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殿山和哭牆,是以色列地錯綜歷史的縮影。
其實,如我們身臨其境,我們感覺到的是歷史,並不是錯綜,錯綜的興衰都已記錄在各種各樣的遺跡之中,各民族基本上相安無事地過著一般人的一般生活。
局外的我們,將這種民族間的差異,說成是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多少有些偏頗,那是把上層人物之間的爭鬥看成了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
從聖殿山和哭牆離開,乘車來到了另一處景點:錫安山。
這裡其實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首先是錫安門,這是耶路撒冷古城的又一個城門。

城門一如其他的城門,都是仿古而建,但城門上的斑斑點點可不是仿古的設計,而是戰爭留下的彈孔。
六日戰爭,這裡是由輕裝甲部隊攻下的,彈孔記錄著當時的情況。
現在,一切都只是景點的一部分。

遠看更有氣勢。沒有六日戰爭,耶路撒冷只有一半是以色列的,打過之後,耶路撒冷全是以色列的了。
六日戰爭以後,國家之間的戰爭不復存在了,沒有哪個阿拉伯國家有興趣發動新的旨在消滅以色列的戰爭了。
這裡的景點有一組:錫安門,馬可堂,大衛冢,雞鳴堂。
錫安門介紹過了,再看一組植物,我們就去馬可堂。

有點突兀,雖然是綠色。
從錫安門,沿著城牆往馬可堂去,城牆外的路很窄,顯得城牆蠻壯觀的。

然後就拐入一條僻靜的小街,走在這裡怎麼會有一線天的感覺?

視野里看到的不是雞鳴堂,而是一個我們沒有仔細參觀的教堂而已。
但建築挺有特色。

然後就看到了彈琴鼓瑟的大衛,這是在他登基以前還是以後?

看歲數,應該不小了。
馬可堂就在這雕塑不遠處,它就是一個大宅子,主耶穌同門徒最後的晚餐就發生在這裡。
這裡,是B 級文物,不確鑿但有根據。

這是一個建築風格混搭的房子,如果公元一世紀,有這麼個房子,一定是土豪。
廳是羅馬的穹頂式樣,但側門邊上的結構又有著伊斯蘭的風格,估計是後來添上去的,一世紀哪有伊斯蘭的風格呢?
「堂」,現在是空空如也,只在正面牆上有一飾物。

這是一株橄欖樹。
看兩個細部,這個斗拱很奇特,是貓頭鷹的造型。

再好好看看這伊斯蘭風格的結構,有誰知道這結構該怎麼稱呼?

還是在幾乎一幢大建築里,繞七繞八,就來到這裡。
穹頂之下,四通八達,似乎是把幾座不同的建築連了起來。

然後沿著途中光亮的方向過去,就是大衛冢。
實在說,大衛冢怎麼會在這裡,我真不知道,也許是為了紀念的「衣冠冢」之類?
但,這裡局面不大,卻很是嚴肅,而且男女是分開參觀的。

這是門洞,進去后男女便分開。
我們去的那邊,看到的是這樣的情景。

女士門那邊看到的是什麼,不得而知。

抬頭已經看到了雞鳴堂頂上的金雞,以為可以走過去。
然而,導遊的指令是:上車。
原來是看山跑死馬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