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交者:萬里如虎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我的微笑還好看嗎?
2009-11-25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王書亞
<IMG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rc="http://www.chinaelections.org/uploadfile/200911/20091125123911827.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香港1300間基督教會,大概只有林國璋牧師的善樂堂,會請導演來放這部獨立電影。「封咪」主角、「泛民」議員黃毓民和記者程翔都在這間小教會。2003年,香港SARS肆虐,人人嘴上有口罩。黃毓民在一片末日景象中信教,決志戒煙戒賭,令市民大跌眼鏡。程翔則於窄門中讀《聖經》,不自由中得自由。
他們都是走窄路的人。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潘曉以來,這曾是父親和我兩代人不止息的長嘆。
這部片子,有政治驚悚片的調度、人文主義的觸角及宗教的超拔信念,很像去年伊斯特伍德的《換子疑雲》。主角都是先知式的牧師,都在電台主持節目。一是1928年的洛杉磯,一是2008年的香港。布里格拉伯牧師說,我一生的使命就是在這座城市揭露罪惡、宣揚福音。馬牧師最後一場佈道則說,無行動的愛是虛假的愛,不「行公義」就不能「好憐憫」。
最近我有個舉動,騎著電動車在亮綠燈的人行道上擋住不願停下來的車輛。避讓行人是現代交通的帝王法則。在成都,平均10人就有一輛私家車,卻幾乎沒有一個司機,願意在人行道前主動停下。「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取決於你對寬窄所下的定義。路是越修越寬,車是越來越多,但汽車的機械性竟已慢慢取代人性。在我眼裡,成都的每一條街道,都越走越窄了。人從車前過竟連一條狗都不如。因為人們「下意識」地讓狗,卻「有意識」地不讓人。我就定意在每條路上都搶先過去,擋住它們。
導演對香港教會的中產化,及分離與混雜的宗教立場,有很到位的臨摹。黃毓民出演他自己;基督徒藝員廖啟智飾演馬牧師。馬牧師原型是朱耀明牧師。
片中,黃毓民和馬牧師主持一個談話節目「狹路相逢」,針砭時政。影片重現「封咪事件」經過,黃馬二人受到恐嚇,被潑油潑糞。回到教會,執事們也向牧師施壓,說你不顧自己安危,也要顧教友利益,我們很多人是做生意的,你在電台批評大財團,會令我們在商界很難做。
這不是一部「福音電影」,而是站在教會外的獨立作品。影片3條主線,除馬牧師,還有一個欠債被開除的警察、一個想上位的女記者。3個人在各自圈內都走得很辛苦。其實在清教徒的時代,牧師之於社會,包涵了今日許多政府和媒體的功能。如我們的「思想教育」和「新聞宣傳」,都是最近100年被政府搶過去的飯碗。
換言之,在一個多元化時代,警察、記者和牧師,包括專欄作家、電台主持、獨立導演、心理醫生及更多的「公共知識分子」,在類比的意義上,共同擔當了祭司和先知的社會性功能。
影片對今日香港的世界觀場景,有一種刻畫的野心。香港與內地、媒體與市場,教會與社會、靈魂與肉體。導演說,路越走越窄是因為社會被割裂了。從政治到信仰,每個領域都存在一種兩元區格。在政治,是一個國家,各自表述;在宗教,是一個耶穌,各自表述;在經濟,是一個市場,各自表述;在傳媒,是一個真相,各自表述。
影片的氣質有兩個轉向。在前面,他用許多筆墨,刻畫一個警察和一個大陸妓女,在肉體上頻頻結合、在靈魂中層層設防的關係。個人靈魂中的分裂,為後面社會性的批判,鋪墊了一種人文主義情懷。
中間,因著地產集團的謀殺案,3個主角走到一起,開始呈現驚悚片的好萊塢氣息。末尾,馬牧師的佈道和見證成為承載導演價值理想的代言人,以溫暖的氣氛,觸及福音性的主題。
有牧師批評結尾太樂觀,牧師形象還是浪漫化了。崔允信回應說,他不是在宗教立場上去拍牧師,是在世俗化社會中凸顯牧師這一職分中的非世俗化氣氛。「因為對今天的香港來說,一個年輕人談理想,甚至聽起來都很肉麻。」
好在香港社會中,還有種特別的動物,叫做牧師。導演認為,幾乎只有藉著「牧師」這一身份來彰顯為弱者發聲的公義理想,才有助於克服世俗氛圍中的無力感。
崔先生特別提到,片中地產商請記者、編輯吃海鮮,問到遊行。他說自己經歷過類似畫面。有商人、官員和一群電影界人士吃飯,突然問到,「明天遊行,你們不會有人去吧?」崔導說,其實在場幾乎所有藝員都是要去的。但在那種氛圍下,難以說出口,似乎被一種氣場轄制了,若非有權有勢,說話的聲音就很難理直氣壯。
對導演來說,「馬牧師」與其說是對朱耀明牧師的致敬,不如說是對「牧師」這一職分的期待與借用。在一個世俗化時代,一位牧師就像一位獨立導演,他若不能幫助我們在被轄制的氛圍中願意說話、能夠說話,而且說得坦然、做得光明;那牧師也不過是360行中尋常的一種罷了。
幾天前,64歲的昂山素姬,199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最近一年的軟禁中,首次獲准公開露面。在仰光一家酒店外,一個記者高聲喊道,「素姨,請笑一個。」她轉身問,「我的微笑還好看嗎?」
窄路相逢的人,怎會不好看呢。這句令我怦然心動的話,記在這裡。因為今天,是柏林牆倒塌20周年的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