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以色列?就是隨時準備應戰。
雖是聖地游,不是戰地游,但戰爭卻是掛在導遊嘴上的話題,她不是不想迴避,但卻迴避不了。
從機場出來,就上了車,一小時后,就到了第一個景點:主禱文堂。

這才仔細看了一下我們的車,以後的幾天,不認得它可是不行。
主禱文堂是為了紀念耶穌和門徒們講論禱告的地方所設的紀念教堂。

「主禱文」是主做的禱告文,不是主要的禱告文。
主禱文的典故是在聖經馬太福音六章,門徒問主要如何禱告,於是,主就告訴他們該如何禱告,並給於示範。這示範的禱文,就是後世所傳之主禱文。
全文為: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星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到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門。
而堂址,據說就是主當初教訓門徒的所在。
當初的地點,其實基本不可考,於是聖地景點分三級:ABC.
A, 確實可考,確鑿無誤,如哭牆,確為聖殿遺迹 B, 方位可具體考,但位置定,如這主禱文堂即是,主教導門徒,根據聖經就是在橄欖山腳下,但是在現址,還是一百米外,無從得知。C,完全的傳說,比如耶穌登山變像山,有的只有傳說。
而且,大多B 級景點,是多次重複建設的結果。
比如這裡,早年建的僅存遺迹。

現在地下,然後地上重建。後來回教佔了這裡,一切歸零。十字軍收復聖地后,再建。
而現在看到的連十字軍建的也不是,而是在十字軍教堂遺址上,很晚近的建築。

所以,它的意義全不在建築,歷史,而在於主禱文。
於是,無論是殿中還是院牆,用各種文字鐫刻著的主禱文,才是此處的勝景。
所涉及的文字有幾十種之多。

我們天然會去找中文的那塊,在這裡,是台灣的天主教團體做的。

翻譯也是略有不同。
回頭再看建築,地上部分有主禱文鐫刻,也有堂,有院,有樹。

在主禱文堂禱告,別有天地?

院子另一側,依然滿了鐫刻。

這樹有幾分雄奇,但和接下去客西馬尼的古樹相比就算不得什麼了。
地下部分除了上面的遺址,還有一處遺墨,不知年代。

然後就是所有景點不可或缺的所在,全部A 級,貨真價實,禮品商店。
不一樣的是其清雅,竟無一人。
從景點出來,就要上橄欖山了,街角處,以色列國旗獵獵於風中。
再沒有誰的國旗更像戰旗了。
 上了橄欖山,似曾相識,這幅圖景比比皆是。
但真的它就在你眼前,一時五味雜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