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是一種力量***
隨筆看了一點書,我知道:歷史上凡是成就了一番大業者,多是心地坦蕩、襟懷坦白之人。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是不是胸懷寬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是否欣賞他
人,又是如何欣賞別人。一個人如果視同道是冤家,看他人一無是處,「他是傷疤我是花」,最終自己也將難有大作為。只有學會欣賞別人,才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
「雨細魚兒出,風輕燕子斜」般和諧的人際環境。
欣賞他人,實是一種真本相,一種高境界。在這方面,名人的作為就是一面明鏡,一把標尺。一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獵時,無意間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
雜誌。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他四處打聽,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作者
的姑母,表達了他對作者的肯定與欣賞:「這位青年人如果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苦悶而信筆塗鴉
寫小說的,由於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了其創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目標,於是一發而不可收拾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國際聲譽和世界意
義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
欣賞他人,需要具有一種寬廣的胸襟和一種無私的勇氣,也可能是一種超然的智慧和一種普度的藝術。欣賞他人,可以是出自愛才之心、容才之量,
也可以是助人之難、解人之惑。有的時候,這種欣賞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他人的命運。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時代做記者時,曾報道過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
膩,犯案上千起。文章最後情不自禁感嘆:「像心理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率真率性
寫下的這幾句話,竟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台灣幾家羊肉店的小老闆了!這是文字和思想的力量,又何嘗不是一種勸人悟道的魅力!
欣賞是一種理解的延伸,是一種知性的壯美,是一種激勵的本領,是一種無窮的力量。一切力量本身都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它們產生著遲早將和它同等或
超過它的力量。欣賞他人則簡單地始終地在起作用,它不產生阻礙它的對立關係。它製造一種平和、平等的關係,它排除誤解和不信任,通過呼喚真誠與寬容,從而
以人性的暖色、人文的關懷,強化了他人,升華了自我。因此,欣賞他人始終是—種動力和活力。這種力量的源泉在於一個人「心中有光」,有一顆仁慈、寬容、博
愛之心,有一份熱誠,坦蕩、無私之情。在這一點上,先哲培根的話最是經典:「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
蕪。」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欣賞。這對於不少人獲取人格的力量,確立價值的標準,樹立向上的自信,鼓起前進
的勇氣,有時候真有「功夫在詩外」的作用。林肯有一次在信里說:「每一個人都喜歡人家的讚美。」威廉·詹姆斯則說:「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
的渴望。」不少人在欣賞中建立自信,茁壯成長。
多一點欣賞,少一點挑剔,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於人於己都重要著呢
*** 學會寬容***
西晉文學家潘岳在《西征賦》中寫道:「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人生在世,要學會寬容。
英國諺語說得形象:「世上沒有不生雜草的花園。」阿拉伯人說得風趣:「月亮的臉上也是有雀斑的。」說到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學會寬容,是做人的需要。歷代聖賢都把寬恕容人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而大加倡導,《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
物」,荀子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
世,司馬光評價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呢?當時名相狄仁傑也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
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後來武則天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
學會寬容,是處世的需要。世間並
無絕對的好壞,而且往往正邪善惡交錯,所以我們立身處世有時也要有清濁並容的雅量。眼裡揉不得沙子,錙銖必較,為血氣之爭搞得跟賣麵粉的遇見賣石灰的一樣
誰也見不得誰,不僅尷尬,還招致仇怨,實不值得。「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菜根譚》上的這句話可謂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鄖說:「胸中要有涇渭,然
亦須氣量含宏,不可太生揀擇。」弘一大師說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我們常說的「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這個理兒。事實上,寬容並不代表無
能,卻恰恰是一個人卓識、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即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學會寬容,是成就事業的需要。三國時那個在政治上頗不得志的
曹植,卻說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話:「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一個人要想成就一
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自古至今皆然。據《宋稗類鈔》記載,呂蒙正初入朝堂時,有一朝士指著他說:「這小子也參政?」呂蒙正裝著沒聽見。而與呂蒙正
同列的人卻幾次讓呂蒙正追問那個人是誰,呂蒙正不允,說:「若知其姓名,怕以後不能忘記,所以還是不問的好。」呂蒙正後來終於成為北宋的宰相。
清朝金纓說得好:「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又說:「心只是放寬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礙便大。」學會寬容,關鍵是要剔
除心中的私慾和雜念,淡泊明志,有所追求;同時要推己及人,以直報怨,與人為善。在此奉上朱老總《游七星岩》詩共勉:「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
***款待心靈***
世界上很多沒有成功的人大都是年輕時放縱自己造成的。他們的生活模式幾乎是一樣的,作息時間混亂,基本上憑本能,憑感覺懶洋洋地生活,想喝了,就去喝;
想吃了便去吃,過得隨心所欲,渾渾噩噩,不斷地浪費時間,而不懂得在人的一生中,要留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與自我的心靈對話,看清自己,認識自我,擴大自
我的生活空間,重建自己的生命力。
十八世紀法國最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非常珍惜與自我對話的機會,因為他深深地懂得這樣做對未來的人生是多麼重要,正是由於他深刻而又持久地與自
我對話,他才成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啟蒙思想家。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宗教領袖經常遠離人群,回歸自我與心靈對話,一段時間之後再回到人群,與人
分享自我心靈對話所得到的各種啟示。穆罕默德在每一年的齋月期間,都會避隱到希拉山的洞窟里與自我心靈交流。他們無限擴展了自我生活空間,成為人類精神的
偉大領導者。
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讓自我的心靈解放出來,遠離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去注意那些必須做的事情,更加看清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心靈的空間漸漸擴大,而你成功的力量正是來自於這個空間。
聞名於世的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大師戴爾·卡耐基很強調這樣一種觀點,即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百分之八十
五要靠自我心靈,人際關係,處世技巧。因此,他的基本哲學思想,就是著眼於人的自我心靈培養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寬容,並汲取了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
新成果,使人們成為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個人快樂的人。一般而言,與自我心靈對話,擴大自我生活空間由五個層次構成:
一、正確認識自我心靈,使其從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回歸心靈本質。
二、與心靈展開對話,真正能做到自問自答。
三、對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不要停留於想象和猜測。要積極地用行動去驗證。
四、從內心生活的參考消息中獲得征服人生,戰勝自我的力量。
五、將這種力量反饋到現實生活中,拓展你的生活空間。
如果你想做一個未來的成功者,你不妨按照這五個層次來檢驗自我心靈對話,如果你發現少了某一個層次,說明你的心靈對話還不完善,要積極地去彌補
這一殘缺。當然,這五個層次並不是絕對的,它只是說明了自我心靈對話是一個科學的、有著內在邏輯的嚴密過程,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自我心靈回歸。要深深地
懂得並學會與自我心
-靈對話,擴大心靈生存的空間,在這個擴大的過程中,你會驚訝地發現一個全新的自我,而全新自我會帶給你全新的未來人生。
***真理與美***
「真理」和「美」這兩個概念是否相容?對此人們常有爭議。有人會說,他願意表述真理,但他如何能既表達真理又表達美呢?——確實,真理甚至常常令人感到震驚和不快——那麼怎樣才能同時體現真理和美呢?
作為回答,我們要告知有關人士:真理和美正是相容的概念。我們的確可以著重聲明:實實在在的真理,不僅絕對,也永遠是美的。真理是這樣美,他吸引著每一個人,包括真理自身。真理又是這樣地美,以至於古今中外許多聖人,賢者,為了他而拋棄了一切。
我們每個人身上也都含有追尋真理的渴望,因為真理不僅美麗,而且也是無比強大的。他是萬緣之源,聲望達於一切,擁有全部棄絕,同時又無所不知。
不幸的是,人們往往得不到有關實在真理的訊息。事實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只是在追隨名為真理的假象。真正吸引我們的是真理的美,
但從無可追憶的時間起,我們已習慣於去愛貌似真理的假象。因此,「真理」和「美」只對世俗的人才是不相容的概念。不妨將庸俗的真理和美作如下解釋。
從前,一位孔武有力,體格彪悍,但品性卻很成問題的男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這姑娘不僅相貌美麗而且品性聖潔,因此她不欣賞這個男子的「優點」。而這
男子受慾望的驅使,態度一直很堅決。這姑娘便告知他,只要再等七天,並安排好了下次會面的時間。這位男子同意了,他懷著極大的期望等待著預定時刻的到來。
為了展示絕對真理真正的美,這位聖潔的姑娘採取了一個極富啟發性的辦法。她服下大量的通便劑和瀉藥,七天之內一直腹瀉,所有吃進的食物也都嘔吐了出來。
更有甚者,她還用一個個合適的罐子把瀉出的糞便和嘔吐的穢物都儲存了起來。瀉藥使所謂美麗的姑娘變得形銷骨立,膚色暗黑,漂亮的眼睛也陷進了眼窩深處。就
這樣,在約好的那個時候,她迫切地等待著會見那位焦渴中的男子。
那位男子出現了。他衣著考究、儀錶堂堂。他問這位正在等人的丑姑娘,自己要見的那位美麗姑娘在哪裡。這男子已經認不出,眼前的這位姑娘正是自已要找的美麗姑娘;真的,儘管她再三聲明自已的身份,可由於她處於這般可憐的境地,他還是認不出她。
最後,姑娘告訴這位強健的男子,她已經把她美麗的成份分離出來,並儲進罐子里了。她還告訴他:他可以欣賞這些美麗的汁液。這位富有世俗詩意的男子想看一
看這些美麗的汁液,於是他被帶到儲存著稀鬆的糞便和液狀嘔吐物旁邊。這些東西散發出難以忍受的惡臭。而他也因此被告知了這個「美的液體」的完整故事。這位
聖潔姑娘的恩慈最終使這樣一個品性低劣的男子也能區別影子和實體,從而恢復了他的理智。
我們每一個被虛假的、物質的美麗所吸引的人,和這位男子的情況其實是很相似。上文中的那位姑娘根據她的心意發展了一個美麗的物質軀體,可事實上她有別於這個短暫的物質軀體和心意,她是靈性的火花,那位被她虛假的外表所吸引的鐘情者也同樣如此。
然而,世俗的智性和審美被外在的美和相對真理的吸引力所迷惑,從而對靈性火花全然不察。只有靈性火花才會集真理和美於一身。靈性火花是如此地美麗,乃至它一旦離開了實際上裝滿大糞和嘔吐物的所謂的美麗身體,即使用再昂貴的服飾裝扮起這個身體,也不會有人想再觸摸它。
我們都是虛假的相對真理的追隨者,這與真正的美是不相容的。實在的真理才是永恆的美,可以無論世易時移仍然保持同一種美的標準。靈性的火花是不可毀滅
的。而這具外在皮囊的美麗,只需一劑強勁的瀉藥,就可以在數小時內損失殆盡。真正的美則是不可毀滅的,也是恆久不變的。不幸的是,世俗的藝術家和智者們對
這種美麗的靈性火花一無所知。他們對這些靈性火花的整個源頭之火也同樣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以超然的逍遙時光展現的火花和火之間的關係。當全能者施予恩
惠,展示出種種逍遙之時,那些離了感官就一無所見的愚人們又會把這真和美的逍遙混淆於上面提到的稀糞和嘔吐物。於是,他們在絕望之中就會問:真和美怎麼能
夠同時並存。
庸人們哪裡知道,完整的靈性統一體是個俊美的人物,他吸引著一切。庸人們不知道他正是首要的實體,是萬物的首要根源。無限小的靈
性火花,雖然只是靈性整體的顆粒和部分,但品質上也具有同樣的美和永恆。唯一的差別就是:整體恆為整體,部分恆為部分。但這二者都是終極的真理,具有終極
的美麗,終極的知識,終極的能量,終極的棄絕,和終極的富裕。
即使在最偉大的世俗詩人和智者的筆下,任何不曾描繪終極的真理和美的文學作品,充其量不過是貯藏著稀鬆的糞便和嘔吐物一樣的相對真理。真正的文學只能是去描繪終極的真理和絕對真理的美麗。
***收藏幸福***
幸福到底有沒有?當然是有的。短暫的新鮮感和興奮感都不能當作幸福。新鮮感和興奮感都不過是一種燃燒,註定會轉瞬即逝。幸福則是另外一種東西,它直
接與我們自己的心靈有關,而與世俗的一切、與物質的一切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所以,受到某個領導的接見,或某種規格的邀請,獲得某種榮譽,得到某種獎賞,被
某個人賞識,到達某種地位,甚至所有這一切的發生都是世界性的,它們也不一定就是幸福。要知道,所謂世界性也都是一群人在熱鬧而已。有太多的因素隨時會擊
碎人為構造的熱鬧和光榮。這種遊戲,人類已經在反覆操練。
關鍵的是自己的心靈,它是否在那一瞬間衝破肉體的層層屏障,直接接受那極度欣悅之感,並且把那欣悅之感攫取回來種植在我們的感覺之中,然後,就有一
股甘泉開始在我們的血管里緩緩流淌,長久不衰地滋潤著我們的生命:無論在我們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只要想起它,它就會流淌和滋潤。這才是幸福。
說實在的,人的短暫一生,幸福並不多見。它是需要我們精心收藏的。當你埋頭工作了許多時日,終於在某一時刻圓滿地完成了預想的工作,你站起身來,推
開窗去,恰好這一天外面是藍天白雲,花香草也香,那麼,深深地呼吸吧,放眼遠望吧,微笑吧,呼喊吧,不要急於結束這一刻,不要忽略了這一刻,這就是幸福,
慢慢品味它,享受它,並且收藏它吧。當你正在痛苦的時刻接到朋友的電話,這個朋友僅僅從你輕輕的一聲「喂」中立刻就捕捉到你此刻的心態,那麼,這也是人生
的一種幸福,你應該感恩並且好好收藏它。你孩子夢囈中呼喚你,這就是你的幸福;你丈夫在你突然落後他幾步的時候,搜尋你的目光中閃現出一絲失落的張皇,這
就是你的幸福,抓住並默默地收藏起它吧。
不要以為幸福直接等於金錢,不要以為幸福直接等於情愛,不要以為幸福直接就是香車寶馬、功名利祿,不要以為幸福直接就是隨心所欲、無法無天。幸福是另外的東西,是有靈性的東西,是需要有微妙對應的東西。只有懂得收藏才會懂得品味,只有懂得品味才會抓住幸福。
*** 智慧是什麼***
「智慧」一詞,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用得太多了,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會驕傲地說到他們的智慧。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也都以不同的方式表
達智慧,讚美智慧,並渴求智慧。智慧,的確是人民大眾的財富,各地區、各民族、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字中,都有豐富的諺語、格言、寓言、故事、民歌、甚至文
學的藝術的作品中,那裡無不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智慧到底是什麼呢?有人可能把它說成是知識,以為知識越多,就越有智慧。我們今天無時無處不在受到信息的包圍和信息的轟炸,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是
真理,彷彿離於了這些信息,就不能生存下去了。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只能說明你所了解的知識豐富,並不等於你掌握了智慧。有的人,知識豐富,智慧不足,
難有大用;有的人,知識不多,但卻無所不能,成為奇才。
於是,有人又把智慧和聰明劃上了等號,許多辭書中都曾把智慧解釋為「聰明才智」,或「智謀」。於是,又從聰明發展到了精明,以為精明就是智慧。
由於受人的慾望的趨勢,人們會產生偷盜的念頭,有些人聽說偷盜是不好的行為,而且被抓要受到懲罰的,就會放棄這樣的想法。有些人有同樣偷盜的念頭,也聽說
了被抓要受到懲罰的,就是不信或帶有僥倖的想法,等受到懲罰了之後才有悔過之心。而有些人一次次被逮住受懲罰之後,還是犯同樣的錯誤。失去智慧的人就是這
樣總是在犯錯誤和犯同樣的錯誤,給自己帶來痛苦和煩惱。
智慧是光明,它能夠照亮我們的生活,是我們指路的明燈,沒有它,人就失去了正確的方向而跌入泥潭。
智慧是你整體的看待事物,認識事物,而不被局部所迷惑。
智慧是你不偏不離地洞徹萬物的真相。
智慧是使你能夠真確的看待生活,而不被生活所捆饒;智慧是一種高掛的明燈,有了它,人們才能幸福的生活。
*** 生活是一門藝術***
生活是一門藝術.社會給了它創造的空間.當你處於不同的群體,面對不同的人際關係.你能把握得當,處理得體嗎?看到朋友,你是否會微笑著說聲"你好",當你得到別人的幫助時,你是否會感激地說聲"謝謝",如果有人妨礙了你,你是否會寬容地說聲"沒關係".在你的內心中是懷有對別人的真誠的關懷和愛意.....不要吝嗇地把這些詞語藏在心裡,也不要粗心地把它們拋在腦後,及時地使用,也是生活的藝術.
生活是一門藝術.面對成功或失敗,順利或失意,能擺正自己的心態,能給自己重新定位嗎?生活需要你思索,不被勝利沖昏頭腦,不因失敗喪失鬥志,時時刻刻在生活中不斷調整心態,微笑地迎接生活的挑戰, 禪悟人生的真諦,這也是一門藝術.
從生活開始到終止,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停地描繪著生活的畫卷.生活方式,生活風格無不體現出你對生活這門藝術的把握,有的樸素,清雅,有的光彩奪目;有的冷色調,有的暖色調,正如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風格.但是,決不要不負責任地亂抹幾筆,灰色,而後充滿後悔地生活;也不要草率地停止進取,而留下一片殘缺, 無限遺憾.充滿希望,飽含熱情,帶著愛心去生活吧,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樸素中發掘美麗,從周圍的一草一木中領會折射出的真理。只有主動地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成為一個懂得生活,了解生活,享受生活的藝術家.也正因為如此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