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紫:信之殤 ZT

作者:sousuo  於 2012-1-29 06: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人類感情和思想的溝通交流依靠的是語言或表情,但如山遙水遠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則要靠文字,傳遞文字的工具就是書信。書信始於何年不可考,但一定與文字一樣歷史悠長,因為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即有邊報傳至殷京的記載,這個邊報就是以文字記載的軍事文件。不過最早的文字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刻在甲骨,竹簡或木牘上的。戰國時大將樂毅的《報燕王書》,李斯的《諫逐客書》和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都是早期書信的範例。書信的傳遞靠的車馬驛站,戰亂或無路時則用信鴿,據山海經載,西王母即有青鳥為其送信。而後漢帝向匈奴索要牧羊北海19年的使臣蘇武時稱,在宮苑中射得大雁,足系有蘇武的信帛。那時為保障書信的安全,常把書簡藏於魚形木匣中,所以後來就有了青鳥傳書,魚雁往來等說法。

閑話少敘,前面不過是說明中華古國乃文明禮儀之邦,書信文化源遠流長,是五彩絢爛的華夏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書信除去傳達公文政令,溝通商貿信息,通告婚喪大事外,還可以敘事載道,吟詩作賦,舞文弄墨,寄情怡性,功能多多,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愛。古人常有書信珍品傳世,如王羲之的墨寶《快雪時晴帖》、《平安帖》、《喪亂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都是寄給親友的書信。現今《快雪時晴帖》和《中秋帖》分別是台北北京和故宮博物的鎮館之寶,而《喪亂帖》流落東瀛,成為日本的國寶。近年來,名人,尤其是過世名人的書信集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成為傳記研究者和好事者的尋寶之地。魯迅跟老婆信中閑言碎語遂成了名著《兩地書》,傅雷跟兒子絮叨的如何彈鋼琴的外行話也編入《傅雷家書》,百世流芳。

寫信也是我早年的一項業餘愛好,雖然蘆某隻是一介不文之徒。插隊時,有幾個好友不在一處,不常見面,免不得思念。加上農村文化生活枯寂,寫信就成了一種精神調劑,便開始了魚雁傳書。一張郵票八分錢,相當於我勞累一天的工分值,不是個小數目,得充分利用。為求得信息的最大化,每封信里都鼓鼓囊囊地裝了4-5張薄薄的信紙,以不超重為限。密密麻麻的蠅頭小草,雞零狗碎地寫著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外是生活的煩惱,思想的苦悶,前途的憂慮,吐吐苦水,發發牢騷,當然也有些輕鬆點的像打油詩一類的文字遊戲。感覺書信就像個精神家園,不管外面如何風刀霜劍,雨橫風狂,在這裡我能尋得一方靜土,讓夢想的花朵縱情綻放,自我陶醉一番。

當然很多深藏在心底的陰暗的東西是不能寫的,如對偉大領袖的深厚感情和對鶯歌燕舞的大好形勢的看法。寫信在文字獄橫行的毛澤東時代是有很大風險的,那時書信檢查很嚴,萬一說錯了話,輕則有牢獄之災,重則可能送命。常看法院殺人的判決布告,不少犯人的罪狀就是向海外敵特機關發信聯繫或在私人書信中惡毒攻擊紅太陽,發泄對社會主義的仇恨。即使書信逃過了公安機關的檢查,送到親朋手中,也不保險,因為親朋中也有政治覺悟高的大義滅親,把你的書信交到黨委,白紙黑字,鐵證如山,絕無抵賴的可能。我就知道有親爹娘把兒子的反動信件送交黨委的例子,把親生兒子送進監獄進行挽救,讓他重新做人,彰顯無產階級革命的大愛!

胡風反革命集團的罪犯們就是以書信為證據和線索,順藤摸瓜,連根拔起。大作家聶紺弩也是被「知心好友」出賣成為現行反革命的,證據就是私人通信中唱和的詩詞。我中學時的一個教俄語的老師,在上大學時響應黨的號召,交了一個蘇聯女筆友柳芭,沒通過幾封信,兩年後,中蘇交惡,他就有了一條里同外國的罪狀,吃了不少苦頭,可見書信之兇險。

我們都是大大的良民,腦袋也沒有進水,階級立場堅定,反黨反社會主義和裡通外國這樣重大的犯罪是不敢幹的。但覺悟還是不夠高,犯點小罪的事卻時而為之。比如說為了省寄信的八分錢,我們還真動過不少腦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郵票貼好之後,在郵票的表面上小心地塗一層透明膠水,風乾后看不出來。郵局在蓋郵戳時,黑色的戳記就蓋在風乾的膠水層上面。收到信后,把郵票連同信封剪下,在水裡浸泡半小時,郵票即脫落下來,用手指輕輕洗去膠水上的油墨,晾乾就是一張新郵票啦。如此可反覆使用多次,從來沒出過問題。雖說只是八分錢的問題,若是上綱上線到破壞國家郵政收入,也夠喝一壺的。

後來上大學了,談戀愛了,信就寫的更多更勤了。我相信,凡是識幾個字的戀人,沒有不寫情書的,不然那滿腔蓬蓬勃勃的愛發泄不出去,非憋出毛病不可。那時校規嚴格,不準談戀愛,只能搞地下活動,私通情書。情書不用郵寄,但也不能公開交到戀人的手裡,大多是趁教室無人時,偷偷塞進戀人的抽屜里。還有人更絕,把情書壓在做過暗號的磚頭下面,特務似的,用文字傳遞著年輕人火熱的愛與情。不過寫情書也有風險,有的女生就把收到的情書交給黨組織,以示思想純潔,要求進步。女生得到表揚,而寫情書的處境就不妙了,成為同學的笑柄,甚至把情書塞進進了檔案袋,背一輩子,當然兩相情願的則不在此例。

開門辦學時分小組活動,免不了棒打鴛鴦,有情人天各一方,那身穿綠衣綠帽的郵遞員就成了最受歡迎的人。每天午飯後,是郵遞員送信的時間,幾個心懷鬼胎的同學都不會睡午覺,等著盼著,只要一聽到自行車的鈴響,就衝出屋去,夾道熱烈歡迎那可能帶來佳音的綠衣天使。當手中拿到那封盼望中的信封,心中的歡喜如同中了樂透獎,急不可耐地躲進紋帳,先在信封上親吻幾口,然後撕開封口,掏出信紙,一頁一頁先快速掃描一遍,了解主體思想,然後才細嚼慢咽地連讀三遍,確保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拉下,然後閉目凝神,認真體會,仔細消化,務求吃透精神,溶進血液,滲入骨髓!

當時寫信的開頭常有句套話,親愛的某某:見字如面!雖是套話卻很有道理,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嘛。當你展開信紙,那一行行熟悉的字跡躍入眼帘,一筆一劃,一撇一捺無不帶著友人或情人的一瞥一瞬,一顰一笑,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憑藉穿越時空的想像,彷彿都能感受到親友的體溫和心跳。信紙上有時還帶著汗漬和淚痕,墨跡漫漶,酸甜苦辣,點點滴滴,盡在心頭。

我有個大學同學陳傑,記得開門辦學時,他在蕪湖,我在安慶,便常有魚雁往返。他滑稽恢諧,信中妙語如珠,讀他的信如同聽相聲,很開心。有次來信抱怨系領導太「周扒皮」,讓他疲於奔命,連刮鬍子的時間都沒有。怕我不信,他在信紙上密密麻麻粘上幾十根約一厘米長的鬍鬚,是用鑷子剛拔下的,讓我差點笑岔了氣,真堪為行為藝術之先驅。不過這樣的好筆友不多見,畢竟需要文字功力和幽默的性格。還有個朋友雖不善文辭表達,但卻常來信,三張紙上連標點在一起才二百多字,可謂言簡意賅。但字跡張牙舞爪,生龍活虎,活像他那大大咧咧的性格,真是見字如面呀!

盼信望眼欲穿,是憧憬的等待,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收信是喜出望外,滿心喜悅,羽書來兮,翩若驚鴻;讀信是醍醐灌頂,雨露禾苗,募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而寫信則是枯窗獨坐,焚膏繼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通信與人際關係一樣,講究個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收信像是收穫,你要享受收穫的喜悅,必須付出播種的辛勞。而這種辛勞是愉悅的,因為寫信既是和朋友作傾心交談,也是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是一種情感的宣洩,靈魂的洗禮,思想的升華,其樂無窮!讀一封文采斐然書法飄逸的來信,簡直就是無比的藝術享受,文化大餐!

畢業后工作了成家了,女友成了老婆,吃飯一口鍋,睡覺一張床,情書就不用寫了,除了朋友偶爾問候,書信漸稀。誰知後來被命運一折騰,又兩地分居了,北京三年,北美三年,妻離子散,天各一方。那年頭沒有電話,即使有,也打不起電話,太貴!只能靠鴻雁傳書,互通音訊,寄託著相思和關切,維繫著愛情與親情。幾乎是雷打不動,每周一信,在京時,信在路上約需三天,可以收到再回,一周一個回合,像打乒乓球。在美時,信要走約十天,收到此信時,下一封信已在空中,有點像玩雜技球。信中大多是瑣碎的油煙柴米,家長里短,卻透著溫馨和踏實,有一份家的感覺。尤其是信中的照片,看著兒子從襁褓中一天天長大,真是對我寂寞心靈的最大安慰。

雖然信中不再充盈著纏綿的情話,但也偶有浪漫的時刻。比如有時我在信紙中夾上幾片香山嫣紅的霜葉或相思的紅豆,有時也會收到的信中的幾朵桃花或蠟梅,儘管已經壓扁枯萎,顏色不再鮮艷,但還能聞到那淡淡的幽香,沁入腑肺。如此信來信往,六年下來,加上大學三年的情書,竟是滿滿一大箱子!當1985年老婆帶了兒子來美團聚時,很為怎麼處理這一大堆信件發愁,留戀再三,還是一把火燒了,這十年的生活記錄,心路歷程,情感思念,酸甜苦辣都隨著熊熊火光,化作縷縷清煙隨風而去,為我寫信的歷史畫上一個大大的句號,但是書信留在我心頭的記憶和樂趣卻永遠不會褪去。

現代科技高速發展,電腦視屏,手機留言已成為通訊的主流,社會進入了「言而無信」時代,已經把傳統的書信送進了歷史的博物館。今天如果還有人用筆墨寫信,一定被人認為是神經病或怪物。然而我還是懷念那個寫信的年代,那個伴隨我走過青澀,走進成熟的年代。現在電腦鍵盤上碼出來的字標準漂亮,整齊劃一,但卻是千字一面,乾枯乏味,冷冰冰的缺乏人性。讀電子郵件時,沒有了見字如面那種會心的喜悅,沒有了翰墨的暈染和淋漓,沒有了鮮活的個性和特色,沒有了體溫和氣息,沒有了激情和詩意,沒有了魅力和美麗。

然而現實終究是現實,無論我如何懷舊思念,書信時代還是如同白雲黃鶴,一去不復返了!正如不管前清的遺老遺少如何地錐心瀝血痛心疾首,大清朝也不能起死回生一樣。我所能做的就是坐在電腦前,懷著滿腔的惆悵與無奈,在鍵盤上敲出這篇《信之觴》,為永遠逝去的書信時代唱一曲輓歌:書信啊,魂兮歸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無為村姑 2012-1-29 08:47
寫信古典文化,發郵件是快餐文化,沒得比。想念書信~~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5:35

返回頂部