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憶七十年前的草橋中學

作者:瘋瘋顛顛  於 2009-5-13 08: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關鍵詞:

時間:2009-03-09 17:46來源: 作者:王俊
台灣潘安生 我的蘇州老家,在葑門內,甫街西街,多貴橋巷。睽隔六十年,少小離家老大回,這一次回去尋根,發現橋已沒了,巷也沒了;老家原址變成了鵝頸灣的地名,那一帶的房子全部夷為平地,闢為綠地一片。至於甫橋西街則拓寬為鳯凰街,兩旁全成了幾層的樓廈
  

台灣·潘安生

 

    我的蘇州老家,在葑門內,甫街西街,多貴橋巷。睽隔六十年,「少小離家老大回,這一次回去「尋根」,發現橋已沒了,巷也沒了;老家原址變成了「鵝頸灣」的地名,那一帶的房子全部夷為平地,闢為綠地一片。至於甫橋西街則拓寬為「鳯凰街」,兩旁全成了幾層的樓廈,幼時在家可以遙望的雙塔倩影,而今不復可見,都掩沒在樓房後面了。

 

   從我家出門到後面,走過「元和縣前」就是我的母校蘇州中學,地近草橋,所以先前稱為草橋中學,大文學家葉聖陶就是在這裡畢業的校友之一,其他著名的校友也不勝枚舉。

 

   我是「九一八」事變的那一年考進蘇中的,那時候的母校已很有名望,每年招收的新生不到一百名,分AB兩班。由於師質優、學風好、畢業生人才輩出,而招生名額很少,所以江南各地慕名前來竟爭應考的學生,都是各地的傑出優秀的學生。記得我的同學少年之中,幾乎有半數的以上來自外地縣市鄉鎮,包括吳江、崑山、青浦、難尋、常熟、江陰、無錫,甚至遠至宜興、溧陽以及江北各地的皆有,大約都是各地名校畢業的「小狀元」,至於蘇城本地各小學的資優生,也當然以進蘇中為第一志願,所以大凡能夠上榜的孩子,無不是各校名列前茅的佼佼者。我是來自平江小學的第一名畢業生,而同班之中來自平江的只有我一人。

 

「小時了了」,我在平江高小兩年,自始至終皆獨佔鰲頭,可是一進了蘇州中學,便如魚入大海,群雄畢集,形勢已非昔比,想再能爭鋒奪冠,便不容易了。我在蘇中三年,雖也卯足全勁,頂多只能擠進前十名,山外有山,強中更有強中手,「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人皆可以為堯舜,天賦和努力,誰怕誰?

 

記得班上有幾位「好樣兒的」,真是不凡。以國學和書法而言,有一為姓顏的(忘了大名)揮毫成書,鐵划銀鉤,寫出擘窠大字,拿到玄妙觀三清殿去掛出來也保證有人要買。當時班上同學的書法以他最好,大家暗羨。有人說他單憑這一手的好字,將來已可一生有飯吃了。

我在龍爭虎鬥的環境中,力圖自強不息,各科成績,差強人意。沈從文老師主任教數學,從代數、幾何到三角,課後作業習題,我按時循序趕作,每一次繳呈披閱,很蒙賞識,有一次特別以紅筆加批:「該生按時作業,從不鬆懈,成績特優,殊堪嘉尚!」給我表揚鼓舞。

 

國、英、數三門是最重點的課程。老師也都是一時之選,如周侯於(復)教國文,精選細講,引人入勝。他和沈佩弦師,沈榮齡師,在文壇早有名望,而且教學富有熱情。當時「國難當頭」,九一八之後,繼之以一二八,大家憂國憂時,報章每有精彩的社論,老師即剪出隨時增例為教材。作文每周一篇,有一次出題為「春來與寇至」這「寇」即指東洋鬼子(倭寇),切中時機,激起情操,自是最好發揮的題材。至於補充的教材,課後自修者包括魯迅等的新小說,老殘遊記和浮生六記等等的老小說,逐年讀了不少。

 

張身立是教英文的名師,後來又有胡達人也教過我們,文法課不採用一般的《納氏英文法》,而用《Mastery of English》,提綱挈領,畢生受用。

 

物理化學在階梯型教室上課,每一堂都有實驗,居高臨下,如看魔術,引人入勝。

 

當時草橋的校舍,皆為木結構,四四方方,圍成口字形,四周是教室,大禮堂在一側,中間是個操場,每天第二節課後,在此集合作健身操。此外還有一個大操場,跟校本部之間隔著一個草橋小學。大操場包括一個足球場,四周有田徑賽跑道,遍植各種花卉樹木,旁邊還附有網球場。

 

校門開在一角,對著大公園,校園和公園之間隔著一條碎石鋪的公園路,路底通往幹將坊,銜接著言橋,附近有言夫子廟。言夫子是孔聖人的高足,全名為言子游(偃),以文學專長著稱。在我們蘇中的校歌里也特別提到他:

 

「至德稱泰伯,

  文學推言游;

專諸任俠兮,

孫武兵諶。

伊茲邦之含閎兮,

籠萬象於一丘……」

 

這首校論的文詞,似乎就是前校長汪懋祖的手筆,他是國學大師;譜曲的好像就是程懋鈞,他也是為國民黨的黨歌(後用為中華民國的國歌)的作曲者。

 

蘇中的音樂和美術老師也很有名,黃覺寺的「畫畫」,一口宜興方言,所發口音講「畫畫」兩字的鄉音尤重,印象深刻。另有一位卜文煦老師的常熟口音也濃濃的,他是我校的童子軍團長,兼體育老師,喊起口令來也有常熟音調。卜老師的夫人就是我校芳隣草橋小學的紀老師,她與我的大表姐俞月英是在蘇女師的同學。卜紀他倆也就在我後來的岳丈家新建的景德里八戶石庫門房子里做房客;而我妻景純貞就讀草橋小學時,也曾與紀老師有師生的情誼。

 

連帶想起,我的親戚之中(包括我的胞弟瑞生),出生於草橋的也不少。例如景純通(比我高三班)是我內兄,陳大中和陳大元兄弟(甪直人)也是內親。大元現在是中國科學院的熊貓專家,他是首先為熊貓用人工授精繁殖成功的生物學家,大有名望。

 

談起當年的同窗共硯的少年郎,後來在西南聯大畢業的趙全章,可能也已在科學方面嶄露頭角。吳江人費如騏成了銀行家,他的好友彭望褆、望祁和望頌,三彭皆是名門之後:「走進葑門第一家」大門前樹立斗拱旗杆的「彭狀元家」就是他們的老家。如所周知:蘇城有四大望族,即「彭、宋、潘、周」各有千秋。像我們潘家在清代就出過幾個狀元,也有富甲一方的「陶朱公」,前者號稱「貴潘」後者是「富潘」,可是時移景遷,到我這一代,生逢喪亂之世,遭際多厄,衣食不遑,已陷入清貧寒苦,也沒有什麼富或貴的本家,曾施以援手。

 

我是早年失怙的清寒子弟,自維所受教育只是草橋這三年,給我以紮實的學問根底,以後就全靠自己努力自修,自問也有高等教育的同等學力,因而參加各種考試,皆能出人頭地,一直到高等考試獲雋而躋身於高級公務人員之列,最後升任為郵政總局的「副總級」,功成身退,而畢生從事是經驗,累聚的知識,在郵政界薄負郵學專家的聲譽。回首前塵,師友凋零,以我九秩高齡,獨能捉筆追憶往事者,恐已無幾人矣!以上拉雜作飣餖之文,願以貢同門的青少年同學,尚知草橋的仍有此老朽的校友。

                                                       2009年3月9日

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老阿姨 2013-2-17 16:40
   了不起,九十歲高齡了!敬佩!
回復 瘋瘋顛顛 2013-5-6 09:47
老阿姨:    了不起,九十歲高齡了!敬佩!
我也在草橋中學讀過書,所以是我的學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7: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