麼樣的環節設計,就是三個人進一步的具體落實,一個是我,一個是我們的導演,還有主編。三個人都是香港居民,兩個人從來沒有內地生活學 習成長的經驗,經過了接近三個月反覆探索、不斷否定的過程。節目的立意很簡單,是摘要播報兩岸三地、世界各地的華文報章、主流媒體的資訊內容,剛剛開始只 有12分鐘,稀里嘩啦很快過去。在鳳凰衛視所有的節目排名中,第一個月的收視率是24位,第二個月一下子前十名,第三個月前六名,第四個月前三名,第六個 月前三名的同時這個節目得到了廣告。在鳳凰衛視的一般規律是,一個新節目如果三個月還沒有穩定的收視率,也未能獲得廣告商的注意,基本上就是前途暗淡。這 個節目半年之後獲得了第一筆冠名廣告,時至今日,我對這個廣告以及當初為此付出很多心血的同事始終心存感激,這也是知遇之恩。

  在一般常態運作情況之下,節目每天播報和收集大概56條,或者60條,最多一次是70條的信息。由於 這個節目的信息量比較大,視野相對於其它資訊節目也比較廣,他們說個性化和風格化的突出也比較明顯,一播出以後,人們對它的期待值開始變得很高,並視之為 「電子版的參考消息」。節目在過去五年間所獲得收視率,似乎是違反一般電視和新聞傳統理論的。我要強調的是,一個長得非常惡劣的老頭,主持一個噴口水的節 目,收視率迄今為止依然在鳳凰衛視日播節目的前幾名,實在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嶺南大講壇和楊錦麟的雙重效應下,觀眾「擠爆棚」。

  這個節目播出之後,反應還比較熱烈,播出的當年,就成為鳳凰衛視觀眾最喜歡的節目之一。中國內 地很多老同志、老前輩,聽說都向劉長樂先生抱怨,你們這個節目改變了我們午睡的習慣,但是不看還不行。這樣的一個節目設置,它鑲嵌在所謂的垃圾時間段,卻 獲得了社會普遍的好評。當然這個節目先後獲得了一些榮譽,我比較滿意的是2004年央視有一個調查公司的研究顯示,這個節目的滿意度排列鳳凰衛視所有節目 的首位,知名度前十名,人氣排名第五位,期待第四,欄目綜合排名第三,這個概念相當於跟中央一套相提並論。據不完全統計,這個節目推出以後,內地甚至包括 東南亞一些國家的電視台,現在也紛紛推出讀報節目,國內有接近200個,還有FOX現在也在仿效。用這種讀報的方式來傳達信息,似乎也成為一個相對固定和 競相仿效的電視欄目。

  新聞同行和海內外華人觀眾接受這個節目,實際上說明這個節目的創意,以及它努力的演繹是對的。 2004年就這一年的廣告收入―――抱歉我要談廣告,因為這是一個節目受到認同的一個最主要標誌之一―――據說,劉長樂先生曾經很得意地說,比內地的一個 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的西部省份的電視台一年的廣告收入還要多。這個節目每天的節目成本―――也是管理層透露的消息―――是一個很多人都不敢想象的數字。迄今 為止,這個節目沒有自己訂閱的一份報紙,都是我們的新聞行業主動提供,比如說南方都市報,每天都會固定地把它的社論大樣傳到我的信箱。很多國際和華人社會 著名的媒體,每天都會將報紙的大樣,在付印之前同時傳到我的指定信箱。這是主動提供的。還有借來的,也就是很多公司管理層訂閱的,在他們還沒有上班之前, 我們就拿來他們的報紙用一下再還回去。雖然每年創造數千萬的廣告收入,但是我們沒有一份自己訂閱的報紙。既然沒有訂閱自己的報紙可以做得這麼紅火,那麼我 們為什麼還要訂閱呢?這就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必須記住的成本概念。

  《有報天天讀》關鍵不在於讀而在於評

  剛才老范把我的形象拔高了,說得和《紅燈記》的李玉和一樣高大,我還以為他會說我更像李鐵梅呢。

  讀報節目實際上是脫口秀,沒有任何事先預備草擬的文字稿,就是脫口而出。當然要做到脫口而出,是需要 很長時間的準備,因為這個節目也沒有撰稿人,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句話要說些什麼。這種脫口秀的方式,已經成為讀報節目的基本形態和風格了。節目持續了四 年,一直只有兩個人的編製,一個是我,一個是我的助手。考慮到已經接近中老年人的年紀,所以管理層剛開始配了半個人,就是到鳳凰來實習的實習生,因為工作 量實在是太大,現在半個人變成一個人。這是鳳凰衛視管理層在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對鳳凰衛視弱勢族群的一個照顧。

  這個節目有幾個特色,給大家歸納一下。這個節目用了一個很特殊的新聞出口轉內銷的方式。這個節目的特 點是信息量很大,經常會收到很多老同志的抱怨,「你能不能說慢一點」。但是我真的是著急,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插播廣告,所以我經常要趕緊先說出去,請 你們諒解和理解。

  這個節目的信息量真的是很大,大量、多元、敏感,資訊的管道也是很多元的。這種信息量多,敏感度也比較高,意味著必須承擔風險,只能依靠自己個人的經驗、觸覺,以及對這個新聞事件的拿捏和判斷,來做節目的編排、信息整理、整合,觀點的傳播。

  鳳凰衛視向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華人傳播鳳凰的理念和信息,最大的市場是中國內地地區,這個市場有 對新聞傳播的一些必須和必要的管理,那麼對我來說,只能根據我人生的閱歷和經驗作出這樣的一個要求:信息的標準就是積極的,是向上、是善意、是及時的,是 多數觀眾暫時沒有辦法了解、但是非常渴望知道的。那就是說,由於資訊的落差,造成了這種渴望,而這種渴望就需要由我們的資訊來傳播,最大限度的滿足和傳 播。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這個信息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振興,進步尤其是政治文明的進步,是有利的。當然要非常嚴格地遵守播放收視地區的法律法規,也就是說資訊的整理、節目的構想、資訊整合過程中,要有守法的意識。

  這個節目不屬於楊錦麟個人,這個節目是屬於鳳凰衛視,是屬於所有觀眾的,所以你不能逞一時之勇、圖一 時之快。我曾經跟南方周末講過,這個節目改變不了現狀,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現狀,這個節目頂多就是拔火罐,就是告訴你哪裡酸痛了,提醒一下,大不了扎一 針,當然這也扎不死人。一個基本的尺度,就是《參考消息》能夠說、能夠登的,我就能夠說,關鍵在於拿捏,關鍵在於度的把握。

  改革開 放的大時代,中國和平發展,這樣的一個背景,為鳳凰衛視的生存,為《有報天天讀》這個欄目增加了亮點。我一直以為這個節目何其有幸,它醞釀、誕生、成長於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我認為這種改革開放的深化、解放思想的堅定不移,使這個節目能夠獲得包括中國內地的所有觀眾認同的成功,這個時代背景 功不可沒。

  這個節目除了信息量大、視野比較廣之外,也以正在發生、剛剛發生的所有政治時事的新聞為主,特別是中國內地觀眾看不到的,很想看到的。同樣的新聞事件,紐約時報是怎麼處理的,他們有什麼評價,他們的評價是對還是不對,這就是出現了一個亮點,一個新的角度。

  這個節目不單純是一個讀,而是解讀,關鍵不在於讀而在於評。很多不經意的幾句話,大家都知道怎麼回 事,我們的觀眾都是水平比較高的。這個節目人們喜歡它,這個節目我跟人家分享的,其實就是一個境界。但是如果不撓到好處也不過癮,所以我也是每天都要「費 盡心思,絞盡腦汁」。

  這個節目的設置,書房、茶几,還有話語表達的方式,肢體輔助語言,其實都是假的,就是一張凳子一張茶 幾。一講完,就好像練過一次氣功,渾身通泰。由於節目收視率高了,需要對節目進行改版。今年榮登我們唯一比較大的攝影棚,前面有一個屏風等等,實際上那都 是「假」的,是電腦的背景,所以我要裝模作樣地拐彎等等之類的。從一個讀書人,變成一個電視媒體的從業人員,這個轉變其實也是跨度很大的。

  個性張揚是鳳凰衛視對主持人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鳳凰衛視讓我覺得了不起的地方。他覺得你行,就給你 機會,讓你瞎折騰,個性真的是獲得了極致的張揚,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人格的尊重、專業的尊重。我有一個比較好的長處就是,我並不害怕鏡頭,無知者無畏,可 能就是這個道理,把原來屬於缺陷的個性,這麼一張揚,壞了,人家說楊錦麟剛剛出來,那普通話很惡劣,廣東話帶有李嘉誠的口音,英文講得跟法文一樣,走到哪 里人家聽不懂你說什麼,就是聽久了,習慣了,看不到他,聽不到他那蹩腳的普通話,還覺得不習慣,哈哈。

  保持一顆如履薄冰的心

  我的語言因為沒有任何事先的設計,有人說自如,還有幽默,講到動情之處,有人說他還會動感情。有人說 這是不是事先設計的,其實並沒有,一進入節目氛圍、讀報情境,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對新聞的歸納、整合,看報紙然後進場進行錄製,這就是第一時間的信息整 合,第一時間新聞話語解釋,很多整合和詮釋可能和多數觀眾的想法、判斷相呼應、相吻合。其實即使想法和看法不一樣,在第一時間我們給觀眾提供另類的角度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原來這樣的事是可以這樣理解的。

  一個帶有非常清晰的政治評論色 彩的電視欄目,沒有鋒芒是票房毒藥,打馬虎眼不行。這個節目能夠活多久?現在已經活了五年了。我覺得現在鋒芒雖然有時會過一點,但是基本上拿捏得還不錯。 所以有人說生存的藝術就是在分寸的拿捏,最好的革命往往是最小的革命。我非常同意杜導正先生說的:中國的事情,不能停,要碎步前進,也不能催,只能促,只 能春風化雨。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揚長避短。我的資訊我掌握,我的地盤我做主,不是說中移動已經入股鳳凰,而確實是 「我能」這兩個字在鳳凰平台可以做到的。有時候著急起來張牙舞爪,但是張牙舞爪大家喜歡,沒有辦法,現在張牙舞爪的主持人太少了。這些設計都不是刻意的, 可能劉長樂先生都想不到,但是慢慢就跟節目融為一體了。

  我們說愛之深、責之切,但是其實都不是刻意的,對這個節目資訊的傳播,我掌握了一個尺寸,外松內緊。 輕時輕些,緊時緊些,永遠保持如履薄冰的心,這種冷暖、這種酸甜苦辣不為外人知、不向外人道,自己知道,心頭掛點滴,不是點滴掛心頭。劉長樂先生經常說頭 上有兩把刀,一把是楊錦麟,一把是竇文濤,有時候他經常要賠笑臉。這個老闆我要為他說幾句話,他替我以及這個節目擋過無數的子彈,而且從來不告訴我他承受 過什麼壓力。讓這個節目存活至今,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所有人的苦心。

  這個節目之所以能夠存在,五年了,我相信在座所有人都有一點知識分子情懷,無論你是大資產階級知識分 子,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我歸納為幾個字:哀而不憂、泣而不涕、寵辱不驚―――這是中國讀書人希望達致的境界,底蘊成就自信,自信方能從容,以一己之 心推論天下,自然能與大多數國人同悲同惜,心靈相通。這個節目能夠生存下來,就是靠對任何一個電視欄目遊戲規則的認識,要懂得怎麼樣活,才能知道怎麼樣活 得更好。

  曹景行先生說,「楊錦麟如果是一個餐廳的廚師,首先他買的菜你們不一定能夠買到。楊錦麟在烹調的過程 中,下手重了,油下多了、鹽放少了,餐廳主管從來不會怪責。沒有人告訴楊錦麟應該做什麼菜、煲什麼湯,但是他自己知道該怎麼做。」劉長樂先生在外演講時說 道,「楊錦麟為什麼不會砸鍋,在帥哥美女一大堆的電視環境下,他要走到台上來需要勇氣,而敢不敢用他更需要勇氣。」看來我們兩個人勇氣還是足夠的。

  在這麼一個過程中,有這麼一種閱歷的人,有這麼一種新聞從業經驗的人,有這麼一種對自己的國家和民 族,曾經的苦難和未來的光明還仍然抱有某種憧憬的人,他才會把他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到他主持節目的過程中。我經常覺得我是在毀滅自己,為了這個節目,我如 果每天不按時吃藥,有時候一著急血壓就會接近180。但是沒有辦法啊,欲罷不能。因為沒有專業的訓練,我也不是科班出身,我的普通話到現在還經常成為被調 侃的對象,但是我心裡有一點安慰,因為我的普通話講得比陳水扁要好。

  節目製作的時間非常急促、短暫,因此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瑕疵。儘管賺了不少錢,但是成本還在嚴格控制 中,極低的成本、極短的製作時間,難免很多粗糙之處。我知道中國內地有很多優秀的讀報節目,但是我們看不到所有內地媒體的讀報節目,沒有經常學習其他人的 優秀、其他人長處。

  因為長期處於如履薄冰、步履維艱的狀況下,我自己對這個節目能夠走多久、多遠沒有把握,這是我在2004年接受十大著名節目主持人時的一個感言。這個節目到現在還在延續,但是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時代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談到《有報天天讀》,我覺得有必要談談它應運而生的背景。這個節目的應運而生,跟我們這個時代同步。

  2002年,應該是中共十六大召開之後不久,中國走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拐點。在這個節目的醞釀和推出過 程中,應該考慮到更多中國的民眾對外面世界了解的饑渴,同時它也充分利用了兩種社會制度不同之下的資訊傳播和資訊擁有的落差。它呼應了這個大時代,中國社 會急速轉變,觀眾對於更真實的資訊追求,它的應運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資訊知情權的渴望。

  在這麼一個世界里,人們對真實新聞資訊的需求與日劇增,也許這正是這個節目迎合了大家這一點點的需求。

  有人說,這個節目是審視世界和觀察自己的第三隻眼睛,有人說,它把知情權和政治現實允許的範圍盡量地 發揮到極致。中國內地如果沒有言論空間獲得比較寬鬆健康的發展,我們這個社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很難想象。所以我特別注意到,廣東省的負責人在很多場合 都提到要善待媒體,我認為這是很了不起的觀點。善待媒體和善待讀書人的意義是一樣的,有這種善待讀書人、善待媒體的氛圍,才有可能有更多的信念、更多的追 求,我們的追求也才有意義。

  這個節目五年了,也見證了五年來華文媒體的變化發展。我要重申一點,平面媒體、報紙,還是江湖老大, 報紙至今還在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報紙可能會漲價,但是人們對報紙不會因為它價格的變動而丟棄對報紙的追求和喜歡。沒有報紙、沒有平面媒體就沒有《有報天 天讀》,所以平面媒體和新媒體這些媒介,像所有的觀眾、所有的廣告商一樣,都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所以南方報業的新聞前輩范以錦主持今天的論壇,我心裡很高 興,因為至少以後沒有飯吃還可以投奔你(笑)。

  2007年,乃至2006年,世界前一百家的大報,《有報天天讀》幾乎涉獵了60%以上,沒有它們, 這個節目就不會存在。華文媒體在過去五年發生了千變萬化,前所未有。這五年的變化,我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想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競爭,呈現了一個新的風 貌,這種競爭、合作、兼并,或者整合,它會形成一個合力的方向,合力的力量,而這些競爭,新媒體、傳統媒體等等,不能說你死我活,但是這種波瀾壯闊對讀報 節目的存在和發展,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資訊管道來源。

  鳳凰衛視人和從事鳳凰讀報節目的人,他見證了中國社會政治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最關鍵的一點,對普世價值的認同和接受度,無論是從執政黨、各級政府,以及大多數的民眾,已經有更明顯的吸納、更明顯的增加,傳統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博愛,不再受到消極的排斥。

  我跟鳳凰衛視約定,我的人生規劃是為鳳凰衛視服務十年,現在已經過了五年,五年以後再說。

  這個節目還能不能存活,我不能做準確的預測,因為還有很多的變數。有一個廣告詞,「思想走多遠,我們 能夠走多遠」,這個廣告詞在現實生活中有明顯的反差,因為沒有人是不可被取代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也沒有一個電視欄目,尤其是一個經常被插播公益廣告的電 視欄目,可以確保它有足夠的存活空間。

  我們還在堅持,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責無旁貸。這是一種責無旁貸,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希望有更多在政治 文明的大環境下,能夠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能夠讓執政黨的理念,讓海外華人對中國的建設、改革開放任何一步的成績、任何一步的挫敗、任何一步的缺失有直言 不諱的提醒,我們要做這樣的努力。

  我們的世界是如此的五彩繽紛,但是我們知道,今天英文媒體還在佔據壟斷的地位,這使中國人的聲音,中 國人健康的聲音、正確的信息,包括媒體的聲音,和現在我們所擁有的綜合國力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讓一個充滿自信的中國,讓一個進步的不迴避任何先進思 想的中國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讓中國的現代文明和人類的文明有機的結合,其實我們要做重大的努力。

  我們的堅持可能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從業人員的契約精神,在國內一般叫做責無旁貸。

  我覺得任何一個夢想,任何一個理念,不能靠一個單一的媒體來貫徹。我不知道這個節目還能夠走多遠,但是我對中國未來,能夠給新聞傳媒更多釋放能量和潛能的空間,抱以比較樂觀的期待。

  結語

  請允許我做一個結束語。

  只有善待媒體,我們的明天,我們民族的明天,我們共和國命運的明天才會有希望。我非常欣賞這位領導同志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到了善待媒體的概念,我也知道這位領導同志在不同的場合對《有報天天讀》也給予了很多的評價。善待媒體,是衡量一個社會政治文明進步的標桿。

  改革開放接近三十年的時間,後年是共和國建國60周年大慶,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還有若隱若現來自方方面面思想的干擾,可見不斷思想解放、堅持改革開放這個任務還是任重道遠。

  過去的三十年,以及過去我在鳳凰衛視從業工作的五年告訴我,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建設不可能沒有輿論的 監督。善待媒體和善待讀書人,善待所有共和國的公民,他們的意義是等量齊觀的,要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共和國公民,擁有最起碼的知情權,這也是這個民族走向 復興之路的必需,應該說是最起碼最謙卑的一個前提條件。只有真正意義上的善待媒體,我們才有希望,或者說我們才有明天。我們還在艱難地前行,我們還在艱難 地探索。

  最後一句話,我們,你我,所有在座的朋友們,都還在翹首以待。謝謝。




名不虛傳的楊錦麟

by 阿福



對於楊錦麟,程鶴麟如此評價,說他似紅樓夢中的焦大,自認為比誰都忠於那個榮國府,結果卻落得個滿嘴馬糞的下場。在楊錦麟的一本書中,附錄了一篇程 鶴麟的文章,程在文章中對他的這位好友,可以說是極盡調侃之能事,比如形容楊錦麟,通篇多用「那廝」、「老東西」之類的詞語,說他每次讀報,一旦心血來 潮,往往會讀得鳳凰的高層人士膽顫心驚。文章最後一句最有意思,陳鶴麟以潑婦罵街的口吻詛咒到,如果書籍出版時,楊錦麟刪改文中一個字,那便是男盜女娼。

二位都是媒介名流,卻能如此率性坦誠,如此快意人生,實在是可愛致極。

看過楊錦麟節目的人,肯定都會對他的閩南腔普通話不敢恭維,難怪程鶴麟嘲笑他到:「那廝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國語、粵語、英語都能說得像他的母語——閩南 語。」作為主持人,雖然國語超爛,長相一般,卻仍然是粉絲如流,可見其魅力不是來源於傳達的方式,而是傳達的內容,不是來源於個人的外表,而是個人的頭 腦。

楊錦麟是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在鳳凰電視台為數不多的評論員中,出生歷史系的就有兩人,另一個就是復旦歷史系畢業的曹景行,但我不是很喜歡曹景行,覺得他 身上少了楊錦麟那份豪爽與率性,不是一個快意人生的性情中人。但無論怎樣,從他們兩位身上,我們這些學習歷史,備受冷遇,時常感覺自己被這個社會打入了冷 宮的人,覺得前途還是有一點希望的,關鍵是自己是否準備好了去闖蕩。

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之中,我很少有崇拜的偶像,對於那些耀眼明星,始終會不自覺地把他們與伶人之流聯繫起來,自然不會有好印象;對於那些功成名就的所謂榜樣 和聖賢,始終覺得太假,因為他們時刻在意著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自身身份。但是對於楊,我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他務實入世,以至功成名就,因為他位列社會 名流,卻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和真性情。

這樣的人,有點流氓習氣,卻才華橫溢,有點痞子性情,卻懂得務實向上,雖位列社會名流,卻是人在其中,心在其外,快意人生,樂得逍遙自在。所有這一切,都 是我夢想中的人生。以前以一好友說,她要做大陸的陳文茜,我當時就想,我的人生追求是什麼呢?今天,這個問題可以用「我要做大陸的楊錦麟」來做答了。

對於楊錦麟的率真和真性情,可以從他博客上最近的一篇文章http://blog.phoenixtv.com/index.php/uid_657591_action_viewspace_itemid_773592中窺見一斑,我相信,沒有幾個名人會寫這樣的個人經歷,因為太容易招惹是非了,當然王朔之流除外,因為他本來就是在是非之中求生存。

  對於這片文章,阿福也想學楊錦麟今日點題那樣做一評價。文章點題一個字:「驚」,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驚」,相信你讀後,在驚詫之餘,更會忍俊不禁。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2: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