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式財富地圖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0-21 10: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濟觀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中國式國民財富的尋寶圖上大大地寫著這幾個字:地產、金融、股市、礦產。它們是本輪國民財富增長的「四大金剛」。

    一個國家的國民財富增加了,當然是好事。但是,探究下去則未必盡然。特別對於這一輪中國財富大增長來說,可能是禍不是福。  

    

    驚人的財富膨脹

    在五千年的歷史上,中國人的財富從來沒有像最近這幾年這樣迅速地增長。

    七八年前,那些有1億元身家的人已經是舉國知名的大富豪了,而今天,這個數字恐怕連前2000名都進不了。依照英國小夥子胡潤最新的排行 榜,第800名富豪的資產也有8億元,而新科首富的個人資產則高達1300億元。去年的首富個人資產為270億元,這個數字在今年只能排到第16位。

    今年排名前幾位的個個都堪稱為世界級富豪,如果考慮到購買力因素(人民幣購買力低估),則這些中國富豪的財富更為驚人。

    當然,富豪是少數人,中國財富的整體情況如何呢?

    依照世界銀行1998年發布的世界各國國民財富估算,中國國民財富總值為37萬億美元,其中自然資源資本和既有財產分別為3萬億元和6萬億 元,這兩項合計起來再換算成人民幣大約為70萬億元。今天,僅僅A股公司市值已經近30萬億了,如果算上在香港、美國以及其他市場掛牌的中國公司,僅上市 公司一塊就超過40萬億,再加上中國的其他財富(自然資源、住房以及其他形式的財富),肯定遠遠超過70萬億。

    自然資源估算起來很麻煩,我們以比較容易估算的房產為例,全國現有住房總面積超過300億平方米,如果以均價1500計算,僅住房一項,就 聚集了至少45萬億的財富。事實上,僅上海一城,最新的居民住房總量應該有近3億平方米,平均價格超過1萬元,這樣算下來,總值大約3萬億元。如果把價格 更高的寫字樓、商鋪等計算在內的話,總值將更高。

    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出現了全國性的房價上漲,從一線城市到小縣城,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邊陲,房價一年數變,假設全國房價平均上漲500元,則因此增加的財富總額超過15萬億,人均超過1萬元。

    除了房產,股票市場是另外一個造富基地。僅僅在2年多前,A股總市值僅為3萬億元,而今天,由於股價指數從1000點一路高歌勐進到 6000點,再加上一大批「巨無霸」連續上市,A股總市值已經近29萬億元。在這個過程中,一大批個人投資者在這一輪牛市裡獲益不淺,僅僅根據公開數據, 炒股炒成身家上億的也不在少數。

    想當年,剛剛「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時候,「萬元戶」就很不得了了,而今天,僅居民存款一項,全國人均超過1萬元(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 數據,2007年7月,銀行存款總額38.3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總額17.36萬億元)。當然了,這裡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

    

    地產何以成為財富頭牌

    中國國民財富的增長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在各個領域齊頭並進地增長,而是在幾個特定的領域和板塊中迅速膨脹。中國式國民財富的尋寶圖上大大地寫著這幾個字:地產、金融、股市、礦產資源。它們是本輪國民財富增長的「四大金剛」。

    在這「四大金剛」中,地產是頭牌。四年多前,我就注意到中國富豪扎堆在地產領域。當時在寫《為何房地產業多富豪》時,專門做了一個小統計,我注意到,當年的前100位富豪中,有40餘人涉足地產,而全球富豪榜中,前500位富豪只有大約30人是地產商。

    當時依據的是2002年的富豪榜,而在2007年的榜單中,這種趨勢更明顯了:今年的前100位富豪中,有48人與地產直接相關,佔了近乎半壁江山。

    地產業盛產富豪並不是因為這個行當的人比其他行當的從業者聰明或者踏實肯干,而是基於中國地產行業的制度設計。

    中國地產用的是「香港模式」。這個模式大致上是,地產商從政府手頭批發到70年使用權的地皮(1997年之前,香港是英國從中國手中「租 賃」過去的,所以當時的香港政府並不具有土地的所有權,而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權,所以從理論上講,它只能賣一定年限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然後,開發 成樓盤,再把地皮70年的使用權與地上建築一併零售給購房人。

    一般說來,地上的建築部分不會增值,相反,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耗損而減值。另外,由於建築材料全國價格大同小異,設計師、建築工人的人 力成本相差也不是很大,如果我們在一個小縣城拷貝一座一線城市的房子,地上成本應該差不太多。但是,房價的差別可能會超過10倍。房子不斷漲價的原因不在 地上的建築部分,而在地皮。

    地皮為什麼會升值?剔除需求因素增長等因素之後,我們會發現,市政建設會讓地皮迅速地升值。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地鐵沿線的房價明顯地比其他地方房價高。

    而在一個經濟體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政建設一般也會迅速發展,這就讓不少地皮搭了市政建設的「順風車」。由於具有信息優勢以及強大的遊說能 力,地產商能比較充分地、集中地分享市政建設帶來的收益。這樣,公共的支出(市政建設)最後會表現在地產商的財務報表的收益中。這是地產商拿到的一筆錢。


 地產商並不需要特殊的牌照,既然有如此好事,大家當然都爭做地產商,從理論上講,在充分競爭條件下,地皮的批發價格就會體現市政建設的未來收益,這樣地產商也就無利可圖。

    事實不是這樣的,在「香港模式」下,由於土地是成片批發,這就等於設置了事實上的門檻,那些資金不夠雄厚的個人或者開發商連進場參與競價的 機會都沒有。於是,土地批發的市場其實是個非充分競爭的市場,大批無批發實力的機構和個人只能在「零售市場」上買到一小塊地皮,而這個零售市場則是充分競 爭的。龐大的批發零售差價,是地產商拿到的第二塊乳酪。

    有了「市政建設」與「地皮的批發零售差」這兩塊收益,中國的地產商還受益於最近幾年爆發的住房需求,這種需求一方面跟城市化進程有關,一方 面跟在福利分房時期形成的長期歷史欠債有關;此外,房產投資讓需求進一步放大。這些因素齊聚在一起,使得地產商成為本輪財富大爆炸中最大的受益集團。

    我相信,如果改換一種模式,則會完全改變中國地產界的現狀。比如,讓地產商在事實上只能買賣房屋的地上建築部分,地皮部分則以稅收或其他樣 式由政府根據房屋增值情況逐年徵收。當然,這個模式會使地方政府面臨短期的壓力:在「香港模式」下,一次可以賣70年的使用權,這樣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籌到 大量的資金;而新的模式則等於把70年的使用權逐年賣出。考慮到土地出讓金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地方政府可能是這個設想的反對者。

    

    銀行業的秘密

    銀行業是本輪財富大爆炸中的另外一個明星。

    前幾年還有經濟學家在叫「中國的國有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而今天,它們在資本市場上成了備受追捧的香餑餑。

    以10月17日收盤價計算,僅僅在A股上市的14家銀行總市值就高達9.6萬億元,佔總市值的三成多。在過去幾年裡,商業銀行的早期投資人日進斗金,個人財富迅速膨脹。在富豪榜中能見到不少這樣的身影。

    跟地產業不同,銀行業從一開始就需要特批的牌照。到今天,偌大的中國,全國性銀行牌照只批了15家。它們數量雖少,但是卻佔了中國銀行業的大頭。

    中國的銀行業雖然值這麼多錢,其實做的事情卻很簡單:攬儲加放貸。就是讓大家把錢存在它那裡,然後找人再貸出去。存款利率低,貸款利率高, 中間的利差就是它們的主要收入。而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都是政府規定好了的(當然了,貸款利率可以適當浮動,但是只允許上下浮動10%),也就是說利差是政 府規定了的。而這個利差要比在充分競爭格局下的利差大一倍以上(國外銀行通行的利差大約是1%,而中國銀行業的利差則能達到3%)。由於通貨膨脹的因素, 在一個事實上處於「負利率」的時代里,銀行的錢不愁貸不出去:道理很簡單,如果今年的100元到明年的購買力只相當於現在的90元,就算是付8%的利息, 到明年也能穩賺2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而且還能優中選優,只貸給最優秀的申請人。其結果自然是放貸量大增,同時,貸款質量也大增,壞賬 比例大幅度降低。最後的結果是,各家銀行的贏利能力都突然地增強了,以上市銀行為例,今年幾乎是全行業的利潤同比增長50%以上,個別銀行再做一點努力, 竟然能做到凈利潤同比增長100%。

    依照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2007年7月,中國銀行業共攬儲38.3萬億元,貸出26.3萬億元,以3%的利差計算,則僅此一項收入就近8000億元。考慮到整個中國的GDP也不過才20萬億,銀行吃的利差竟佔GDP的4%,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極高的比例。

    除了銀行業之外,證券業、保險業等其他金融行業在過去的幾年裡也迅速成長,其估值也大幅度提高,造就了一大批富豪。跟銀行業一樣,它們都是一些需要特批牌照的行當,只是由於其總體量不及銀行業大而已。

    

    股市、礦產:生產富豪的流水線

    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A股從1000點漲到今天的6000點。其牛氣舉世無出其右。而今,這種牛氣甚至傳染到了香港已經在世界各地掛牌的所謂「中國概念股」。

    在今年富豪榜中,富豪們之所以能身家大增,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股價上漲而帶來其擁有的公司價值大增。

    除了做實業的企業家之外,那些投資股票市場的股民也頗多收穫。在過去的兩年裡,獲得10倍以上的收益人不在少數。

    在1000點的時候,流通市值大約1萬億,而在6000點的時候,流通市值則近10萬億,當然,其中有相當是新股發行的貢獻,估計股民獲得 的流通股增值大約超過5萬億元。現在,滬深兩市的開戶數大約為1.2億,由於大部分人都同時開滬深兩個戶,所以應該有6000萬投資人,剔除一些「死亡賬 戶」,人均收益超過10萬元。對於一個人均年收入1萬來元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在幾年前,如果有個50萬、100萬,就能成為券商的座上 賓,被請進「大戶室」,而今我敢打賭,隨便找一個股票交易廳,都有一大堆超過100萬的股民坐了個小馬扎在看閃來晃去的交易行情。


我們在銀行的「利差」這個事情上沒跟國際接軌,不過,能源、礦產以及其他原材料卻緊隨國際市場漲勢。在過去幾年裡,國際市場上的各種礦產資源全線上漲,相應地,國內那些投資資源類企業的投資人也大賺特賺。

    當然了,雖然也有一部分民間投資在這些領域,但大的資源類公司基本都是國有企業。最為知名的就是山西的煤礦主。事實上,他們已經成為繼溫州 人之外另一個最具地方特點的富豪群。他們在北京購買豪宅名車的大手筆讓很多人目瞪口呆。2004年的時候,一噸煤售價大約為310元,而現在,這個數字變 成了410元。由於生產成本基本不變,所以價格上漲部分幾乎全是利潤。全國一年產煤總量大約為23億噸,這樣算來,每年由於價格上漲而帶來的利潤總和大約 為2300億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集中山西。

    石油的情況則更為明顯,油價大幅度的上漲讓中國石油成為「亞洲最賺錢的公司」,其股價也連續大漲。2000年,它以1.27元港幣的價格發行,而現在,股價已經超過18元。高高在上的中國石油也將在最近衣錦還鄉:回歸A股。

    我國法律規定,礦產資源為全民所有,其收益也理應全民分享。2005年底,財政部副部長朱志剛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曾針對資源行業的 暴利表示:采全民的礦就要交足全民的錢,資源的增值收益不能讓少數群體獨佔。兩年過去了,情況有所改觀,但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

    

    財富之源,還是財富之瘤

    直觀地說,一個國家的國民財富增加了,當然是好事。但是,探究下去則未必盡然。特別對於這一輪中國財富大增長來說,可能是禍不是福。

    前述財富增長的「四大金剛」——地產、銀行、礦產以及股市,基本上都是由於重估而產生巨額新的財富。

    以房產為例。同樣一間房子,昨天值50萬,今天值100萬,突地增加了50萬的財富,難道這筆財富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當然不是的,總有人要為此付出成本。

    從理論上講,房產的價格是房租的貼現值。假設銀行利率為5%,則100萬元能穩定地帶來每年5萬的利息收入。一間房子如果能穩定地帶來每年5萬元的房租,則它的價值就相當於存在銀行的100萬。換言之,它的合理估值是100萬元。

    房價的上漲意味著房租的上漲(住在自家房子的人可以假想自己把房子租給自己了),而這種上漲會成為社會成本的一部分,映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上海,前幾年有人提所謂「大排面指數」,說的是要看一個區域的房子值多少錢,先看該區域的飯館一碗大排面多少錢,然後乘上係數1000,就是這個區域的合理房價了。

    這當然是一種很粗略的說法,但是,它的道理在於,房價與生活成本直接相關。你可能不需要買房,但是,你需要買東西,需要去飯館,需要叫出租 車,而這些服務的背後都有房子——是的,計程車也跟房子有關係,司機也需要住呀,而房價的上漲,也一定會影響到他的成本。我相信,今年以來的全國性物價上 漲與房價上漲呈正相關的關係,雖然現在還不清楚相關係數是多少。

    銀行股價的連續上漲被一些人認為是一項功績,什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了之類的。但是,以人為的壠斷行為製造出來的利潤和業績並不是創造財富, 而僅僅是財富的大轉移。由於銀行的行業特點,各行各業的利潤被集中轉移到它這裡來了,這才最終表現為銀行業一片繁榮。但是,在這種繁榮的背後,一大批本該 獲得貸款的企業貸不到錢,一些本該用低得多的利息貸款的企業拿不到低利息,存款人本來應該享有更高一點的利息收入,但是,這筆收入被銀行集體給吞併了。

    在這個格局下,銀行業增加的財富,只不過是全社會貸款的企業以及個人損失的財富而已。

    形成財富腫瘤不是別的,乃是不合理的制度設計。

    地產業的暴富是由於制度設計,銀行業也是這樣,股市和資源類公司大幅度升值還是這樣。中國股票市場的大幅度上漲跟供不應求有直接的關係,而 造成這種供不應求局面的正是中國股票的發審制度。資源價格漲價隨著國際市場走,這個沒錯,問題是,新增的利潤中有多少是由礦產資源本身帶來的,多少由礦產 企業的經營帶來的?在對礦產企業徵收的稅賦中有沒有正確地反映礦產資源的貢獻?

    司馬遷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財富,它是指導人們社會行為的指揮棒。一個好的指揮棒是這樣的:它能讓個人在獲得 財富的同時,必須為社會創造財富,讓社會中的其他人能分享到他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而且,這個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是充分競爭的、合理的。這樣,整個社會的財富 才會不斷地增加,社會才會進步。這樣一種制度設計,乃是全社會之福。    

    

      2007 胡潤百富榜中地產富豪佔去近半壁江山

      2007排名 姓名  財富(億) 公司    行業

     1  楊惠妍    1300  碧桂園   房地產

     2  張茵家族   770   玖龍紙業  包裝紙

         3  許榮茂    550   世茂集團  房地產

     4  黃光裕    450   鵬潤投資  家電零售,房地產

     5  張力     420   富力地產  房地產

     6  彭小峰    400   江西賽維  太陽能

     6  榮智健    400   中信泰富  綜合

     6  許家印    400   恆大集團  房地產

     9  張近東    380   蘇寧電器  家電零售、房地產

     10  郭廣昌    360   復星集團  綜合

     11  盧志強    330   泛海集團  房地產、金融

     12  陳卓林家族  310   雅居樂   房地產

     13  朱孟依    300   合生創展  房地產

     14  劉永好家族  290   新希望   金融,飼料,房地產和乳製品

     15  史玉柱    280   巨人集團  在線遊戲,金融

     16  張欣、潘石屹夫婦  270   SOHO中國  房地產

     16  鐘聲堅    270   仁恆房地產 房地產

     18  宗慶后家族  260   娃哈哈   飲料、童裝

     19  黃偉     250   新湖集團  房地產、金融

     19  童錦泉    250   長峰房地產 房地產

          資料來源:2007胡潤百富榜(節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1: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